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長期以來圍繞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決策咨詢和戰略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咨詢意見和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家思想錄”較為系統地對這些重要報告和院士建議進行了梳理和精編,記錄了廣大院士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服務國家科學決策的豐富思想,將對各級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公眾理解科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適合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相關企業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員及社會公眾閱讀
1. 國家科學思想庫系列產品,院士群體是國家重大決策的重要智囊團。
2.國家重大決策背后的院士建議,首次重磅推出。
3.內容涉及國計民生各個領域的重大問題:從1998年的大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從三峽庫區的環境保護到2005年汶川地震;從野生動物的保護到高鐵與磁懸浮之爭;從食品安全到大規模城鎮化等。
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叢書序
前言
關于青藏鐵路建設與西藏社會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建議 孫鴻烈等
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 張啟發等
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全社會地球科學素養的建議 汪品先等
關于科學安全勘探開發高硫化氫天然氣田的建議 戴金星等
關于預防和控制SARS的幾點建議 曾毅
抓住時機,參加ITER,加快我國核聚變能的研究開發——論我國參加ITER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葛昌純
我國與美國、日本能源利用效率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何祚庥等
進一步規范科研項目經費預算,化隱性收入為明收入 蘇紀蘭
建議開辟專門渠道支持我國主持若干國際重大科學計劃 符淙斌等
設立“地理信息數據開放特區”的建議——如何讓地理信息系統(GIS)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葉嘉安
對開發用于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建議 徐僖
風力發電——我國能源和電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現實選擇 何祚庥等
城市交通的現代理念和技術 何祚庥 叢書序
前言
關于青藏鐵路建設與西藏社會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建議 孫鴻烈等
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 張啟發等
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全社會地球科學素養的建議 汪品先等
關于科學安全勘探開發高硫化氫天然氣田的建議 戴金星等
關于預防和控制SARS的幾點建議 曾毅
抓住時機,參加ITER,加快我國核聚變能的研究開發——論我國參加ITER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葛昌純
我國與美國、日本能源利用效率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何祚庥等
進一步規范科研項目經費預算,化隱性收入為明收入 蘇紀蘭
建議開辟專門渠道支持我國主持若干國際重大科學計劃 符淙斌等
設立“地理信息數據開放特區”的建議——如何讓地理信息系統(GIS)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葉嘉安
對開發用于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建議 徐僖
風力發電——我國能源和電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現實選擇 何祚庥等
城市交通的現代理念和技術 何祚庥
建議將航空列為國家重點優先發展的領域 周恒等
建立海洋強國必須優先發展海洋科技與工程 章梓雄
建議將航空工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高技術產業 顧誦芬等
關于新一代網絡的建議 張鈸等
關于發展我國新固態光源(SSL)的建議 鄭厚植等
關于大力加強我國科學儀器自主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實施“張衡工程”的建議 方肇倫等
關于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建議 孫鴻烈
關于加快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液化天然氣技術研發的建議 周遠等
工業化階段不能跳躍,工業重型化階段也不能跳躍 何祚庥
必須用科學方法領導科技工作,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馬大猷
關于推廣北京市東城區“依托數字城市技術創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建議 陳述彭等
人類即將迎接太陽能時代 何祚庥等
關于建設北部灣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區的構想與建議 劉嘉麒
中國科技如何推向前進——從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等幾方面談起 馬大猷
關于加強開展青蒿素生物合成及其化學結構優化合成研究的建議 周維善等
關于保護白云鄂博礦釷和稀土資源,避免黃河和包頭受放射性污染的緊急呼吁 徐光憲等
質疑國家環保總局所公布的有關能源資源消耗情況的一組“不科學”的數字 何祚庥
關于青藏鐵路建設與西藏社會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建議
孫鴻烈等
2003年8月,中國科學院地學部成立以孫鴻烈院士為組長、鄭度院士為副組長的院士咨詢組,就青藏鐵路建成后,如何加快西藏自治區優勢產業的發展,以及相應的支撐保障對策和措施等若干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咨詢組在近幾年對西藏調查研究基礎上,先后征詢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鐵道部、國土資源部、教育部、總參、國家林業局、國家旅游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有關部門官員和其研究機構專家的意見,聽取了西藏自治區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介紹和建議,形成了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發揮青藏鐵路運輸大動脈作用,全面加快農牧業、旅游業、礦產采選業、藏醫藥制造業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1.調整農牧區產業結構,加大特色農牧產品開發利用力度,推進特色農牧業加快發展,努力增加農牧民收入
經過40多年的發展,西藏農牧區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到2002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98.4萬噸,農牧民人均糧食接近500千克,基本實現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提出的發展目標;農民家庭平均儲糧也足以消費一年以上,且阿里、那曲、昌都等地青稞類糧食消費主要來自鄰省,價格低于西藏。即使三地區糧食全部由西藏產糧區供給,估計全自治區也只需當地年產糧85萬~90萬噸;同時,由于西藏農牧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生產方式粗放,農牧民增收渠道狹窄,收入
增長緩慢,人均收入在全國的排序逐年下降,到2000年,已處于全國倒數第1一位。
為此,西藏農牧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應予以調整,在追求農牧區經濟規模擴張的同時,盡快增加200萬農牧民的非實物性總量和單位收入。通過農牧區產業結構調整,以優勢農牧業資源開發為重點,發展特色農牧產業,加快農牧區經濟產業化發展進程,是使廣大農牧民直接受益、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當務之急。
西藏自治區地理環境特殊,牦牛和青稞是農牧區最具特色的兩大獨有優勢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西藏全區牦牛存欄數400多萬頭,多為乳肉役兼用型,但出欄率很低,牧區一般為6.6%~8.2%,農區在10%~20%之間。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捷,市場流通不.,農牧民觀念落后;由于當地屠宰規模小,市場供應量少,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