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選題內容精當,結構嚴謹,自成一體。簡明扼要而不失豐富詳實,敘述清晰,概括精確。其中緒論、飲食、節日3章為同名書中所無。系個人獨著,而非集體編寫。在體系和風格上有新穎獨特處。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雖然三代以上的事跡尚不可考,但是近代以來,以地下發掘的文物來證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已經不再是神話傳說。如果說,從南方的元謀人到北方的藍田人,舊石器時代遺跡尚為有限,還不足以為科學結論提供更多的證據,那么,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是無可置疑的。三十年前在遼西發現的距今約五千多年前的大型壇、廟、冢群址,不僅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而且把中華文明起源的空間擴大到山海關外。那次考古學對遼西紅山文化的重要發現,連同以前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西北中原地區的仰韶、磁山文化,山東地區的龍山、大汶口文化,江浙地區的河姆渡、馬家窯文化以及西湖地區的屈家嶺、大溪文化等,令人信服地證明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不是單元,不是二元,而是多元的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發生的一場場“革命”中,我們的祖先就在中華大地各處背居丘陵、傍依河流的自然環境下艱苦創業,篳路藍縷,形成了以農耕為主要生產特征的中國文化的源流。
中華民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生聚現象,反映了東方各族的文化融合互滲過程,F在還無法判斷遼西紅山文化的后裔們的去向,但這一地區存在的具有國家雛型的社會成員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是無疑的,它使關內外文化起源成為一體得到了證明。依古史相傳,中華民族發源于三大地區: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為黃族生聚地,相傳為黃帝子孫;淮泗、河洛平原為東。
據報道,遼西牛河梁遺址出土的一尊基本完整的女神頭像表明,其臉型是蒙古利亞種,與現代華北人的臉型近似。
夷諸族生聚地;洞庭、鄱陽湖之間的南方地區為苗蠻民族生聚地,或者傳說是炎帝的后裔,古稱炎族。這三個地區在我國有史記載的年代里都曾是學術文化的燦爛之地:春秋戰國是我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的力量,均萃集于秦、齊、楚(吳越)三地。齊衰于秦,越衰于楚以后,楚與秦作為南北文化力量的對峙,直到西漢以后方才在無數次血腥戰爭中達到了新的融會。漢唐以降,中國政治文化中心東移華北中原,經濟文化中心下達江南,從此南北文化在東部地區展開了新的對峙。北方融滿蒙文化,承皇統以定國運盛衰;南方連接閩粵,近海外而得風氣之先。中華之地,背依新疆、西藏天然屏障,以黃河、長江為兩大血脈,向東北、南粵伸展雙翼,面對太平洋,似雄鷹伏羽,躍躍待飛。這起飛,將是一個整體的起飛,預兆著東方巨人的崛起。
中國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沒有消亡,至今還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在漫長的甚至是黑暗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在歷史上也經歷了分合離散國破家亡的大悲劇,但是殘酷的戰爭,異族的侵略,血腥的屠殺,自然的災難,都沒有能夠使文化傳統衰亡,反之,中國文化如百川歸海,有容乃大。魏晉以后五胡亂華,兩宋時代的北方民族南侵,明末清軍入主中原,遭到滅頂之災的是統治集團的家天下,而中國文化傳統在異族文化的侵蝕、沖撞、融合下,卻激發出新的活力,內涵越來越豐富,生命力越來越強大。近代以來,中國被納入了世界格局,在西方殖民列強的軍事侵略下,又一次面臨被瓜分、被亡國的危機,這時候,開始了解西方的知識分子精英們意識到中國文化傳統出了問題,已經不再適應世界競爭的大趨勢。于是,晚清開始,中國思想界掀起了一場場啟蒙運動,反思傳統文化,提倡新學西潮,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批判舊文化達到了高潮。但是,從晚清到“五四”這段時期,令人驚奇的是,考古學又有了重大的科學發現:一是甲骨文被發現和破譯,學者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證明了殷商社會的存在;二是周口店“北京人”遺跡的被發現,對于中國文化起源的科學性,有了更大的肯定。在民主與科學的新觀念新方法的主導下,中國文化的源流從傳說到科學,獲得了認識的飛躍。中國文化的真正內在的核心生命得到了肯定。也許是我比較看重考古文化的新發現,我甚至覺得,在今天我們身處大國雄起、民族騰飛之際,極需用現代意識對傳統文化作出新的觀照之時,任何科學新發現都將有利于改變我們原來的思維模式,開拓我們的思維空間,以致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更加充分更加自信。
認識和傳承中國文化,必須要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舊文化的深刻批判,保持清醒的認識。批判舊文化,尤其是清算中國歷史上在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專制、保守、陰暗的文化負面因素,是新文化傳統的主題,是魯迅畢其一生精力而投之的文化事業。這種對中國民族文化惰性與陰暗面的批判,直至今天仍然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以為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完整的存在,其必然是陰陽合一,有糟粕也有精華,有陰損之處也必有陽剛的一面,F階段的文化意識,是立足于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對本民族特性的重新估價以及對其積極精神的發揚,既需要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陽剛之氣與向上精神的宏揚傳承,也不能排除對民族文化中封建性糟粕因素的否定與批判,唯有兩者的結合,才顯示出當下文化意識的新質:它承“五四”新文學之傳統,又有新的、適合于現階段時代要求的獨特貢獻。
以上的想法,是我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文化熱的時候形成的,至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基本的立場和態度都沒有什么改變。在繼遼西紅山文化遺址以后,考古學又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如成都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發現,給我們中國文化起源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探索真理沒有窮盡,人對世界的認識也遠遠沒有窮盡。近十年來,中國文化熱又進入了新一輪的盛行,大到國運盛衰,小到飲食男女,無所不包括在中國文化研究熱潮之中。我的老師余世謙先生在復旦大學課堂上講授中國文化概論,孜孜不倦十余年,受到學生的歡迎,F在余先生幾易講稿,在此基礎上增訂為《走進文化中國》一書。書中將中國文化分作哲學、政治、倫理、教育、音樂、繪畫、戲曲、飲食、科技、節慶十大類別,分別論述其內涵精義、傳統特點,深入淺出,簡約明了,是一本普及中國文化基本知識的好讀本,F在書將付梓出版。余先生好意邀我寫序,實在讓我誠惶誠恐,只能將我以前的觀點略作修正,交給老師審閱,權當是一份作業,能否及格,還由老師定奪。
陳思和
2017年5月14日
收起全部↑
余世謙,1946年2月19日生。江蘇省徐州市人。1964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1969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先后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資料室、秘書學教研室、寫作學教研室工作,相繼從事文藝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寫作學的教學與研究。曾任中文系資料室主任、副研究員、副教授。1999年應聘為韓國中央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應聘為韓國加圖立大學客座教授。講授過《文學概論》《藝術概論》《中國文化概論》《大學語文》《大學寫作》等課程。出版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明大觀》《茶酒煙》《茶酒神韻》《桃花人面——中國古代戲劇故事選》《中國古典名劇故事選》《〈西游記〉作者對我說——穿越時空的對話》《中國文化概論》等;主編:《新時期文藝學論爭資料》《中華節日風采》;與人合著:《文學概論》《中國概況》《學生現代文學作品導讀》《20世紀中國新詩辭典》等。發表論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初探》《中國戲劇文化概觀》《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特點》等以及散文、詩歌作品數十篇。上海市圖書館學會會員,上海市寫作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