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關學得到了中興,關中出現了一批比較有影響的理學名家。比較著名的以呂柟及三原學派為代表,他們著書講學,興辦書院,倡導“實學”。呂柟集大成,王恕、馬理、楊爵、韓邦奇等推波助瀾。在義利關系問題上,堅持義利統一的觀點,摒棄佛老無為思想,主張實踐和實用。其中呂柟的理學著作最多,他提出了君臣同心,民者天之心說;認為修身重在修心,重在慎獨;教育重在樹立自強,倡導積學貴在有志于天下國家。王恕的《玩易意見》主要體現了他對伊川和朱熹釋《易》闡《易》思想的疏解、補充和闕疑。馬理認為“圣賢”之學要贊而學之,同時他的理、氣論、道德修養論、教育論對當時關中學風更是一大促進。楊爵的“困辨”之學,呼吁“民為邦本”思想更是對當時黑暗腐朽社會的抨擊和控訴。他們四人的思想皆體現了關中學者尚氣節,厚民風,重學統的習慣和風尚。
博士后制度在我國落地生根已逾30年,已經成為國家人才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30多年來,博士后制度對推動我國人事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培養了一批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自1986年1月開始招收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員起,截至目前,國家已累計招收14萬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已經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成為各領域的科研骨干和學術帶頭人。這其中,已有50余位博士后當選兩院院士:眾多博士后入選各類人才計劃,其中,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年入選率達34.36%,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率平均達21.04%.教育部“長江學者”入選率平均達10%左右。
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各設站單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服務體系,推動博士后事業科學發展。這為我國博士后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邢春華,女,陜西渭南人,副教授,文學博士學位,山東大學博士后。主持國家社科西部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項目、渭南師范學院社會科學項目等;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4批面上二等資助及第七批特別資助;在《周易研究》等其他刊物發表論文十多篇;《蘇軾易學研究》2011年被三秦出版社出版;《周易辨錄點校及研究》2015年4月出版。
緒論
第一章 明中期關學發展的歷史概況
第一節 明中期理學發展概況
第二節 明中期關學發展概況
小結
第二章 呂柟及其《周易說翼》“經邦濟世”之學
第一節 篤志求道圣學不輟
第二節 以儒家經典體認《易》理
第三節 《周易說翼》“經邦濟世”思想
小結
第三章 王恕及《玩易意見》“闕疑”之學
第一節 剛正清嚴治學終老
第二節 《玩易意見》對《周易》文本的疏解
第三節 《玩易意見》對《周易本義》的疏解
第四節 《玩易意見》對《伊川易傳》的疏解
第五節 《玩易意見》對《伊川易傳》和《周易本義》共同疏解
第六節 《玩易意見》的順民思想
小結
第四章 馬理及《周易贊義》“圣賢”之學
第一節 務學諫諍窮期一生
第二節 《周易贊義》版本文字錯訛衍脫闕疑
第三節 《周易贊義》解釋卦爻方法
第四節 《周易贊義》以儒家經典解說卦爻辭
第五節 《周易贊義》以歷史事件闡釋卦爻辭
第六節 《周易贊義》圣人君子思想
小結
第五章 楊爵及《周易辨錄》困辨之學
第一節 囹圄磨礪堅志為學
第二節 《周易辨錄》解《易》方法
第三節 楊爵及《周易辨錄》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楊爵及《周易辨錄》的軍事觀及問學觀
第五節 楊爵及《周易辨錄》的修養觀及倫理觀
小結
第六章 呂柟及三原學派易學實學特色
第一節 呂柟及三原學派實學思想淵源
第二節 呂柟及三原學派解《易》方法多樣化
第三節 呂柟及三原學派易學實學思想
第四節 明中期關中四家易學歷史地位及價值
結語
附錄 陜西易學源流考
參考文獻
索引
致謝
《明中期關中四家易學研究》:
三 道德修養思想
1.修身重在修“心”
修身之學是儒家君子出仕之前的必學科目,是儒家重視立身行事的重要信條。修身當從言行和心性方面著手。《易·系辭上》更是對君子修身言行做出了至關重要的定論。“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人的言行是人心扉的直接展示,心性的表現方式就是通過言和行來體現。《易·系辭上》把人言行比作弓箭弩牙發出的利箭,箭發出則不能回收,言行即出則會產生反響,也不可回收。修身之學講究言要順人之耳,行為則要合乎正道。言為心聲,行為心體,故言行正則要心正。《易·文言》說:“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意思是說言辭修飾的動聽悅耳,要出于真摯的感情,如此才能感動人,才可以有利于建功立業。呂槽對“修辭立誠”的解釋立足言和行,涉及進德、修業兩方面內涵。他說:
程子所謂修省言辭也。如所說的言語,見得都是實理所當行,不為勢所擾,不為物所累,斷然言之,就是立誠處。如行不得的,言之即是偽也。……進德、修業,學者只是這兩件事。德是心上的,業自言行上做的。德是個至極的,知德為至,則忠信以至之,而忠信之存否則已所獨知,故曰:可與幾也。業是成終的,知業所當終,而修辭立誠以終之,則義已具。故曰:可與存義也。
呂柟所說的“修辭立誠”以“實理”為據,不為“勢”和“物”所累,歸根即要從正心開始,心正端方,無有私念、邪念,則言行就合乎進德修業的標準,而修辭立誠的最終目的就是終于“義”,與“義”并存。關于如何“正心”?呂柟說:
君子敬其身以直,心則暴慢遠而無淫思;君子義其心以方,事則
權衡審而外無妄舉,有不為為斯順,有不動動斯化,何孤之有乎?①
呂柟認為君子身要直,則“心以方”,方者正,這樣權衡事物則不輕舉妄動,冷靜靈活應變事故,可以達到不為而為、不動而動的自然效果。“正”是儒家核心道德修養觀,貫穿了儒家學統的始終。《大學》中說修身重要在正心,身體有憤怒、恐懼、好樂、憂患癥狀,都不能達到心正,而要使心歸在正處,就要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進入到“心不在焉”的境地,可見孔圣人講的修身則在“正其心”。呂柟繼承了圣人的觀點,他強調正心則在去掉“淫思”和“暴貪”之念,給心注入“義”念,如此才能“義其心以方”。可見在呂槽看來,“義”是“正心”的先決條件,“義”是衡量君子的人格尺度,“義”是儒家道德范疇。孔子最早提出關于“義”的命題。《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在孑L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義”的內涵,他把“義”和“生”對比而言,寧愿要“義”而舍其“生”,可見“義”在儒家的道德修養中是比生命重要的。《孟子·告子上》中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離婁下》中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認為“大人”成其為“大人”的必要條件,“信”“果”可以不遵守,但不能缺少“義”,“義”是儒家道德行為必不可少的立身基礎。呂槽吸收了孔孟關于“義”的觀點,他把“義”和“知命”聯系在一起,分辨了君子、小人在寵辱面前的不同態度。他解釋《中孚》卦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