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10余年來關于漢語詞匯及相關問題的研究論文共32篇。根據內容,所收文章大致被分為四組:第一組7篇,主要涉及古代漢語詞匯、詞義問題;第二組10篇,主要討論虛詞問題;第三組9篇,包括訓詁、文字、標點、引語等方面的問題;第四組6篇,是書評。本書不拘泥于傳統的漢語詞匯研究思路,而提倡漢語詞匯共時與歷時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詞匯與語法相結合、事實與理論相結合的多維研究思路。由于詞語在理解句子和篇章中的基礎地位及詞語與文字之間在形音義三方面的聯系,詞匯研究在一定意義上也能非常自然地拓展到訓詁學、文字學等其他領域。
目錄
序 邢福義(i)
論古漢語詞匯學的學科地位 (1)
“地位”和“地步”的詞義演變及相互影響 (12)
《詩經 國風》AA式結構之考察 (24)
從《拍案驚奇》到現代漢語詞義演變的考察 (32)
試析《拍案驚奇》雙音單義詞在現代漢語中消失的原因 (47)
《漢語大詞典》補訂八則——讀《二拍》札記 (59)
“度”和“渡” (63)
時間副詞“從來”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 (66)
論《二拍》和現代漢語“從來”的語法差異 (77)
副詞“從來”語法特點的歷時差異及其解釋 (88)
語氣副詞“明明”的主觀性和主觀化 (97)
名詞虛化為副詞二例——“大力”和“死力”的語法化 (110)
現代漢語“X力”式副詞詞族研究 (122)
連詞“無論”形成發展的歷時考察 (138)
現代漢語詩歌中“在+方位短語”的非常規用法 (150)
武漢方言中的用事成分標記詞“過”和“架” (159)
武漢方言中的長音式狀態形容詞語及其與ABB式狀態形容詞的關系 (171)
佛教文化與中國古代語言研究 (185)
《論語》鄭玄與朱熹解釋之比較 (189)
從《靜女》看《詩經》毛亨、朱熹解釋的差異 (199)
楚簡文字與甲骨文、金文之間的形體演變特點 (207)
楚簡異體字形與代表字形的形體差異比較 (224)
楚簡“示”部字與楚國巫文化 (234)
俗文學視角下的《二拍》用字研究 (244)
古代白話小說點校本中的標點問題——以《二拍》為例 (254)
論《歧路燈》直接引語結構成分的特點 (258)
漢語詞匯研究的新創獲——評《現代漢語詞匯系統論》 (272)
詞語本質的多維詮釋和詞匯理論的立體建構——《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的新思考》讀后 (277)
漢語詞匯與語法結合研究的新模式——《詞匯——句法語義的銜接研究》讀后 (282)
十年辛苦不尋常——讀《文化語言學》(增訂本) (290)
語言研究和社會需要的結合點:語言教育 (293)
“二重證據法”的深化拓展和創新運用——讀高華平教授《楚簡文字與先秦思想文化》 (296)
后記 (300)
《漢語詞匯的多維探索及拓展研究》:
漢語的語言研究實際上是從研究詞匯問題開始的。先秦諸子對名實關系的探討,先秦文獻中對詞義的訓釋,雖不是專門的、自覺的語言研究,但已經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萌芽了。到了漢代,以詞匯研究的繁榮為特征,中國古代的語言研究迎來了第一個高峰:《爾雅》是一部百科性質的同義詞典;《方言》搜集了大量的方言詞匯;《釋名》則探討了詞語的得名之由。到有清一代,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人在古音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把古音學的成果又運用到考釋詞義中,因聲求義,推求語源,使古漢語詞匯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可見,“自古以來,隨著語言研究的發生、發展,就有詞匯研究的發生和發展”(劉叔新,1990:1)。不過,古代的詞匯研究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首先,中國古代學者還沒有建立“詞”的觀念而只有“字”的觀念,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他們探討的是“詞”的問題而只認為在研究“字”。其次,中國古代學者的詞匯研究要么是對一個個具體的詞語意義進行隨文釋義式的解釋,要么是對詞語意義進行搜集整理,匯編成專書。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學的詞匯研究,因為這種研究既不能用聯系的觀點對詞匯作整體研究,只是孤立地去解釋一個個的詞語(當然,清代學者在這方面有所進步),又缺少對古漢語詞匯理論上的思考和探討,它尚處于語文學階段。第三,中國古代的語言研究以漢字為中心,從漢字的形、音、義三方面展開,從而形成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部門。古代學者的詞匯研究基本就是對他們所認為的“字”義的解釋,被包含在訓詁學之中。因此,在中國古代乃至近代,古代漢語詞匯研究并沒有取得一個獨立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