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章,大體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本部分系統厘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類別、特征、價值等基本理論,為下一步研究與論證打下了堅實理論基礎。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本部分從國際、國內兩個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理念及其實踐進行了系統總結,既總結了成功經驗,也詮釋了不足之處。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本部分重點從理論、實踐兩方面對新形勢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工作進行了深入論述與系統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本部分重點詮釋了新形勢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工作中開發模式的構建、保障體系的完善、傳承機制的創新與總體戰略的布局。
魯春曉,男,1980年3月生,山東青島人,中員。山東大學博士,濰坊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山東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海鹽文化研究基地成員;山東省民俗文化產業開發研究基地成員。主要承擔《旅游政策法規》、《旅游景區管理》、《文化產業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學術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文化產業等。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研究課題多項;主持參與市廳級研究課題十多項。在《東岳論叢》、《福建論壇》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有《東阿阿膠制作技藝產業化研究——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等多部*作,主編和參編《紅色之旅在山東》、《天行健齊魯游》等*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