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分為關學篇、儒學篇、國學篇。一是對于張載及其關學的相關研究,既有對于關學重要代表性學者的研究,又有20世紀對于張載關學的現代詮釋的評述,由此進一步揭示張載關學的時代價值和思想意蘊;二是對于儒學史的若干研究,力求展現儒學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及其現代走向;三是從儒釋道三教關系的視角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闡述了作者對于國學教育的心得體會。
許寧,男,1973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后。現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有中國哲學史學會學術促進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軒轅黃帝研究會副會長、陜西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秘書長、陜西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等。撰有《六藝圓融:馬一浮文化哲學研究》、《理學與現代新儒學》等著作,點校整理《馬理集》,發(fā)表論文數十篇。
關學篇
關學的當代意義
“物與”之道——張載關學的生態(tài)哲學意蘊
氣化之道——張載、王夫之、嚴復、張岱年氣學思想合論
馬理關學思想研究
張載關學要旨及其現代詮釋
儒學篇
仁愛與慈善
獨尊儒術與重繼道統——漢、唐儒學文化觀的個案比較研究
許衡與元代的文化認同
現代新儒家的道統意識與文化自覺
熊十力與儒學哲學化的向度扭轉
儒學的社會化與社會化的儒學——梁漱溟文化哲學簡論
馮友蘭與儒學研究范式的現代轉型
馬一浮之思想
國學篇
天人之際
論老子“治道”思想的三個維度
蘇武與國魂
馬一浮與章太炎之國學觀比較研究
石峻先生與中國近現代哲學史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學現代化的雙向進路及其時代意蘊
佛學文獻課程與文科研究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yǎng)
事實·價值·能力——基于《中國近現代哲學》課程的教學實踐
“研究生”新釋
附錄
深觀無相相 唯有不言言——讀韓煥忠博士新著《自覺覺他——佛教教育觀》
道家的內圣與外王——評近期出版的兩本道家研究專著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索引
人名索引
后記
《關學·儒學·國學》:
四 重新評價張載在宋代理學中的地位
在20世紀哲學史中,這三個“四句”既是張載關學的詮釋重點,又成為新哲學的思考原點,不能不使我們反過來重新思考張載在宋代理學發(fā)展中的歷史地位。
宋代理學思潮崛起需要從“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中加以透視,理學家們往往出入佛老,返歸六經,對佛老既有吸收,又有批評,實現了儒學心性論的義理轉向和價值重構,其中儒道關系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儒道關系涉及宋代儒學開宗立派的發(fā)軔者的問題。周敦頤是最早作援道入儒努力的學者,朱熹譽之為“伊洛淵源”,張栻尊之為“道學宗主”,學界一般也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程朱學者從理學源流追溯,通過尊周以抬高程朱一系的正統地位,進而認為《太極圖說》義理彰著,包羅萬有,忽略甚至貶低、抹殺張載及《正蒙》的理論貢獻。如稱張載所言“太虛”、“太和”,不外乎周敦頤“無極”、“太極”之旨。又如張伯行指出:“《正蒙》所說道理……皆不出周子《太極圖》范圍之中。”學界囿于朱子舊說,長期對此習焉不察,而將周敦頤視為理學的創(chuàng)立者,對張載的理論貢獻缺乏充分的認識,是十分遺憾的,應當重寫理學的發(fā)展史。
周敦頤所面對的是“合老莊于儒”的歷史任務,但緣于對周氏《太極圖》來歷的質疑,周敦頤的學術純潔性和融會儒道的努力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如陸九淵反對“以無極字加于太極之上”,認為這屬于“老氏宗旨”。黃宗炎毫不隱晦地說:“周子《太極圖》,創(chuàng)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煉之術也,實與老莊之長生久視,又屬旁門。”毛奇齡則認為周敦頤、邵雍等“纂道教于儒書之間”,“道學者,雖日以道為學,實道家之學也”。
方東美肯定周敦頤是五代以后第一個走上哲學思想正路的人,有道德品格,富有正氣,但又指出他開而不創(chuàng),尚不具備開創(chuàng)者的資格。因為周敦頤一方面企圖復興儒家思想,但對原始儒家的創(chuàng)造精神未能發(fā)揮,精神氣質趨于萎縮,未得“孔孟真?zhèn)鳌保涣硪环矫妫衷廊肴澹诘兰艺嬲木桦y有體會,故不能放膽開拓境界,不夠寬宏廣大。方東美指出如果將周敦頤確立為北宋儒學復興運動的宗主,是存在很大的疑問的,從理學思潮發(fā)展的高度,他認為若“講前期的宋代儒學,要救周濂溪的弊病,最好直接就接著講張橫渠”。方東美強調:“假定宋儒里面只有一個周濂溪,要談文化復興,我想一定很困難。要等到張橫渠這一位才氣縱橫的陜西好漢出現了,宋學才有了生氣。”宋代形成了幾個主要的學派,“就地域上來分,第一個就是所謂‘關學’,‘關學’就是張橫渠的學說”。方東美對張載關學評價非常之高。他指出:“有這樣子大氣磅礴的思想表現,最有精神,最有氣魄,在宋儒中首推張橫渠!”他認為張載關學可救濂溪思想偏狹斂縮之弊,“首推”張載作為宋代儒學“發(fā)軔者”角色,贊揚關學在宋代學術流派中的“第一”地位,實際上是高度肯定張載作為理學開山的歷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