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國玉器》收集了云南地區近年來出土的滇國玉器,通過分析和研究,揭開了滇國玉器的神秘面紗。滇國地處西南邊陲,由于民族、地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影響,其玉器質地多樣,裝飾、斂葬功能突出,民族特點明顯,尤其表現在玉塊、突沿手鐲、鑲嵌玉片的銅扣飾等。突沿手鐲和玉衣的虺衣紋玉片,還特別反映出中原王朝與滇國直接交往的信息,成為研究滇國與中原王朝關系重要的考古資料。《滇國玉器》可供玉器愛好者及文物、考古、歷史等學者參考。
《滇國玉器》收錄了云南地區出土的滇國玉器約150余件,并進行了相應的研究,是欣賞與鑒定滇國玉器的必讀圖書。
《滇國玉器》作者趙美先生約我作序,鑒于云南省以至西南地區的玉器出土情況報道無幾,真相不明,在此撲朔迷離狀態下《滇國玉器》的出版,不論對云南省出土玉器的研究,還是對西南各省玉器考古發掘工作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遂從命略述所知,以為序并志賀。
余對滇國玉器所知甚晚,更缺乏深入研究工作。所幸筆者于1999年7月16日上午在云南省博物館保管部庫房內看過殘玉璧片97件、穿孔玉飾片69片,共166件玉片及其他滇國玉器。其穿孔玉飾片形狀、尺寸與筆者所見徐州獅子山楚王墓所出白玉玉衣柙片相似,故此穿孔玉飾片亦可能來自西漢朝廷。同年1月24日,征得云南省文物處、云南省博物館領導的支持,由省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王麗明及易學鐘先生攜其中10件館藏出土滇國玉衣片至中國進出口珠寶檢測中心進行無損傷檢測,該中心主任趙興龍先生慷慨應允。
趙美,云南永勝人,1966年9月出生,1988年畢業于云南大學歷史系,1994年入北京大學考古系,攻讀中國古代玉器鑒定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楊伯達先生、趙朝洪先生等。1997年畢業后到云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任教,教授《中國文物鑒賞——玉器》、《中國考古學》等課程。主要著作有《楚國玉器的分期研究》、《中國玉器文化的形成》、《云南民族村寨調查一查臘怒族》等。
現為云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師、中國玉器研究會會員。
張楊,云南昆明人,1958年1月出生,從事玉器研究工作近30年。擅長翡翠的識別,價值評估和翡翠飾品的設計、制作。設計的玉器作品工藝精湛、構思巧妙,獲得玉器界的好評,創作有《濟公》、《蟈蟈白菜》、《多子玉如意》等翡翠作品。相玉的成功經歷和在玉石界的傳奇故事,成為《中國寶玉石》、《中國寶石四十年》、《世界婦女博覽》、《經濟日報》《云南日報》等報刊、雜志的重要題材。
現任云南省珠寶商會副會長、云南省進出口珠寶玉石檢測鑒定中心副主任。
王麗明,1964年4月出生于新疆石河子,1986年畢業于云南大學歷史系,同年7月分配到云南省博物館工作,主持“云南省博物館電腦管理藏品”項目。在《云南文物》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篇。
現任云南省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銅鼓研究會會員、云南省文博協會會員。
序
滇國玉器
滇國玉器檢測報告
圖版
圖版說明
后記
滇國是中國西南邊疆的越人建立的一個古王國,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東部地區,滇國的地域北至今會澤縣和昭通一帶,南至今新平縣、元江縣至個舊市一線,東至今石林縣(原路南縣)至瀘西縣一帶,西至今祿豐縣與安寧縣之間。根據考古資料和歷史資料分析,滇國的歷史始于戰國前,戰國末至西漢初期為全盛時期,西漢中期以后逐漸衰落,西漢末至東漢初被中原王朝的郡縣制所代替,存在的時間約500年,即公元前5世紀中葉至公元1世紀初。
中國古代文獻對滇國的片段記載,多是來自傳聞或轉載,所以早期滇國的歷史和有關滇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研究基本是空白。1955~1965年,云南省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在晉寧縣石寨山進行了四次發掘,共清理古墓葬50座,發掘出土文物4800余件,其中M6出土蛇紐篆文“滇王之印”金印,揭開了滇國的神秘面紗。隨著1972年至1992年江川縣李家山墓地,1998年至2000年昆明市官渡區羊甫頭墓地的進一步發掘,滇國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基本可以確認滇國文化的中心在滇池區域,這些發現與發掘為研究滇國政治、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宗教、文化關系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