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多年的職業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作者反思了中國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教育的選擇”(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被篩選、被選擇)及其弊端,逐步形成了一個新的教育理念——“選擇的教育”。這個理念旨在使教育者樹立“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人才觀,教育就是提供一種服務:幫助受教育者樹立選擇的理念,行使選擇的權利,學會科學的選擇;培養多的“社會樂于用”的技術技能人才。
《選擇的教育:職業教育的一個新視角(第二版)》在結合職業教育的本質特點闡釋了“選擇的教育”的理念后,以上海信息技術學校的課程、德行、資源、保障等辦學基本實踐的實例來描述“選擇的教育”這一理念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這些實例,對致力于職業教育研究的專家、教師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選擇的教育——職業教育的一個新視角》2009年出版后,受到職教界同仁的關注,我在職教師資培訓課程教學中時常與老師們交流、切磋,深得各位老師的厚愛和指點,加印一次后仍售罄,值此一并表示感謝。
職教事業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2015年習總書記給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我感到,這不但對職教工作者,而且對廣大青年學生和學生家長,都有重要的啟迪。
每個學生不僅應該成人,也都可以成才,這是本書的核心要義。在教育資源比較稀缺的年代,也許我們只能“選擇”照顧到一部分學術能力比較優秀的學生成才,而無法滿足各類學生接受良好教育而實現成才的夢想。但是,當今教育技術和資源發展已比較豐富,應當為每個學生構建成功成才的途徑,職業教育就是為具備應用能力強項的學生提供成才的途徑。因此,作為職教工作者,要明白職業教育不能僅僅看作為工作世界培養勞動者,更應該看到應用型人力資源開發的責任所在;作為學生和家長,要明白職業教育不是二流教育,更應該看到適合學生發展和成才類型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這不僅僅是對教育的科學認識,更為世界各國許多先進教育實踐所證明。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教育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今天,《選擇的教育——職業教育的一個新視角(第二版)》希望給學生和家長一絲啟迪,選擇教育就像選擇人生伴侶一樣,不是最漂亮、最聰明、最富有的最好,最適合的才是最好。水土不服的教育極有可能是浪費青春、耽誤人生,唯有理性選擇好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成才途徑。作為職業教育的老兵,我深感到今天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讓人成為才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
鄔憲偉,原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高級講師,特級校長;現任中國職教學會副會長、中職分會會長,全國中職校長聯席會主席,全國化工教育協會副會長。1982年畢業于華東理工大學,長期從事教學與學校管理工作。主編了《物理化學》《化學實驗技術》等國家規劃教材;主持的課題“工業分析專業CBE模式教學改革”獲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信息化背景下化學工藝專業的教學改革”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撰寫的《外圓內方——職教發展軌道》《堅持三項原則,營造三個樂于》等論文獲全國職教論文一等獎。1985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198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1998年被評為全國教師;2004年被評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勞模級);2005年被評為中國職業教育百名杰出院校長;201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
第一章 從教育的選擇到選擇的教育
第一節 科舉制度孕育了教育的選擇
第二節 計劃經濟條件下教育的選擇
第三節 市場經濟萌動對教育的選擇的反思
第四節 選擇的教育讓個人與社會雙贏
第二章 職業教育與選擇的教育
第一節 選擇的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本質
第二節 選擇的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服務對象
第三節 選擇的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人才觀
第四節 選擇的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辦學愿景
第三章 選擇的教育之基本實踐——課程篇
第一節 課程設置
第二節 課程內容
第三節 課程模式
第四節 課程評價
第五節 課程學習引導者
第四章 選擇的教育之基本實踐——德行篇
第一節 立德樹人,培育基礎人格
第二節 德育學分,“立德樹人”的機制創新
第三節 貫穿全程的職業素養塑造
第五章 選擇的教育之基本實踐——資源篇
第一節 教育資源的開放理念
第二節 開放實訓中心的建設
第三節 校企之間的廣泛合作
第四節 教育資源的融合理念
第六章 選擇的教育之基本實踐——保障篇
第一節 適應活性的管理機制
第二節 富有實效的激勵機制
第三節 適應選擇的校園文化
第七章 憧憬選擇的教育的美好未來
第一節 選擇的教育的環境越來越好
第二節 融入世界現代職業教育潮流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1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化學工藝》專業教學標準的研究
附錄2 企業人才技能要求調研問卷
附錄3 《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國際水平試點專業教學實施方案
附錄4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師資隊伍發展規劃(2016-2020)
附錄5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訓策略
附錄6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德育學分制實施辦法
附錄7 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校際協作組章程
后記
《選擇的教育:職業教育的一個新視角(第二版)》:
其次,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件事緊密聯系起來了,并將此演變成有才學之人的唯一的、終極的目標。科舉成了封建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的階梯,成為他們取得高官、厚祿、權勢的最好門路。這些哲學支配了學堂教育,嚴重影響著一般知識分子的思想,影響著古代中國教育的全面均衡的發展。再次,科舉考試的最后決定權在主考官、禮部、吏部、宰相、皇帝,錄取標準又多以權勢門第為轉移,才學之士一旦踏足官場便往往不再涉足學術領域,從而致使學識荒蕪。
最后,科舉考試畢竟還是只注重考試的成績,而忽略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認定,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可以從今天的應試教育中看到科舉考試的陰影。
歷史已經說明,科舉制度可以激勵趕考者去發展滿足科舉考試本身需要的能力,從而深刻地改變著古代中國教育、學術等知識活動的目標,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其本身便在塑造著社會。當然,科舉制度讓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選擇無法達到匹配,這也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科舉考試的巨大影響力使其不得不采用一種標準化而不是個性化的方式來選拔人才。對于設計者而言,科舉考試在一個幅員遼闊的農業帝國中,在統一社會思想、維持政治穩定、強化主流意識形態、保持精英流動方面貢獻極大。
在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方面,科舉是最主要的,甚至對大多數學子而言是唯一的入仕之路,而在中國古代強大的中央集權和“官本位”利益格局下,人仕又意味著發家致富,這一點同時也是令科舉不斷發展傳承的一個促進因素。
縱觀歷史,科舉制度最直接的功能就是選拔能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的合格人才,但在我國古代“帝王政治”的官僚分配機制中,它實際成為了對社會多數人而言充滿吸引力的、唯一一條通向被傳統認可的成功的道路。科舉考試背后的價值內涵是“學而優則仕”和“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物質主義信條,求學之路通向的只是聲名、財富、權力,而不是知識和真理。這或多或少脫離了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
二、科舉制度是教育的選擇的典型
1.科舉制度的選擇實質性
科舉制度究其本質是進行教育和在結束階段以考試方式選擇人才的一個手段,是典型的教育的選擇。但它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并不是一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是對儒家經典的理解程度。它使眾多士子終生埋沒于書齋中,腳不出書齋,眼不離四書五經。更重要的是,它缺少對社會的關注,不能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時更新考試內容,而是始終局限于儒家經典,命題范圍有嚴格的限制,以致明清兩代的士子在八股文的文字游戲中耗盡生命、精神和智慧。它成為文人開闊視野、解放思想、汲取科學養分的絆腳石,并進一步成為中國近代社會悲劇的文化內因。清朝道光年間,龔自珍在殿試中“歷舉時事,洋洋千余言,直言無隱,卒因楷法不中程而不列優等”,迫使這位大才子發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振聾發聵的吶喊。
2.科舉制度的消亡必然性
起始于隋、發展于唐、完善于宋、鼎盛于明清的科舉制度,在運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之后到清末終于戛然而止,其消亡的根本原因便在于科舉考試內容的窄化、固化和科舉考試形式的僵化,及其與現代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目標多樣性要求之間矛盾的激化。
回眸科舉制度,誠然,《四書》《五經》作為儒家經典,對提高知識分子的人文修養和政治關懷確實有很大幫助,但它們的內容和范圍卻是有限的,要想僅僅依靠它們來解決世間的一切問題,尤其是日益發展的現代社會的問題,那根本已是不可能的了。不給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更多的選擇,那么,這樣的教育,人們終將不予選擇。于是,滾滾不停的歷史車輪終將科舉制度拋在了后面。
第二節計劃經濟條件下教育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很長一段時期實行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作為上層建筑范疇的教育事業,無疑是服從于計劃經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