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源于四川永寧彝族扯勒部奢氏,東漢以來世代為土司,改土歸流后為宣撫(慰)使,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即出于該家族。明天啟年間因“奢安之變”,該家族受朝廷追剿,為避禍改漢姓,分兩支徙居于四川敘永水潦及貴州畢節大屯兩地。該家族具有百年以上文化傳統:崇尚漢文化,飽覽彝漢典籍;以漢學為根柢,兼擅漢語古詩詞創作;綿延家族詩教,注重文化交流傳承。長期的家學熏陶,使族中產生了10多位文學家和學者。
翟顯長,男,1968年生,貴州省畢節二中語文教師,省作家協會會員。
曾美海,1980年生,畢節市委黛校文化輿社會發展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文學碩士,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園古代文學、地方文史,共發表學術論文文30余篇,文學作品300馀篇,參編教材多部。
《大山詩草》校注
前言3
凡例5
《大山詩草》初集
逍遙遊6
觀書偶作7
照水梅8
豸觭崖觀音洞8
踏青即事9
塞下曲9
螞蟻洞并序9
晚眺11
客有暮年應試者,戲以宮怨11
鎮西隘口12
途次夜景13
登最高峰望雲海14
秋江獨步15
中秋同內人賞月15
送別安階平十二韻16
登雪山關17
天臺囤18
贈內19
丙午三月二十九夜,同弟子康侍伯父白庵公、師李少青先生時園中,燒燭賞牡丹,命作19
見鐮刀隘舟人在河圈壩借舟事,紀以詩20
夜坐永寧城樓聞定水寺鐘21
吊安階平22
送俠者23
讀史23
老君營23
江門峽24
晚投納溪縣24
瀘州即景25
登瀘州寶山武侯祠26
尹吉甫,江陽人。其子伯奇不得于繼母,沈江而死,化爲伯勞之鳥,所沈之石猶存云26
自慰落第27
題永寧五龍宮之一舫樓27
時園八景28
層樓攬山28
虛廊竚月29
新緑搖波29
艷紅媚雪30
林花繡春30
嶺樹妍秋31
縐石皴雲31
虯藤走壁32
春夜月下賞花33
寄內33
漁翁行34
坐蓮塘小亭35
席上分詠煙草36
“秧鍼”、“豆腐”,有以二題求詠者,戲酬之37
大清一統圖38
六月苦雨39
送沈四葆臣39
夜宿畢節龍蟠岡之東壁軒39
至鎮雄州謁銅鑄聖像40
前明正議大夫、資治尹、署鎮雄士府隴母應祥墓41
寄內42
登大定玉皇閣42
大定斗姥閣43
初遇劉雨生,以“仙、緣、天、連、圓”限韻44
再酬雨生44
安赤南表叔邀至別墅,備述意中將來締造46
寄鎮雄張少伯孝廉世48
蝨48
髮蝨49
蚤49
蚊50
靈峰寺50
觀安會亭舞槊51
石柱女土司秦將軍良玉53
西南女子多建奇功,如奢香通道、隴佛靖兵、奢夫人請立義學、祿安人勸諭改流,皆赫赫在人耳目者。因閲乘志,偶爲合詠54
水煙袋銘55
挽外姑安太君56
佚題59
過歸化橋60
黔西州廨香海棠歌61
白沙翠崖山莊61
品園四言62
品園閒詠63
有客64
黃石公64
曹操疑冢65
賀海山兄鑿田得泉66
遙和海山兄贈秦百川畫扇《秋江落葉圖》三首67
閒適詠68
海山兄新落成“眉峰沁緑亭”,同遊和作68
隴樸庵叔臺,有所思不遂,飲秋圃以酒彈菊枝,後開赤白二色,招予同賞,因賦焉69
過德胯囤70
九月九日在兄處歸,蒙賜一袍70
讀史71
節女吟有序72
烈婦行75
贈劉雨生茂才嘉藻從軍并慰其貧76
春閨77
秋閨77
祝外祖安公子民壽誕78
遊大定斗姥閣,和蕓香女士留題原韻79
再和蕓香五律原韻80
自嘲80
壬子冬,海山兄寄一詩云:“一紙書來無限情,打窗風急峭寒生。時園近事君知否?心上梅花入夢清。”少青先生贈句云:“兄弟襟懷清可想,家書只道種梅花。”因作和81
時園中諸葛銅鼓歌81
七星關83
行夜郎道中85
三月上巳,同秦佩林先生、隴蕓莊叔再遊靈峰寺86
落折河86
錦江韓子臨畫師寓居大方,賀其友新婚,畫豚肘一具酒一瓶,題封“德益號老酒”。德益者,畢節張姓京果行號也。又畫一盂盛桃三實,乞予爲題。予問其意,曰:“三多九如圖。‘三多’者,桃也;‘九如’者,方語多訛‘酒’音誤‘九’、‘肉’音誤‘如’也。俗以食物爲賀,貧不能購,故以手之所出者爲禮云。”爰爲戲題三絶87
《大山詩草》二集
閲《紅樓夢傳奇》偶作89
每見人往往施弓鞋掛觀音龕,豈憐其赤腳耶?蓋亦忘大士腳大耳。或言婦女求嗣者以此佞之,豈不知此等事可使人有功耶90
九日攜家人登高,至晚而歸91
隴蕓莊宗叔爲人古淡,有花畫癖,與予兄弟知最深。每到時園,輒留連不能去,謂家海山曰:“我此心久賣與君家時園矣!”時園有《風雨圖》一軸,每見必下拜曰:“我死,當借懸墓廬!”聞其卒,兄往吊,持付之,悼之云:“記得前生心賣處,遊魂應不到他鄉。”專使送覽。不禁有感91
吊隴蕓莊宗叔92
偶生疥瘡戲作93
癸丑冬,子康弟生一子名覲儀,海山兄亦生次子名振儀,秦筆山、李少青兩先生皆有賀詩,附和誌喜二首94
漢高帝95
淮陰侯96
西楚霸王97
和李少青先生《時園“一捻紅”茶花》97
康炳堂索春柳、紫薇,移贈數枝98
謁鎮雄聖像99
題關壯繆廟100
張桓侯像101
嫁大妹時生一女有感101
以牡丹花爲羹,名“富貴湯”103
芒部途次103
甲寅四月朔,與海珊兄共集品園聯句104
聞警105
兄海珊處練團,示予五古一章,書己見奉答106
水腦住宅108
遣懷109
偶作110
見俗本《美人十詠》,戲作香籢體十首113
周敬齋簡代趙嵐生館,臨行贈別117
偶作118
無心得句,偶同古人,客曰:“君落古人套矣!”余曰:“古人落我套耳!”客不服,曰:“古人前乎!”曰:“余無心而落古人之套,亦猶古人無心而先落我之套耳!”客無以應,因戲酬之120
讀左、馬、莊、騷題後121
消夏122
苦旱喜雨,忽又晚晴123
小飲一覽三省樓125
康炳堂向海珊兄索奇石,兄許之,久不付,乃托余速之。石來,兄向炳堂索得石詩爲謝,囑其必述兩人好石如色之意,余亦求謝石媒詩,以詩代柬125
同隴瑤亭遊大定城南永清閣,用郡城女士周畹如《登玉皇閣》韻128
中秋夜紀事并序128
時園又得一奇僵,呼曰“攢雲”。子康弟以語康炳堂,爲荷生所聞,欲竄取之。康子患其取,先遣使急索,并告海珊以譚子欲奪,請從公剖之。海珊以“茍子之不欲”答。時張采南在時園作《餞石詩》,予用其韻,爲石送行,且寄炳堂132
送石後復寄懷諸友133
荷生聞海山兄欲贈以盆梅,久不至,積想成夢,因作《夢梅》一絶寄來。兄酬以梅二本,依韻和之,命予同和134
海山兄今年贈荷生梅,去年此時余贈炳堂柳,不料前後事情吻合至此,戲爲拈合135
爲宗侄蘇御琳取字“貢臣”及別字“美如”,繫以詩135
同家海珊和丁芝潤女史集中琴仙、素馨兩女士題壁詩136
步和張采南見寄《老妓》二絶138
往大屯途次遇雨即景139
回又遇雨139
法硌古140
畢城旅次題壁漫興142
湘妃竹142
桃花夫人143
虞美人143
姊妹花144
趁月夜行144
曉行145
巖梯145
題一方砦崖壁146
同海山兄、鄒覺堂宿陳乃亭田莊,爲蚊所苦,遺詩調之147
贈張采南149
《大山詩草》三集
佚題152
和李嘯齋見贈五十韻153
種菜小園158
題康炳堂《四石山房詩集》,即用譚荷生所題韻159
再題五首,即用集中題荷生詩集韻160
中秋夜即景無月162
至半夜雲凈月明163
十六夜月163
閒吟164
夢中得句165
無題166
吊妹168
三十初度169
留鬚170
小蓬壺171
春興八首有序174
偶作178
祝伯母安太淑人壽179
奉懷少青師并乞誨政179
七夕180
閏七夕181
九日北鎮關登高181
登高晚歸即景182
烏撒度歲有感182
元旦182
阿克安氏山陽書屋夜坐雜感五首183
安會亭無嗣,哭以二十韻185
以籌餉例得捐翰林院待詔,自嘲二首187
傷戚里——爲階平家作189
銅鼓生兒194
聞海珊兄留鬚,口占索笑195
去年抗塵走俗,絶無暇日,計所作詩不過十首,今春頗閑,理舊作偶題196
求邱觀察叔山先生較訂拙集196
有我齋偶作三首197
花朝紀夢198
閨中即事二首199
閒來199
三月十一夜作200
閨中戲題200
高山堡201
寓雙井寺題壁202
乘月遠歸203
贈陳乃亭203
海山兄亦園落成奉懷204
奉寄海山兄206
再登天臺囤207
子康弟婦歿後吊之208
仿曹子建《贈白馬王彪》體,吊弟子長昶209
閲《羅浮志》,夢遊梅花村,紀之以詩211
龔潤山刺史囑和近作213
從軍曲214
贈李子政總戎并祝華壽215
八月二十八日和邱松樵二月二十二日見贈長句216
留別安堃生218
壬戌十月初四日,粵匪李復猷數萬犯境,至北地。先以尺書讋之,既以鄉練五百人薄於險以犄之。賊敗而他走,紀之以詩220
吊忠僕蘇海221
庚辰九月,與畢節社諸君步韻,共和綦江孝廉陳翔初《秋感十五首》222
祝曾方伯摯民母唐太夫人八十壽誕231
辛巳三月,和楊慎齋孝廉《春草四首》232
壬午至黔筑甲秀樓,登眺有感234
偕秦肇仁學博遊九華宮看鶴235
清明遊扶風寺236
謁陽明祠236
遊貴筑東山寺237
花朝遊黔靈山七言排律237
丙戌歲,水腦宅後青龍山石上爲雨水刷灑,現文如龍蛇數十,蜿蜒飛走於其上,跗甲鬐尾宛然,印石深寸許,若人工鎸刻然。兒輩爲余述之,親見果然,爰紀以詩示勵238
丁卯秋,余題《漫興》一首於畢節旅次,後有蕙湘女史過而和之,題云:“雨聲送到枕邊秋,夢裏瓜期訂故侯。蓬首慚爲夫子見,萍蹤肯替小妻留。聞碪益動關山感,有酒難消旅夜愁。寄語檀郎何處所,挑鐙空對客中樓。”辛未重至畢城,人多稱道。余再遊舊庽,見墨痕已淡,而踵和者題壁幾滿,亦生平韻事也。用迭前韻二章239
登威寧州觀海樓240
可渡河憩亭241
宣威州242
炎方驛243
題平彝海氏籋雲樓243
詩作補遺
悼海山兄即題其稿245
悼亡室安恭人即題其遺稿246
參考文獻251
附録252
《大山詩草》序邱寶森252
序楊紱章255
昭公行述余達父257
《圓靈閣遺稿》校注
前言263
凡例270
閒適詠271
覽鏡272
無題272
于歸後思親273
墓上悼五弟履晉274
無題二首275
送姒氏玉姊276
不俗居276
聞烏二首277
悼小嬛入夢二首278
聞家難思親279
聞蟬念母279
中秋夜作280
賞月281
菊徑281
掃菊畦有感282
題子懋夫子《大山詩草》二首282
白菊284
思歸284
送使285
春宵獨坐285
子懋夫子寄詩次韻和之285
清明286
吊階平兄履泰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