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與焰:南方筆記》是由99篇文章構成的一部關于故鄉江南的散文集。在書中,鎮江、湖州、瀆邊公路、氣息的后宅、古龍窯、農宅形式、蠡河、山中一夜、九月之書、一個人的一瞬、少年的寂靜行走、底層親人的清貧生活……匯集成一個個密集的詞匯,猶如泉源一般噴涌而出,形成本書全部的篇章。在這些篇章里,作者黑陶所有的故鄉記憶、少年記憶,以及那些成長中曾經遭逢過的逼真、復雜氣息,全部珍貴地涵藏于中。
《泥與焰:南方筆記》體現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江南所發生的劇烈變遷。書中所記,無論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許多已經徹底改變或喪失,無從再覓。由是,黑陶目睹并親歷了一場故鄉滄桑。此書,便也成為這種滄桑的一份見證。同時,黑陶又以獨特的黑陶式語言激烈,簡捷,注重色彩和畫面,有明顯的個人辨識度,向我們再現了漢語修辭的魅力。
這塊地域,像碩大粗艷的琥珀,透過重體力勞作和清貧世俗生活的外圍,能看見在它的內部,那晶瑩的、晝夜不歇的熊熊火焰。
《泥與焰:南方筆記》,一個作家的南方個人史,一個作家地理與精神的南方,一個作家詩意而純美文字里的南方南方與*美漢語的化合反應,讓我們共赴作家黑陶的南方精神之旅!
代序|故鄉之所以是故鄉
劉燁園
近年來,朋友們在一起議論散文,最厭惡的多是當下類化的泛濫如對歷史舊事(許多事亦未必可靠)的淺薄抒發,如對世間生存的平面描繪(流行的、新公式
化的語言與仿制的非個人感受)……然而厭惡歸厭惡,大
家都知道,如此類化的結論依據是片面的,因為這是就公開發表的作品而言。真正擁有含金量的散文
并不是沒有,只不過它們太難有問世的縫隙罷了。
正因如此,讀到黑陶的《泥與焰》時,我的饑渴,感到了深深慰藉。于是不止一次地讀它。常讀常新。且相信,它所蘊生的,一定比我所感受到的要更多。
這是當下少見的神性寫作(心靈、悟性),而非流行的知覺寫作(庸常的知識與感覺)這使它的有可能發表不了的悲劇之美,也同時在寫作的過程中,以人格感動著作者自己與他人;這亦是一個人生命之定力與自
信、美感與熱愛的自給自足文中傳統與現代相融的語言個性,蒙太奇的講述方式,眉批法與注釋法的活用……諸多的藝術手法的探索與切合,都不是一個身心浮躁的名利之徒所能抵達、所敢抵達的;它的語言是對語言的尊重與呵護,就像語言生來就有亞馬遜叢林的氣質一樣(而多少作者卻是揮鞭抽打著語言,只視其為工具為
奴仆多么粗暴又功利的工頭呵)。
黑陶的個人是真正的個人,生命是真正的生命,因為他生存在唯己才有的,獨到又立體而非平面、仿制的文本自身的生態之中。是的。是生態。人應該是一個生態。文本應該是一個生態。正是生態那些潮濕而蓬生的細節,那些沉旋且起涌的節奏,那多聚少散的聲部,那樸實卻又有華的色彩,使《泥與焰》不僅擁有了空間
還擁有了時間。而時間,才是他真正成為他自己,成為黑陶文字的精髓所在。
時間永遠是藝術極為難得的分量與境界。它不是數字,不是年代的標識,更不是語言的講述它靠的是氣,是即使生命消失了,神性也依然存在的真諦,是貫穿在文本生態之中,時時處處,可觸可嘆的那脈鮮潤、豐富、滄桑與悠遠……
這是一炷心懷泥與焰的精神燭香,這是一些身藏五谷與桑麻的文字場景與細節,有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時代嚙噬不瘍的卓然獨立的驚奇,有如在鬧市或高速通衢的哪兒,你不期然走進古老與現代參差的邊城,
又不期然路過那方濕苔天井,而在依然有人居住的青瓦
堂屋里,那缽從江河源頭一路盛開而來的紅景天,在桌幾朝氣盈盈,生機盎然因為她來自游人罕至或紛紛中途即止的遠方,時間與神諭的遠方……
這使我更加說不清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它是大地之所以成為大地,故鄉之所以是故鄉的原因。就像當年的《陽關三疊》,異國的《哈姆雷特》一樣它們活在自生的時間之中,亦是時間使它們永遠活著。而那些不堪卒讀的一切,原因亦簡單至極:因為它們不擁有時間。
比如當下,以及迄今不足二十年的許許多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