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激發我寫作想法的是前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廈門開發中心(下文簡稱:廈開)開發三處的鄭承滿處長(下文簡稱:滿處),時間是在2014年12月底。當時我在廈開負責一個新項目。某一天,滿處推薦我看一下車品覺老師的《決戰大數據》,并建議我把自己以前所做的一些數據分析案例寫出來,分享給他人。說句心里話,之前我一直很討厭寫文章,甚至連書也很少看。但人生就是這樣,總是有一些不經意的事情改變自己。在滿處的點撥之下,我回顧了一下過往的工作,從而也萌生了寫這本書的想法。
寫作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雖然平時你可能會有很多的想法,但真到撰寫的時候卻又感到有點無從下手。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真的覺得很痛苦,后來分析其中的原因,還是腦子里存儲的內容太少。即使以前做過一些還算不錯的數據分析、精準營銷的案例,但都沒有及時記錄下來,靠回想來整理,很多細節都不記得了,我花了一年時間也只寫了很少內容。
轉折發生在2016年的4月,那時我常為中國建設銀行各個分行做培訓,培訓結束后總有人來找我拷貝PPT,之后我就開始思考:是否有方法將培訓內容以比較方便的形式傳遞給別人?于是在2016年5月9日,我開了自己的公眾號。初衷就是把PPT放在公眾號里,發給那些聽過課且有興趣重溫PPT內容的學員。
公眾號名:萌大叔的數據哲學
但這個初衷在后來卻有了改變,在我嘗試性地發了一些文章到公眾號后,心里又產生了更多的念頭,比如,這件事能持續下去嗎?我能不能每天發一篇文章?在好奇心和責任心的驅動下,最終我一直將這件事情持續做到現在。
現在,我驚奇地發現,寫東西越來越有心得,越來越順手了。文字的輸出讓我變成一個敏感的人,會時刻關注身邊發生的一切,并把自己的所感所悟都寫出來,分享給別人。而且這種輸出能力的成長對我自己的主要工作——數據分析,也是有幫助的。寫作對于數據分析可以說是個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事情。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一點:能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的練習獲得的,無論是寫作也好,數據分析也好,都是如此。有些技能的修煉甚至不用一萬小時,只要方法對頭,一年內就可以看到收獲。以自己運營公眾號為例,我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就寫了150篇文章,合計27萬字。這不僅讓自己的表達能力有所提升,也讓我的數據分析技能更為精進了。此次能以出版的形式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分享出去,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一個小目標。
在寫作過程中我還有另一個體驗:一種技能的修煉需要獲得及時反饋,只有獲得及時反饋才能不斷精進。正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博士所定義的刻意練習三F原則: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與Fix it(糾正)一樣,從菜鳥到高手是有章可循的。艾利克森提出,修煉一項新技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教練/師傅。雖然我并不知道找誰當教練/師傅合適,但在刻意練習寫作和數據分析的過程中我還是得到了一位師傅的幫助,這個師傅就是數據。無論是數據分析、寫作,還是減肥,數據對我而言就是一個教練/師傅,一個可以及時給我反饋的對象。
技能的修煉固然需要及時反饋,但修煉成果的獲得卻需要有一種能承受延時反饋的心態。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做任何事情都希望馬上看到好的結果。這種心態有另一個代名詞,就是浮躁。關于浮躁的案例就不贅述了,相關新聞比比皆是。但對于我自己而言,從開始做數據分析工作起,我就深刻地感悟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積累,很多時候做一件事是無法馬上看到成果的。我在寫作這一自我修煉的過程中也有過這樣一段經歷,那段時間自己寫的公眾號文章閱讀量非常少,關注的人數也呈現負增長的態勢,自己也感覺寫作水平沒怎么提高。后來看了一本《快速閱讀》的書才知道這個過程叫作“平臺期”。本書會有一章專門講這個問題,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法門無他,只能是和耐心交朋友。
通過刻意練習,寫作這項技能慢慢變成我自己身體內的一個習慣回路。這種習慣回路是具有排他性的,像看電視、看電影、刷手機等習慣都慢慢地被寫作取代了。被取代后就出現了一天里如果不寫點東西就會有一種失落感的情況。同時,寫作訓練也倒逼著自己去充電,這種充電就是閱讀。閱讀、寫作再加上演講,這三種技能簡直是完美的組合。它們彼此之間互相促進,不斷地推動我成長。當我發現自己每天都在進步的時候,那種興奮的感覺是無法形容的。
本書最核心的一個詞是變化,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我自己,其實都處于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正如一句話所說: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在變化當中,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都需要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去迎接變化。也只有不斷地改變自己,才能讓自己或組織適應這種趨勢,從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讀者對象
本書面向所有有志于從事數據分析工作的讀者,但本書沒有復雜的代碼、算法和數據模型,書中所述案例淺顯易懂,相關的方法是作者親身實踐過可行的,因此本書也適用于對數據分析完全沒有概念的初學者。
如何閱讀此書
本書涉獵面較廣。除了數據分析相關的案例之外,本書還涉及心理學、哲學、企業創新和管理、產品設計與優化等內容。這些內容相互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它們組成了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是作者做數據分析工作的基礎。本書的第1章介紹了作者為何會踏上數據分析的道路,以及作者在生活、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特有的“數據”價值觀。第2章講解在工作和學習中,如何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第3章針對產品設計與數據分析如何結合進行了介紹。第4章重點介紹在數據分析中會遇到的種種“陷阱”以及如何多維度思考以避免陷入這些“陷阱”。第5章用一些與數據相關的小故事來說明跨界看問題的重要性。第6章講的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數據分析案例。第7章是作者對當下一些流行趨勢的看法。
勘誤與支持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編寫的時間也很倉促,書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或者不準確的地方,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在本書中,很多時候作者是以個人的視角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的,這些觀點帶有作者自己的價值判斷。作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讀者看完這本書后能夠有所思考。同時,書中所闡述的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作者所供職單位的意見。
致謝
我想對所有幫助我完成這本書的人,表達我最誠摯的謝意,沒有他們的幫助,就不會有這本書的面世。首先是我的妻子,她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承擔了輔導兩個子女的重任。還要感謝我的父母,正是他們的幫助,讓我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寫作上。
感謝我工作的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廣州電子銀行研發中心。正是中心領導為我創造了寬松的工作環境,我才能將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踐。
感謝建設銀行“新一代”企業級數據應用項目,正是這個項目中的數據實驗室和即席查詢系統,才讓我做出了本書中有趣的數據分析案例。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還要感謝華章的編輯楊繡國。正是她高標準的要求,才讓本書得以更好地展現。
十分感謝為本書畫插畫的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王琪斐老師,本書在她的努力下,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感謝老領導嚴國華,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給我的實踐機會和關于營銷方法的指導。
感謝鄧華鋒領導,正是他的幫助讓我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施展自己的技能。
感謝黃浩領導讓我的職業生涯發生了變化。
感謝鄭承滿領導,正是他的點撥,才有了這本書。
感謝蔡紅領導,是她讓我在系統建設中發揮了更多的作用,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還有很多很多應該感謝的人,礙于篇幅,無法一一列出,真誠地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