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場學者之間的對話,三位學者雖然來自不同的代際、不同的學科背景,但他們在相同的參與文化項目中展開合作,并試圖解決相似的問題。我們希望本書能夠進一步激發團體內部及團體之間的對話,這些團體包括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學者、關注參與文化的公民、業內人士、粉絲及其他任何關心我們文化的未來的人。理想的參與文化取決于集體協商和共享的思考的過程,因此我們的理論應該以一種盡可能公開和合作的方式來得出。我們需要與利益相關者展開討論,這些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基于自身多樣化的經驗、價值觀和知識,就參與的未來與我們進行爭論。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循著我們舉的例子,聚集起朋友、合作者、批評者、學生和陌生人,就目前媒介變革的情況來討論有關參與文化的問題。
網民的狂歡,輿論的力量。
網絡和粉絲文化繁衍出新的生活場景、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互聯網時代全民參與的洪潮無可阻擋。
是更為公平的環境,還是新壁壘的興起?三位著名學者圍爐座談,從文化的崛起到商業模式的改變。人們該如何執掌這柄雙刃劍,披荊斬棘。
匿名者黑客組織、美國貼圖討論版網站
4chan、哈利·波特聯盟、《科尼 2012》視頻、臉書(Facebook)網站 、Instagram 應用程序 、Minecraft 游戲等都代表了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文化。從亨利· 詹金斯(Henry Jenkins)首次提出參與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這一概念至今的 20
余年間
,這個概念得到了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廣泛關注
。
學者們試圖利用這一概念來理解互聯網時代新興的文化現象及由電子互聯技術和移動技術帶來的新的發展可能性。與此同時
,參與文化這一概念也被多方質疑
。追溯人們有關互聯網的思考
,探討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有關電子媒介利弊爭論的發展。在參與文化這一概念形成之初
,沒有人知道網絡化溝通會以何種表現形態存在于社會中
,又可能會對政治
、教育等領域造成何種影響
。
20
多年后的今天
,在經歷了網絡的高速發展并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人們需要
,也應該去回顧這些年來隨著我們的文化與新媒體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社會中的哪些部分被改變了,而哪些部分巋然不動……
前 言
匿名者黑客組織、美國貼圖討論版網站 4chan、哈利
· 波特聯盟、《科尼 2012》視頻、臉書(Facebook)網站 、Instagram
應用程序 、Minecraft游戲等都代表了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文化
。 從亨利 · 詹金斯(Henry Jenkins)首次提出參與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這一概念至今的 20 余年間 ,這個概念得到了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廣泛關注 。 學者們試圖利用這一概念來理解互聯網時代新興的文化現象及由電子互聯技術和移動技術帶來的新的發展可能性
。 與此同時 ,參與文化這一概念也被多方質疑 。 本書的目標在于批判性地審視參與文化這一概念 ,追溯人們有關互聯網的思考 ,探討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有關電子媒介利弊爭論的發展
。 在參與文化這一概念形成之初 ,沒有人知道網絡化溝通會以何種表現形態存在于社會中 ,又可能會對政治 、教育等領域造成何種影響 。 20 多年后的今天 ,在經歷了網絡的高速發展并進入互聯網時代后
,人們需要 ,也應該去回顧這些年來隨著我們的文化與新媒體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社會中的哪些部分被改變了 ,而哪些部分巋然不動 。 在本書的系列對談中 ,作者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
,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探討參與文化的意義及其未來的走向 。
本書的作者們亨利 · 詹金斯(Henry Jenkins)、伊藤瑞子(MizukoIto)及丹娜 · 博伊德(Danah Boyd)成長于參與文化興起的不同年代
,在相關學術研究上也有不同的導向和歷史 。 雖然各自的學術背景不同 ,但是出于對新興數字媒介社會及其文化意涵的共同關注和興趣 ,他們的學術道路有了交集 。 三人是互相支持
、互相挑戰 、互相合作的朋友與學術伙伴 ,都參與了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的數字媒體與學習方案(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Initiative)。 作為該方案的一部分 ,2007 年 ,亨利
· 詹金斯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新媒體素養研究團隊一起起草了一份白皮書 ,其中用到了參與文化這個概念來討論當下的年輕人參與新媒體格局所需的核心社交技能和文化競爭力(Jenkins et al .,2007)。 伊藤瑞子和彼得 · 萊蒙(Peter
Lyman)、邁克爾 · 卡特(MichaelCarter)共同推進了一個有關青少年 、新媒體與學習的基于大規模民族志的研究項目
,丹娜 · 博伊德也是項目成員之一 。 亨利 · 詹金斯的新媒體素養研究項目與伊藤瑞子和丹娜 · 博伊德的數字化青少年研究項目(Digital Youth Project)都是麥克阿瑟基金會在教育領域的主要資助項目 。 伊藤瑞子和詹金斯是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的有關青少年與政治參與研究網絡的參與成員
,而博伊德則主要參與了互聯網政策方面的研究 。三人共同參與和組織了數字媒體與學習會議(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Conferences)和相關項目 。
本書內容包含了三位作者有關青少年實踐 、參與文化及數字網絡技術的跨領域研究和思考 。 同時 ,本書選題也及時地體現了當下媒介和傳播學領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產生的變化
。 對參與文化和數字網絡技術之間關系的關注映射出的是隨著互聯網而發展起來的參與 、眾籌 、同儕生產等理念 ,聚焦的是如
Web2.0極客文化發展成為全球化主流的歷史性時刻 。 之所以將青年群體作為本書研究的重點 ,部分原因在于年輕人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 ,往往是最早開始使用移動媒體
、社交媒體和游戲媒體的人群 。 雖然年輕人的想法和聲音有時在我們的社會中會被壓抑或忽視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 ,年輕人在當今社會中處于一個特殊的 、能夠影響社會發展的位置上
。 本書以美國為主要的研究背景 ,雖然三位作者都有過國際化的研究經歷(如伊藤瑞子曾在日本做過研究) ,但作者們的大部分研究還是以美國為背景展開的 ,這一點在本書中也會有所體現
。 誠然 ,圍繞美國青少年和加州的科技場景展開的討論在某種程度上是狹隘的 ,但是希望書中所提供的這些例子能為世界各地對參與文化感興趣的人們提供一定的參考 。 作者們鼓勵世界各地的學者在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思考同一個問題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是如何發生
、發展的 。
本書關注了網絡時代參與文化中被廣泛關注的多個主題 。 各章都以導論開頭 ,接下來是三位作者圍繞相關主題展開的討論
。 在討論的過程中貫穿了三人各自的相關體驗 、觀點和研究及有關該主題的廣義分析 。
第一章參與文化的定義主要介紹了本書中涉及的核心概念 。 第二章青少年文化與實踐將青年人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 第三章參與鴻溝與參與類型將多樣性的參與人群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因為這關涉參與中的平等性問題 。 前三章架構了本書的概念和主題領域范圍 ,接下來的三章則更深入地探討了作者們各自關注的內容
。 第四章學習與文化素養研究了在今天的教育和媒介素養培養中參與文化意味著什么 。 第五章商業文化思考了資本 、流行文化與今天的網絡媒體生態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 第六章公民參與和行動主義則探索了之前所提到的各個主題與網絡時代參與文化之間的交叉領域 。
與傳統的學術著作不同 ,本書通過互動和對談的方式展開。書中所呈現對話大部分發生在作者之一伊藤瑞子在洛杉磯的家中
。 雖然對談偶爾會被孩子和鄰居或短信和電話打斷 ,但所有的對話仍會緩慢而確定地按照既定的共同議程展開 。 在此過程中 ,作者們也通過推特(Twitter)和博客聯系了各自的粉絲和研究網絡 ,尋找他們希望解答的有意義的問題 ,并將之置入到本書的對談中 。 作者們使用谷歌文檔(Google Docs)、Word 和
Dropbox 來編輯 、組織 、討論和填補原始的對讀文字 ,從而使本書最后呈現的內容能夠更有條理 。 伊夫林 · 麥克唐奈(Evelyn McDon‐nell)、奎因 · 諾頓(Quinn Norton)、馬特 · 拉弗龍(Matt Rafalow)及政體出版社(Polity Press)的編輯安德列 · 德魯甘(Andrea Drugan)和喬·德凡尼(Joe Devanny)在此過程中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編輯意見 。 如果說每一本書都是共同努力的結果的話 ,本書則特別倚重于大家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
相信讀者會通過書中的對談看出三位作者雖然已經在參與文化及相關領域積累了大量研究經驗和思考 ,但對參與文化中某些內容的理解和解釋仍會有所掙扎
。 在有關參與文化的對談中 ,有些部分三位作者并未達成共識 。 不同于典型性的學術著作 ,本書的作者們愿意承認個人在知識上的局限性 ,亦希望通過共同努力去闡釋有幸見證到的今天繁榮的網絡世界
。 研究是一個過程 ,然而人們常常更傾向于強調結果 。 三位作者堅定地投身于對參與文化的研究中 ,也堅定地希望能夠通過公開的對話打開有關參與文化的實踐與思考 。
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次嘗試 ,希望讀者們能夠有所收益 。
亨利詹金斯:被譽為21世紀的麥克盧漢,是當今媒介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亨利詹金斯曾在麻省理工大學執教
20 年之久,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比較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和主任,現任南加州大學傳播新聞和電影藝術教授。作為新媒體領域研究的先驅之一,亨利詹金斯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對新媒介受眾,尤其是粉絲的探索和研究,許多研究成果已經成為新媒體研究和粉絲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詹金斯于1992年出版的《文本盜獵者:電視迷和參與性文化》一書奠定了他在學界,特別是文化研究及受眾研究領域不可動搖的地位。其后,他又從粉絲文化、參與性文化、融合文化等角度為文化研究領域增添了新的活力。詹金斯既順承了前人的思想脈絡,又在理論上進行了創新在突出受眾的主體消費地位的同時,肯定了受眾的自主創造能力,豐富了文化研究的視角。
伊藤瑞子: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現為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麥克阿瑟基金會數字媒體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伊藤瑞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青年族群對媒體技術的運用及數字媒體帶給社會關系、社會認同和社群的改變。她是日本博客浪潮的推手、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媒介實驗室(MIT Media Lab)主任伊藤穰一(Joichi
Ito)的姐姐。
丹娜博伊德:現為微軟研究院研究員、數據與社會研究項目創始人、紐約大學訪問教授。丹娜博伊德是美國社會化網絡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于2009年加入微軟研究院,曾擔任雅虎和谷歌的研究員,也是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at Harvard Law School)的研究員。曾發表過多篇被認為是研究社群網站的重要論文。有關丹娜博伊德及其研究的報道曾出現在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金融時報》和《福布斯》雜志在內的一些刊物上。
前言
第一章 參與文化的定義
擁抱參與文化
參與式媒介平臺
參與與抗拒
向更具參與性的文化前行
風險在于何處?
網絡化的個人主義
第二章 青少年文化與實踐
社交媒體與青少年對自主權的追求
網絡時代的老與少
性別、憂慮與道德恐慌
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中的年輕人
有關數字原生代的迷思
青年實踐中的風險
分享與聯系
第三章 參與鴻溝與參與類型
類型與歸屬
數字鴻溝與參與差距
參與中的種族與階級政治
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
第四章 學習與素養
參與式學習
信息過載
管理媒介消費
媒介效果與媒介道德
維基百科
什么貢獻值得重視?
什么興趣值得重視?
第五章 商業文化
Web 2.0與參與文化
如何在商業生態系統中保持參與文化
粉絲文化和免費勞力
在野獸肚子里
政策的地位
第六章 公民參與和行動主義
網絡化的力量和夢想法案運動(DREAMer)
何為領導力?
培養活動家和哈利·波特聯盟
散播變化:科尼2012視頻、會更好的項目與4chan
結語 關于參與文化的再想象
核心價值觀
參與文化和政治
對參與文化的描述和期待
參與和人有關
參與文化與資本的關系
不斷發展中的概念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