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長期以來圍繞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決策咨詢和戰略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咨詢意見和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家思想錄”較為系統地對這些重要報告和院士建議進行了梳理和精編,記錄了廣大院士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服務國家科學決策的豐富思想,將對各級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公眾理解科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適合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相關企業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員及社會公眾閱讀
1.國家科學思想庫系列產品,院士群體是國家重大決策的重要智囊團。2. 國家重大決策背后的院士建議,首次重磅推出。3. 內容涉及國計民生各個領域的重大問題:從1998年的大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從三峽庫區的環境保護到2005年汶川地震;從野生動物的保護到高鐵與磁懸浮之爭;從食品安全到大規模城鎮化等。
叢書序
前言
新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劉東生等
研發可食植物藥用產品,推動新疆綜合經濟發展咨詢報告 王夔等
關于大力加強新疆煤與煤層氣開發利用的建議 嚴陸光等
我國現行醫療體制改革的建議 曾益新等
我國生物入侵現狀與對策 張亞平等
關于盡快成立國家層面以科學家為主的“蛋白質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的建議 王志珍等
全面提升我國傳染病的防控能力與防治水平 曾毅等
關于建立科學的衡量能源消費水平指標的建議 馬志明等
堅持自主創新突破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瓶頸 楊芙清等
關于提高系統及重大應用軟件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的建議 林惠民等
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分析與建議 盧強等
關于提高環境倫理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鄭度等
新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劉東生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在區位、資源、文化、創新等方面有許多先天和后天的優勢,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關系到新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突出地位,并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優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新疆農林牧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的基本方針與根本措施,還關注國際上與新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保育、可再生能源、碳貿易等熱點問題。最后,報告提出了新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思路。
根據200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簽定的《中國科學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科技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工作委員會于2006年設立了“新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2006~2008年歷時兩年半開展了咨詢調研工作,參加咨詢研究的有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9位有關領域的科學家。同時,還廣泛聽取和征詢了地區各級領導、專家和有經驗農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咨詢報告和調研專著(兩卷),提出了新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
咨詢組認為新疆的山盆系統是自然歷史演化形成,包括山地圈、綠洲圈和荒漠圈的復合體,是新疆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繁衍的家園,對農林牧業生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圈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氣候形成和調節、生物多樣性演化和保育作用,并可提供大量生物質材料,但過度采伐和放牧使山地森林和草地的生態功能遭到很大損害。綠洲是山地能量和物質的調節閥與生產力的放大(增效)器,綠洲產生高于荒漠和山地十到數十倍的生物生產力,因而是山盆系統發展的關鍵,但落后的綠洲農業結構亟待調整;哪m不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但它擁有的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及特殊的珍貴溫帶荒漠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是21世紀人類發展所依賴的能源和基因源。新疆荒漠特有的中亞荒漠特色和豐富的古文化積淀,更是我國西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瑰寶。
據此,咨詢組提出新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思路,即“一建二保三大”。“一建”指建設一個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