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全球性問題,并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模式。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單元,發展必將以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支撐,這使得城市成為碳排放的集中地。在建設與發展城市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城市化進程必不可少的物質保證,是國家或區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重要保證,對一國或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圳特區在低碳城市、低碳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其中北環大道的建設,為我國低碳市政基礎建設作出了良好榜樣。
深圳市北環大道路面修繕與交通改善工程橫跨南山、福田和羅湖三個行政區,西起南山區的港灣大道,東至福田區的銀湖立交,全長19.5km。該路標準路幅寬度為78~132m,主車道為雙向八車道+緊急?繋,輔道為雙向四車道。其改造內容包括:主輔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混凝土,輔道貫通,優化主輔出入口;新建鋼結構人行天橋9座,沿線設置港灣式?空23對;拆除道路中間隔離防撞墩,改造為3m寬綠化隔離帶;人行道鋪設環保透水磚,加設自行車專用道;完善交通設施及相關市政管線等。該工程涉及道路、橋梁、給排水、電氣(電力、通信、路燈照明)、燃氣、園林和綠化等專業,合同造價7.49億元,于2010年6月15日開工,2011年12月1日竣工。
改造后的北環大道行車舒適、交通順暢、環境優美、噪聲很小,同時完善的市政配套設施與公共交通接駁設施不僅便民利民,而且改善了沿線周邊區域的投資環境與居住環境,實現了107國道在深圳市區域內向功能完善的市政快速主干道的華麗轉身,受到媒體與市民的廣泛好評,被冠以“低碳市花大道”“美景如畫大道”“駕駛感最好的市政道路”和“高科技大道”等美譽,實現了工程質量、安全文明、環境保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籌兼顧。北環大道改造施工在交通疏解工作中的創新被冠以“北環模式”,并在深圳市交通建設中推廣。該工程先后獲得深圳市優質工程金牛獎、廣東省優質樣板工程獎、中國市政工程金獎、國家優質工程獎和省級工法、省科學技術獎等15項獎勵。
本書的作者在深入研究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旨在探索一條符合我國低碳城市及低碳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之路。
除本書主編王媛、易露霞、張清,副主編朱惠誠、劉洋、田湘南之外,廣州工商學院教師曾素梅、馬超平、尤彧聰、吳雄生和陳廣仁也參與了該書的撰寫。在此,對為本書順利出版而作出積極貢獻的所有人員表示衷心感謝,同時,對為本書順利完成而提供所有參考資料的作者,也一并表示衷心感謝。另外,本書還得到了廣州工商學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也表示衷心感謝。由于作者水平和學識有限,書中難免出現差錯,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第1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1
1.1.1 低碳發展理念日益凸顯1
1.1.2 低碳城市方興未艾4
1.1.3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現狀簡析7
1.1.4 深圳能源、環境簡況13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5
1.2.1 國外研究現狀15
1.2.2 國內研究現狀17
1.3 概念闡述19
1.3.1 低碳經濟概念19
1.3.2 低碳城市概念20
1.3.3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概念22
1.4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22
1.4.1 研究內容22
1.4.2 研究方法23
1.4.3 技術路線23
1.5 研究目的和意義24
1.5.1 研究目的24
1.5.2 研究意義24
第2章 對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的新認識26
2.1 低碳城市系統26
2.2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的概念28
2.3 城市基礎設施的范圍32
2.4 城市基礎設施的特點與作用33
2.5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體系38
2.5.1 城市用水體系39
2.5.2 能源利用體系40
2.5.3 固體廢物處理體系42
2.5.4 “四新技術”應用44
2.6 低碳城市內涵45
2.6.1 節能建筑47
2.6.2 低碳交通49
2.6.3 低碳消費52
2.6.4 低碳社區55
2.7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在低碳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58
2.7.1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在低碳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58
2.7.2 低碳城市基礎設施在低碳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59
第3章 低碳節能環保理念下的市政基礎設施發展模式60
3.1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發展支撐體系之低碳能源60
3.1.1 能源及低碳能源的定義61
3.1.2 能源的分類61
3.1.3 能源系統62
3.1.4 能源挑戰63
3.1.5 傳統能源優化65
3.1.6 綠色能源體系68
3.2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發展支撐體系之低碳建筑70
3.2.1 低碳建筑的內涵71
3.2.2 低碳建筑的特點72
3.2.3 低碳建筑建設任務與目標73
3.2.4 美、英、德低碳建筑發展簡況74
3.3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發展支撐體系之低碳交通76
3.3.1 城市交通結構與各交通方式的關系76
3.3.2 各交通方式外部性對交通結構的影響78
3.3.3 低碳交通發展模式79
3.4 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發展支撐體系之循環利用80
3.4.1 我國城市垃圾現狀80
3.4.2 城市垃圾給環境造成的主要危害82
3.4.3 城市垃圾有效處理途徑——循環利用83
第4章 低碳節能環保理念下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86
4.1 低碳節能環保理念下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實例分析——
深圳市城市建設86
4.1.1 城市用水系統86
4.1.2 能源利用系統89
4.1.3 固體廢棄物處理系統92
4.1.4 “四新技術”的應用94
4.2 我國其他城市發展低碳市政基礎設施實踐99
4.2.1 石家莊市正定新區99
4.2.2 天津市105
4.2.3 重慶市105
4.2.4 南昌市106
4.2.5 吐魯番市107
第5章 典型案例介紹——深圳市北環大道路面修繕工程綠色施工
經驗介紹109
5.1 工程概況109
5.2 綠色施工技術的實施110
5.2.1 施工組織設計方面110
5.2.2 材料使用方面111
5.2.3 環境保護方面112
5.2.4 固體廢棄物方面113
5.2.5 廢氣排放方面114
5.2.6 光污染方面114
5.3 交通疏解114
5.3.1 交通疏解理念115
5.3.2 交通疏解的主要措施115
5.3.3 交通疏解工作的特點119
5.3.4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交通疏解的建議119
5.3.5 北環大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20
第6章 我國低碳市政基礎設施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121
6.1 我國能源環境面臨的困境121
6.2 碳排放量計算方法122
6.2.1 市政基礎設施的碳排放基數大122
6.2.2 碳排放量計算方法122
6.3 發展低碳交通的制約因素122
6.3.1 能源利用率低123
6.3.2 私家車出行量迅速增加124
6.4 發展低碳建筑的制約因素125
6.4.1 發展低碳建筑相關政策需要完善125
6.4.2 發展低碳建筑的理念認識不夠125
6.4.3 發展低碳建筑技術規范與標準亟待制訂126
6.4.4 發展低碳建筑示范性產品缺乏126
6.4.5 發展低碳建筑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尚待提高126
6.5 發展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產業面臨的制約因素127
6.5.1 發展低碳市政基礎設施面臨的挑戰127
6.5.2 難以發展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的原因127
6.6 發展低碳消費的制約因素128
6.6.1 低碳消費面臨的困境128
6.6.2 “面子消費”“奢侈消費”帶來的浪費129
6.7 我國固體廢物處理系統有待進一步改善129
6.7.1 固體廢物處理缺乏安全措施129
6.7.2 低碳處理固體廢物建議130
6.8 我國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133
6.8.1 污水處理技術滯后133
6.8.2 投入資金不夠,較難滿足現實需求134
6.8.3 水資源循環利用面臨的問題135
6.8.4 我國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解決措施135
6.9 深圳市市政基礎設施集約建設案例及分析136
6.9.1 深圳市寶城通信機樓案例及分析137
6.9.2 深圳市市政設施集約建設前海地鐵車輛段上蓋物業
案例及分析139
6.9.3 深圳市龍崗區“花園式”布吉污水處理廠案例及
分析140
6.9.4 深圳市附建式110千伏華強變電站案例及分析142
6.9.5 展望深圳市市政設施集約建設143
第7章 我國低碳市政基礎設施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148
7.1 從系統論角度構建廣州低碳市政基礎設施指標體系148
7.1.1 相關理論闡述148
7.1.2 低碳城市指標體系構建,層次分析法150
7.2 發展低碳能源體系151
7.2.1 化石能源的利用新技術151
7.2.2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技術153
7.2.3 節能減排技術154
7.3 發展低碳陸路交通體系154
7.3.1 有效調控交通需求優化低碳交通結構154
7.3.2 加強低碳城市交通道路建設緩解供需矛盾156
7.3.3 建立并完善低碳交通制度保障交通體系運行157
7.4 發展低碳建筑技術158
7.4.1 節能建筑圍護結構158
7.4.2 采用節能建筑材料159
7.4.3 加強建筑節能管理159
7.5 發展生態產業體系160
7.5.1 構建生態型都市農業160
7.5.2 構建生態型都市工業161
7.5.3 構建服務業生態化體系162
7.6 可持續消費體系162
7.6.1 政府指導綠色消費162
7.6.2 企業發展低碳產品163
7.6.3 消費者樹立低碳消費觀163
7.7 建立健全低碳政策法規體系164
7.7.1 建立適合國情發展需要的相關法規規章164
7.7.2 加大資金投入,為低碳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
保障164
7.7.3 推動創新,助力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低碳化164
7.7.4 政府、行業、企業共建低碳市政基礎設施信息平臺165
參考文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