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述陽明之人,按其性格邏輯層層展開,一山過后又見一山;論陽明之學,拋開西方哲學的分類模式和我國特殊時期的政治概念,直接作中國哲學傳統式的理解和表達,重在交代一個可追隨的陽明,重在強調陽明其人其學對社會、對大眾的積極指導意義。 本書將陽明生活經歷與學術經歷結合起來考察,既以縝密的邏輯發明,完成了對陽明學的全新解構,又廣泛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使每一個觀點都結結實實。 本書獨到之處有二:其一,像王陽明這樣成功的歷史人物,當時就有許多附會之說,以后更有被神化之處,作者甄別這些附會之說和虛衍之詞,將其歸之于有記載的傳說;其二,作者注重在明代中后期歷史社會的大環境中,考察劉瑾事變對王陽明生活和思想造成的影響,通過研究王陽明與周邊人物的關系,確定內閣大學士焦芳是王學形成的關鍵人物,從而發現了王學乃官員培訓教材的宗旨,為王學向來不被人理解之處找到了強有力的支撐。 本書貢獻之處有四:其一,客觀評價了王陽明的平亂功過;其二,提出了王家正德初由于政治原因從余姚遷居山陰的觀點;其三,新解“心中賊”;其四,發現陽明之名與陽明洞隱居無關。這些都是王學研究中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 本書既有學理的發揮,又有新材料的發現,行內人看有深度,行外人看有意思。王學屬處世行為哲學,尤其對身處逆境當中或絕望時刻的人來說,的確很管用。當下此刻,這本書總有一句能說到你心里。
《陽明境界》: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由兵部尚書王瓊推薦,朝廷將王陽明從南京鴻臚寺卿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命他巡撫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及湖廣郴州地方,但有賊盜生發,即便設法剿捕。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日,王陽明來到南贛汀漳巡撫衙門所在地贛州。
“這個任命對于守仁一生來說,是一大轉折,與貶謫龍場具有同等意義。如果說貶謫龍場造就了中國哲學史上的王守仁,南贛汀漳巡撫的任命則造就了中國政治史上的王守仁,而正是這兩個方面的相互激發、相互結合,才造就了一個完整的、千古惟一的王守仁!保ǚ街具h《曠世大儒——王陽明》第171頁)
南贛巡撫始設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是由原江西按察司嶺北分司即嶺北道改置的。自成化以來,贛、閩、粵、湘接壤山區治安狀況極為混亂,經常發生山民聚眾搶劫過往商人的事件,當地官府派兵搜捕,亂民或借地形潛逃,或對人數較少的官兵發起襲擊。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朝廷采納江西地方官員提議,將這一地區的八府一州組成了一個特別行政區,設立巡撫。
由于遠離各省統治中心,政教不及,這一地區經濟文化落后,巡撫之設,也未使情況發生多大改變。正德朝是明代又一個多事之秋,這一地區更是民亂不斷。江西南安府橫水、桶岡、左溪等地有謝志山(即謝志珊)、藍天鳳(即藍廷鳳)部,廣東龍川縣涮頭有池仲容(即池大鬢)部,都已稱王;陳日能在江西大庾、高快馬(即高仲仁)在廣東樂昌、龔福全在湖廣郴州、詹師富在福建南靖,與官府作對。他們提出的共同口號是“不納糧”、“不當差”,得到民眾廣泛支持。當地官軍在戰斗中屢屢失利,以往一有動亂,便請派兵。朝廷派來的軍隊,多是湘西或貴州、廣西少數民族的狼兵,一往一返最少也要上年。所謂狼兵,是指少數民族地區各土司所馴養統率的民壯土兵軍隊,他們兇狠頑劣,吃苦耐勞,作戰勇猛,故有此稱。狼兵一到,山賊便潛伏不出,狼兵一走,他們又出來活動,靡耗軍餉,卻無濟于事。狼兵每到一地,當地官府和民眾不但要提供食宿,還得捐錢捐物,以事犒賞,犒賞不及或不滿意,狼兵便大肆掠奪,所以當時有民謠說“賊如梳,兵如篦”,寧愿來賊,也不愿來兵。不僅贛州城內城外多有通山賊者,就是經常替巡撫衙門占卜的陰陽先生,以及在衙門服役的書吏、門子,也有山賊的密探,官府一有舉動,山賊早已知曉。
在到贛州上任的路上,陽明就聽說贛州不少居民為山賊提供情報,致使官軍屢屢撲空。來到贛州后,通過幾次試探,他發現一名老吏形跡可疑,斷定是山賊內線,經過一番周折,掌握了一些底細。通過突審老吏,陽明獲悉了南贛山賊的諜網,但他保留了這張諜網而為我所用,平定漳南山賊,他便利用這張諜網,假傳撤兵消息,然后出其不意突然回擊,從而反敗為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