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之后的漢語規范化運動影響到十七年長篇小說的生成流變、文體特征及詩學問題。本書采用文學與語言學、社會學相結合的基本方法,在史料整理、歷史闡釋和文本解讀的立體框架中,對漢語規范化與十七年長篇小說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整體深入研究,從語言入手去考察十七年長篇小說生成演變的內在根源,通過對漢語規范化運動在十七年長篇小說生成演變中影響方式、影響程度及影響效果的分析,揭示語言規范化在十七年長篇小說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十七年長篇小說的重要文本現象。本書在漢語規范化與十七年長篇小說建立一種闡釋關系,是近年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語言學轉向進行“個案化”和“細節化”研究的深入要求,既可以在語言本體意義上揭示十七年長篇小說與民族國家建構之間的互文關系,同時也是在文學本體范圍內探討十七年長篇小說的文體及藝術特征,將十七年長篇小說研究引向更深層次。
劉成勇,男,1973年生,河南潢川人。武漢大學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資助對象。主要從事中國二十世紀文學與文化研究。在《江淮論壇》《江漢論壇》《文藝報》《吉首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多項省部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