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師,也是家長
很多小朋友的心里都有一個教師夢,因為他們除了父母之外,接觸最多的“權威”應該就是老師了。每個小朋友看到老師在講臺上拿著教鞭很神氣的樣子,也會憧憬自己成為老師,指揮臺下的“千軍萬馬”。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大家會爭著充當老師,我也不例外。正是因為這個教師夢,讓我將職業生涯中一多半的時間都用在了教育上。
還記得我從北師大畢業的那一天,如此順理成章地踏入了教育之路,而且一做就是十幾年。十幾年前的學校遠沒有現在這樣重視心理教育,從心理系畢業的我,第一份工作除了每個月屈指可數的幾節學生心理團體輔導課和掛名的個案指導之外,主要工作竟然是帶領學校的舞蹈社團。當然,這也是興趣使然,我本身愛好運動、舞蹈。隨著工作的深入,我逐漸發現,舞蹈本身也是一門心理技術。不同個性的學生,跳出的舞姿也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個性謹慎,他們的舞姿也小心翼翼,這種孩子在催眠中稱為情緒控制型;有的孩子活潑外向,粗枝大葉,他們的舞姿就不太注重細節,但可以充分表達當時的情緒,這種孩子大多是催眠中所說的軀體型;還有的孩子動作追求完美,在乎老師的評價,等等。那時候我就開始嘗試用舞蹈調節學生的情緒,幫助膽小的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幫助粗心的孩子慢慢地注重細節……這幾年“舞動療愈”開始在國內廣泛應用,我當年的嘗試也算是實踐先于理論了。(舞動為心理技術的一種,利用身心結合的原理,以軀體帶動各種情緒,如肩部代表壓力等,以打開身體帶動調整心理、情緒的作用。)就這樣教了一年的舞蹈,不,是舞動療愈課之后,因為我“過人”的藝術天分,我所在的學校又讓我去教音樂課。后來我還相繼在學校教過幾節美術,甚至數學課。
那時候,縱觀我的同學們,有的進了銀行,有的去了政府機關,心理系的畢業生真正從事心理工作的并沒有多少。而我,雖然每個月只有幾節心理輔導課,但我已知足,因為我在和學生的接觸中,一直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觀察他們,我發現不只在舞蹈中,在各個學科中他們都會展現出心理特點。就像阿德勒所說,每個人都具有一種整體風格,這種整體風格會展現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個個性小心謹慎的同學,他在任何學科的學習中都會體現這一個性特點;而一個慢性子的同學做什么事情都會不太著急。當然,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集體潛意識。比如,數學這種需要邏輯思維更多的智力型學科,意識活躍的智力型孩子比較擅長;藝術類學科,潛意識發達的情感型孩子會比較擅長;體育、舞蹈類學科,軀體型發達的孩子更加擅長。(關于意識、潛意識、軀體型,請參見我的第一本書《我是催眠師》。)對于不同學科的擅長,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保留或受損,當學習興趣被保留時,學生則更喜歡學習,該科目會顯現出比較活躍的攻擊力向外趨勢(攻擊力向外,為精神分析專業詞匯,意思大致是對該學科很感興趣,愿意去學習,從而取得成就感,樹立自信)。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的孩子在一科學習中并不活躍,而在另一科卻生龍活虎的原因。當然除了對學科本身的興趣,老師對于一個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時重要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科目本身,愛屋及烏形容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是幸運的,就在我工作的幾年后,北京市教委越來越重視心理學工作,我逐漸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學工作中,帶領心理學小組。但我仍然感謝教其他科目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讓我從更多層面了解了學生。包括后來做教科研,我也會去一線聽課、教學,盡量多地接觸學生。
那時候,雖然學校里開始有了專門負責心理的老師,但大多數老師不是科班畢業,專業知識不足,有很多甚至是兼職,除了教心理學之外還要教其他科目甚至是語文、數學這樣的主課。但他們都是非常可愛的。
一開始我負責一個心理小組,每兩周大家集體研究一次。研究的時候,我會把所了解的心理學知識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由于大多數人沒有接觸過心理學,一開始老師們會有很多疑問。當我講理論課時,有的老師會說:“管老師,我好像在云里霧里,怎么都聽不懂。”當我上體驗課時,他們也會顯得迷茫。比如,我讓大家用色彩表達自己,用紙片制作自己的名牌,會有人問:“您講的內容是什么?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想任何新知識都是這樣,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會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和邏輯去思考衡量,都有一個慢慢接受新事物的過程。老師們是在一次次的迷惑和一次次的努力中,給自己機會,也給了我機會。慢慢地,從最初只有幾個人的城區心理小組,沒多久就變成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到最后,有幾十個人,涵蓋了我所在城區大部分中小學的心理老師。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老師都是自愿參加的,學習動力非常強。
時至今日我已經幾乎離開了教育系統,但每當我受邀為各個學校老師們講課時,我依然深深欣賞那些老師。老師是學習能力極強的一個群體,謙卑高尚形容在他們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在和教師們一起學習分享心理學的那段日子,我看到他們雖然自知舞姿不美,但仍用心地舞動自己的身體,并快樂地說:“這種活動多好,又鍛煉又開心。”自我成長課上他們真情流露,有時哭紅了眼睛,有時把心里話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周圍的人,對周圍的人真誠地說感謝……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勇氣。在我為家長上親子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家長對老師有誤解,這或許是造成老師家長之間矛盾的原因之一。本書也希望通過我對老師與家長的書寫,為老師和家長搭建一個橋梁,讓大家解彼此的心理狀態,畢竟我們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在教育系統工作的那段時間,我曾切身感受到很多老師由于考試壓力和自身的責任感而非常焦慮。這種焦慮或多或少對學生直接或間接產生了一些心理影響,也導致出現了一些不當的教育手段,但在我十幾年的教育生涯中,遇到的老師無不真心真意為學生付出,期待學生取得優秀成績,并試圖用自己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優良品質。他們拿著不高的收入卻全心全意地做著這樣辛苦的工作,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
從剛工作開始,我一直保留著在校期間的一個好習慣,就是隨時把我的收獲記錄下來,寫成小文章。隨著教委漸漸開始重視心理學,我更熱衷于積累這些成果。后來我的好朋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崔京菁博士對我說:“你寫的這些東西別浪費啊,咱們一起做個科研課題。”就這樣我倆一拍即合,一頓飯吃出了火花。從那之后,我開始和崔博士“緊密聯系”,配合她做一些教育相關試驗特別是一線學生方面的研究。剛開始工作接觸小學生較多,慢慢接觸幼兒園學生和中學生。在本書中,我會為大家一一介紹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如何把簡單的催眠技術應用到課堂中,并幫助學生取得一些能力上的提升。但本書最核心的章節是教你如何運用“催眠”。就像我的上一本書《我是催眠師》中提到的:催眠有專門的催眠術,這是我們做心理學才會運用的技術,而生活中催眠實際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叫作清醒催眠。本書中我主要教大家的就是清醒催眠,也就是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催眠的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并順暢地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自己的孩子,讓他接受。書中可能除了催眠理論,還會提到一些其他心理學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薩提亞心理流派、焦點心理流派等。這些名字全都不用記,只要知道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即可。
祝您享受后面的閱讀,成為生活中的催眠大師。
也感謝我五歲的小女兒,讓我成為生活中的催眠大師,我是千萬人的老師,卻只是她一個人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