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著名收藏家陳郁先生的專欄文章結集。主要談名人扇面小品,涉及文人雅趣、扇面研究以及明代歷史、社會、風情等方面的文字,談藝術,談人物、談收藏……體現出作者的豐富知識及文化情結。作者之文,主題鮮明,文筆優美,富于筆墨情趣和歷史文化氣息。既是收藏心得,又是讀書筆記,還有史料考據和實地尋訪,融歷史與藝術于一爐。文章處處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學術追求,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熱愛。十篇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明代文人、書畫家的生活與思想,小中見大,旁征博引,通過點點滴滴折射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精深的文化。行文深入淺出,讀罷則令人掩卷遐想。
本書主題富于文化品位和生活情趣,文字有較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適合當代人作為陶冶性情和提升素養的文化讀物,也可資收藏鑒賞的參考。
一
喜歡文史哲,是打小時候的事兒;喜歡繪畫藝術,也是打小時候的事兒;喜歡收藏,也是那時候的事兒。怪不得西人曾說過有些男人的收藏癖好是自小就有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當時鮮為人知的中國書畫的拍賣會,從此便與書畫收藏有了不解之緣。經過近二十年的累積,搜集到明人書畫扇頁幾百幀,也算小有成就,也滿足了打小時候就產生的愿望。
選擇這樣的收藏是因為,從繪畫技術上講,明代金箋書畫扇面,多彩精深,小中見大,別有洞天,萬千丘壑。其絲毫不遜于大幅立軸,甚至對創作者功力的要求,要大于后者。看過清代的,就不想看近現代書畫了;看到明代的,就感到清代的也乏味了。宋元書畫當然更高級,但寥若晨星,基本與我等無緣。
從材質上講,明代的金箋扇面制作工藝特殊,金粉如泥般厚重,通常泛紅色,故有泥金、紅金之美譽。這種工藝據說已失傳,這種材料清初以后也漸漸消失了。物以稀為貴,當時我就堅信,明代書畫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也將愈來愈稀缺。何況,扇面形制整齊劃一,幾百幀藏品匯集在一塊兒,蔚為大觀,還頗有形式感呢。
更重要的是,除了書畫藝術之外,由于我還特別對明代的社會史、政治史、文學史等,尤其明清鼎革前后的歷史,具有濃厚的興趣,這些年來便留意搜集了不少屬于非傳統意義上書畫圈的政治家、文學家、劇作家、詩人、史學家的書畫扇面作品。我憑直覺感到,這里面有許多歷史上的故事可講。有的和風細雨,有的可能還可歌可泣,只是尚待深入挖掘而已。我堅信,這些作品不僅能豐富書畫藝術本身,更能加深我們對過去歷史以及活動于其中的個人的全面了解和認識;太陽的光芒尚不需要由一顆小水珠來展現,但一顆小水珠卻能折射出陽光。
這便是我明人書畫扇面收藏的緣起,但我遠遠沒有滿足于此。我深知,畫更是用來讀的,于是便有了寫《讀箑小記》的想法,希冀將個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二
可能自己是搞學術研究出身,總免不了有種研究、寫作沖動。當年,在拍場上見到文徵明寫給楊尚英的元旦詩、王思任畫給余煌的山水這類有意思的扇頁時,就感到這里面一定有故事,可以寫點什么。一旦買到,欣喜若狂,除了把玩,一有空閑,收集文獻、翻閱史書、爬梳資料。雖說近二十年中做了大量讀畫筆記,但真正形諸文字、寫成別人可以閱讀的文章絕非易事,盡管我一直想就此寫點什么。
五六年前,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郭彤小姐與我談起,收藏了那么多年,也讀了不少書,就此寫點小文章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希望我動動筆,也算為《嘉德通訊》約稿,這可以看做我寫《讀箑小記》的真正緣起。雖已啟航,遺憾的是中途拋錨了。或許我一貫慵懶,或為諸事打擾,花費了幾個月時間,寫了兩篇,一篇有關徐枋的,一篇有關石溪的,均未最終完成,前者寫了大半,后者寫了小半。這一擱,兩三年又過去了。
大前年,在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的支持下,我將自己的部分藏品印制成冊,名為《嘉樹堂藏明人書畫扇面集》,受到朋友們的贊許。令人感動的是,范景中先生那年利用國慶長假,專為此寫了長篇序言,是我沒有想到的。另外,受到有著任性雅號之稱的多年好友劉益謙先生的邀請,該年底在其創建的龍美術館舉辦了日月光華嘉樹堂藏明人扇面書畫展。在這個展覽過程中,我接受了《藝術新聞》雜志總編輯田本芬小姐的采訪,并受其約請,翌年為雜志撰寫專欄文章,名為《讀箑小記》。這一寫就寫了十篇,現依人物歷史活動年限先后,排列于此:
第一篇《王鏊,在嘉靖元年》,是最后寫成的,試圖通過一個偶然的發現,說明微觀文獻可能會有助于對書畫墨跡的領悟和理解;第二篇《文徵明與楊尚英》,說明上款這一書畫作品上的一個常見信息源,會給書畫的讀者帶來怎樣的探尋之旅;第三篇《不羈的陳道復》,表明書畫欣賞的感性認識,依然能從古籍文獻中找到共鳴,并會給人們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第四篇《潦倒的彭年》、第五篇《文心武裝丘長孺》、第七篇《褚廷琯遇刺》,尤其是后兩篇,更多的是對書畫史上較為冷僻作者的文獻資料的匯集和梳理,發現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第六篇《書畫的鐘惺》,則另辟蹊徑,揭示大文學家、詩人之雅玩的另一面:文人繪畫、賞畫、鑒畫、藏畫的一面;第八篇《周亮工的書道及其他》,雖說也來源于感性認識,卻努力從作者的人生履歷、書畫創作及鑒藏等方方面面去理解其藝術及其追求;第九篇《缺席的石溪》,力圖根據書畫作品上常見的一段題識,還原隱藏在作品背后的一幕歷史場景,并理清各當事人彼此的關系;第十篇《鐵了心的徐枋》,即最后一篇,是最先寫成的,應看作《讀箑小記》的真正起點:我至今都無法忘懷當初第一次看到這件作品時,作者的一句誓言帶給我的沖擊,它已遠遠超出了藝術欣賞的范疇了。
當然,讀箑過程中,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并不能一蹴而就。范景中先生就曾發問:丘長孺書法一幀上款人懷翁何許人也?巧得很,我發現我藏有的那幀劉理順書法扇頁的上款人也是懷翁。他們是同一人嗎?如果是,肯定就有點兒意思了。的確,上款人是個很重要的關鍵詞。鐘惺那幀畫是給竹坡詞兄的,他又是誰?有年份有月份,他赴任湘江,或許又是一段風流。茫茫書海,很多有意思的未解之謎不是想查解就能查解得出來的。這也是讀畫魅力之所在。
三
今天,隨性寫成的十篇小文章能集為一冊,并呈現給讀者,完全是何元龍先生的美意。專欄文章的特殊性與出版一本小書,還是有差別的。他從書的內容到形式,均提出不少專業建議,令我獲益匪淺。另外,責任編輯時潤民先生、決審李偉國先生,從文字到圖片,細致、耐心地審讀,并提出了不少改進意見,無疑對提高這本小書的質量,幫助不小。
需要說明的是,基于文章當年是為專欄而寫,有一定的交稿時間限制,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瑕疵、疏漏、硬傷等等,現借此出書的機會又重新仔仔細細閱讀一過,對個別措辭、語句略加改動,若干引文也作了技術處理,每篇文章的附圖也酌情進行了刪減,就不一一說明了。在此特別一提的是,改動較大的是《不羈的陳道復》,除了可能有上述處理外,重點糾正了文徵明集子中有關陳道復詩文的數量,當時匆匆然,點檢數量上存在硬傷。另一有關褚廷琯一文,填補了兩點史料,以求相對翔實。另外,當年田本芬小姐的采訪,發表于《藝術新聞》2013
年12 月號,現作為附錄全文刊登于后,因當年是田小姐根據錄音整理的,存在一些同音歧義之類的錯別字,現予以匡正,并略加潤色、修改。
在此,我要著重感謝郭彤小姐和田本芬小姐。那些年,在讀畫、看書等方方面面,尤其是《讀箑小記》的寫作,與郭彤小姐交流和探討頗多,甚至小到一篇文章起什么名,我倆都會議論一番,令人難忘。而且她還曾鼓勵我寫有小成后,若有多篇,可以結集成冊。現今郭小姐已高就,右遷嘉德拍賣公司副總裁了,集冊出版則方有眉目。而田本芬小姐對專欄的設想,對文章及圖片的編輯,直接促成了《讀箑小記》一篇一篇的出爐。值得一提的是,早先有關于此對我的采訪更顯示出她的專業水準和敬業精神,長達五個多小時的全場錄音,并據此整理成文。另外,要感謝收藏家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先生、館長王薇女士和作為學者及長者的范景中先生,他們在許多方面對我的肯定和鼓勵。最后,對于在那一年多的寫作過程中,盧晟、吳建衛、鐘世武、范笑我、汪超、李瑞華、謝曉冬、丁德朝、桂海濤、楊琳、陳陽諸位,給予我在實地尋訪、文獻檢索和圖片掃描等方面的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休謨說過:人貴述己而不自詡。簡單向讀者交代一下《讀箑小記》的前前后后,是為了便于讀者了解和理解我的寫作、我的收藏、我的生活,因為收藏、讀書、寫作已成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許,它僅僅是我將收藏與讀書甚至旅行結合在一起的興趣而已,又或是我的一種掉掉書袋子的行為而已,但它確確實實已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
陳郁
2016 年12 月于滬上嘉樹堂
陳郁,收藏界內較具影響力的藏家之一。主要收藏織繡、扇畫和碑帖,藏品以明清時期為主且頗具規模。其收藏的300余件扇面畫中,涉及到200多位藝術家、學者,多為精品佳作,流派繁多,品相完美,幾乎網羅了吳門派的所有作者,如沈周、吳寬、王鏊、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既有職業書畫家的即興之作,也有官紳、學者感懷之筆,集中而廣泛地展現了文人的情志和品味、閑居和酬唱的各個方面。
1 前言
1 一、王鏊,在嘉靖元年
16 二、文徵明與楊尚英
31 三、不羈的陳道復
51 四、潦倒的彭年
62 五、文心武裝丘長孺
77 六、書畫的鐘惺
93 七、褚廷琯遇刺
107 八、周亮工的書道及其他
121 九、缺席的石溪
135 十、鐵了心的徐枋
148 附錄 陳郁的收藏故事/ 田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