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魯克龐大的思想和等身的著作,統一于他的基本價值立場,統一于對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主張。要領略德魯克不斷涌動的精神力量,必須從他的思想源頭開始。工業社會三部曲:《工業人的未來》、《公司的概念》和《新社會》。使人們能夠理解工業社會的本質。理解工業社會的內在結構和運行機理,理解工業社會的基本單元——企業及其管理的全貌。基于對通用汽車公司的調研,《公司的概念(珍藏版)》首次嘗試揭示一個組織實際上是如何運行的,它所面臨的挑戰、問題和遵循的基本原理。從三方面對企業進行社會和政治分析:將公司作為獨立的主體分析其運行,分析大企業能否實現它所處社會的信仰和承諾,分析公司目標和社會功能的關系,公司生存與成功發展必須:持續產生有才能的領導,具有滿足長期利益的基本政策,在實施各項政策時,具備不受人為因素影響的客觀判斷標準。
開創了“管理學”新學科,貫通了德魯克的思想體系,奠定了德魯克在“組織理論”的歷史地位,構建了“企業(組織)、管理、工業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
啟蒙中國現代管理第一人
當今中國一代活躍著的組織最近的眉睫的問題,正是德魯克向我們描述的如何管理的問題。
只有中國人才能建設中國,只有中國人才能發展中國。
——彼得·德魯克
德魯克,管理者永恒的導師
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
我總是感覺自己沒有資格為德魯克先生的著作寫序,但是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難卻,此外,作為德魯克先生生前少數耳提面命過的中國人之一,我也有責任和大家分享我從他那里得到的啟迪。
改革開放初期,德魯克夫婦來過中國。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人從戰爭創傷的心理陰影中復原的艱難過程,他遇到的中國人充滿活力和樂觀精神,這一點令他驚訝不已。十年前我剛認識德魯克先生時,他告訴我,世界在蘇聯解體后,只有美國一國獨強的局面是不健康的,應該至少還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國互相制約,在俄羅斯、印度、巴西和中國這幾個正在上升的大國中,只有中國有這種可能。他還說,中國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向壞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關重要。這也是他后來全力支持我創辦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的原因。
德魯克管理學院開辦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學院的教授建議我們走精英教育的路線,收昂貴的學費,德魯克先生反對這么做。他對我說:“中國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領導它們的精英人才,但中國像任何國家一樣,90%的組織將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們必須發揮作用,單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個健康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
1909年彼得·德魯克生于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并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杰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表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克救世軍最高獎項“伊萬婕琳·布斯獎”。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余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他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13,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克萊蒙特的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5歲
出版說明
推薦序一(邵明路)
推薦序二(包政)
譯者序
1993年版序
1983年版序
初版序
第1章 一國之內的資本主義
第2章 作為人類成就的公司
1 生產型組織
2 分權
3 運行機制
4 小企業合伙人
5 分權管理可以成為典范嗎
第3章 作為社會性組織的公司
1 美國人的信仰
2 工頭:工業社會的中產階級
3 工人
第4章 工業社會的經濟政策
1 “規模龐大的禍因”
2 生產是為了“有用”,還是為了“盈利”
3 充分就業可能達到嗎
1983年版跋
第1章一國之內的資本主義
1
這本討論美國工業社會核心問題的書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前提的:除非發生重大災難,比如一次全面的戰爭或者整體的蕭條,任何事情都無法動搖絕大多數美國人放棄對于自由企業經濟體制的信念。這并不表示歷史必將證明美國人民持有這樣的信念是正確的,也不表示歷史必將使他們的這種信念成為典范,但這卻意味著美國的政治家和經濟家只有一種選擇:努力推行自由企業體制。因為很顯然,任何不是基于自由企業而是基于其他方式來組建我們經濟和社會體制的嘗試一不管是因為自由企業體制不能發生作用還是認為自由企業體制不夠理想——都將導致美國社會政治信仰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導致人們愿望與行動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將危及我們國家的團結,使我們的政治經濟系統趨于癱瘓。因此,美國政治的核心問題就成為:自由企業體制如何運行以及它的要害在哪里;它能夠發揮哪些作用,不能發揮哪些作用;還有哪些問題有待于解決?
美國推行自由企業體制的能力不僅能決定國內穩定,而且還將決定世界的和平。因為戰后的世界和平與現代西方歷史的世界和平不同,它不再取決于各國在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信條與制度是否一致,而是取決于政治和經濟體制完全不同的國家是否愿意并能否和平相處。只有每個大國都能夠證明它的特有體制既穩定又成功,維持世界和平這項史無前例的任務才有可能被完成。我們逐漸意識到,能夠實現穩定而成功的“一國之內的社會主義”才是蘇聯愿意維持和平的前提。同樣地,我們現在必須認識到,美國參與維持列強世界和平的能力是基于政治和社會秩序的競爭法則的,它依賴于我們構建一個成功、穩定和自信的“一國之內的資本主義”的能力。因此,推行我們的自由企業體制——作為民主力量和統一的基礎并作為其他國家的典范——是美國能夠為世界和平做出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貢獻。
持有這樣的觀點,本書并不想為自由企業辯解什么,相反地,我們應該比自由企業的反對者更多地質疑現有的體制。我們應該要求自由企業不僅要履行經濟職責,還要承擔艱巨的社會和政治職責。這一研究并不是證明自由企業是好的或是不好的,而是想弄清楚自由企業能起多大的作用以及如何才能最好地發揮作用。只要美國人愿意去嘗試自由企業體制,我們就必須假設自由企業能夠發揮作用。
不過,美國人所說的“自由企業”指的是什么呢?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變得如此模糊。但我認為總的來說,當人們用到這個詞的時候,他們想表達的意思還是清楚的。“自由企業”這個詞并不排斥政府針對工商業活動的規范和限制,但它清楚政府的作用是在于設置一個引導工商業活動的框架而不是直接插手商業活動。而且,它也不排斥政府管理或者擁有不管是自然壟斷企業還是專門用于國家用途的工業生產的企業,如軍工廠;顯然美國人并不認為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的存在與他們的自由企業信念有沖突,雖然他們不會欣然接受將公共事業、鐵路甚至自然資源收歸國有的建議,但也不會認為這與自由企業體制的基本原則相違背。
只不過公用事業不是被視為常態而是被視為需要特別辯解和保護的例外。在公用事業這一限制性領域以外,根據美國人今天所普遍理解的自由企業原則,工商業既不會掌握在由政府任命的人手中,也不會對法庭之外的任何其他政治機構負責,而且這個國家的生產性資源將為私人所擁有。
自由企業這一概念已廣為人知,它意味著人們進一步接受了推動和控制工商業行為的因素——利潤,它意味著消費者自主決定他想要什么,價格則是由市場供求所決定的而不是由政治力量所決定。最后,自由企業的概念也意味著人們接受私有、自主經營企業,接受他們生產和銷售有利可圖的商品參與市場競爭。就是在這種意義上,自由企業這一詞語將被用于這次研究的始終。超越自由企業這一定義本身的是大型企業出現了并成為對美國工業社會所進行的任何研究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