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闡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循序階梯,指明了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愿景的知行通途。沿著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教育目標分類的思路,進行兩大研究,從而探索、總結并檢驗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歷史研究。考察西方教育目標分類學說的歷史沿革,梳理教育目標分類學說簡史。闡述歐洲思想家、教育家的諸育及其分類觀。追溯中國古代至近代的教育目標及其分類,究覽先哲們難以整理出系統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乃至于嚴謹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之原因。在歷史研究中,彰顯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與中國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第二、圖譜研究。借鑒西方教育目標分類學說,勾勒諸育分類圖譜,使之基于中國的教育現狀,恰當地指導校內外各項實踐活動。諸育分類圖譜既體現教授過程,又體現學習過程,從而促進教、學相長。教師根據勾勒而成的諸育分類圖譜,參考學科課程內容、學生心理水平,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實現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使諸育分類圖譜迎合時代特點,發揮價值統一、策略多樣的功用。
本書通過闡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循序階梯,指明了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愿景的知行通途。沿著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教育目標分類的思路,進行兩大研究,從而探索、總結并檢驗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序……黎加厚
看到青年學者莊惠陽撰寫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書稿獲得上海市第二十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資助,我倍感欣喜并表示祝賀!此刻,不禁想起關于教育目標分類研究的一些往事。
十年前,在上海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莊惠陽積極參與我主編的《新教育目標分類學概論》一書的工作,主要負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國歷代思想家有關教育目標分類部分的研究。當年師生一起熱烈討論歷史上有關教育目標分類思想的日日夜夜,至今令人難忘。
為什么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它與《新教育目標分類學概論》有什么關系?這要從研究教育目標分類的時代背景談起……
2000年后,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新課程改革。作為教育技術專業的理論工作者,我也積極地投入到各省市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活動,指導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技能。在一線教師的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中,我逐漸發現教師們對于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如何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評價教學效果等,缺乏具體詳細的分類體系。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和教研機構,開始將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作為開展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的依據。
2007年春,我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的全國工作會議,討論《英特爾 未來教育》7.0版教材的修訂工作。在這次會議上,我第一次看到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將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引入培訓活動,其目的是指導教師參考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設計培養學生高級思維技能和解決復雜問題的教案。在英特爾未來教育會議上,大家對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通過網絡查詢到馬扎諾(Robert J.Marzano)正著手修訂《新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版)。但是,國內當時還沒有該書英文版的相關資料。2008年5月,蒞臨上海師范大學訪問的來風琪教授帶來了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主任送給我的新書期盼中的The New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Second Edition)。于是,我立即組織2005級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們開始翻譯、學習此書。
我注意到,在近十多年來,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關注的中心已逐步轉向培養學生的21世紀技能,特別是培養解決問題的高級思維能力。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就是針對培養高級思維能力和解決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關心與鼓勵下,我們隨后就整理、編輯、出版《新教育目標分類學概論》。當時,我們學習、研究教育目標分類學,希望比較系統地整理國內外教育目標分類學的相關理論,從而有助于國內各地應運而生的信息化教學培訓活動,解決信息化教學設計如何評價教學質量等相關的難題。
根據教育發展的歷史,教育目標分類學概念、理論的提出始于1956年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在布盧姆之前,尚無教育目標分類學(The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稱謂,也談不上教育目標分類的專門理論。但是,人類社會自從存在教育活動以來,即使在遠古教育的原始蒙昧階段,也有教育目標的指引,或者說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之學習結果的預期。如果從教育目標分類的視角對教育發展歷史進行一次整理和分析,可以挖掘、總結前人對教育目標的思想,甚至可以發現許許多多閃光的哲理火花,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我們最初的工作思路,計劃整理一個從古至今、比較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框架,為讀者提供案頭參考手冊式的匯集資料;并且,擬定從古代開始梳理教育目標分類思想,全面論述從孔子到毛澤東,直至新課程標準頒布期間的教育目標分類思想,系統地介紹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重點地介紹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
2005年,我作為指導教師,知曉莊惠陽樂于鉆研中國古代經典和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察覺他的同窗康傳偉、李悅樂于鉆研歐美教育理論。他們勤奮好學的態度和扎實用功的精神深受本專業老師們的欣賞。于是,我鼓勵康傳偉、李悅幫助莊惠陽,探究中西教育家和思想家關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及其分類的理論,并組成專題章節。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他們拿出了初稿,闡述教育目標分類學說的歷史梗概,并梳理中國古代教育目標分類的見解與主張。
在修改書稿的過程中,我請華東師范大學章偉民先生幫助聯系瞿葆奎教授,以便請教與新教育目標分類學相關內容的修改事宜。2009年5月,我有幸到華東師范大學向瞿葆奎教授請教。章先生后來告訴我,瞿教授在我登門請教的前一天,忙碌地做了充分的準備。當我和章先生到達華東師大教師家屬區時,瞿教授已經熱情地在家里等待我們了。整整一個上午,他介紹了從劉佛年校長邀請布盧姆來華講學,到他組織研究生翻譯、編輯三本《教育目標分類學》的過程,直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展目標教學實驗和推廣的情況。另外,瞿教授還談及國內外有關教育目標分類的研究狀況、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國教育史有關目標分類的整體思路、時年的新課程改革與目標分類研究課題,等等。
在瞿教授的指導下,經過反復研究,我們修改《新教育目標分類學概論》初稿中的不成熟部分,確定了最終的體系框架,并決定將古代、近代的教育目標史和馬克思主義教育家關于教育目標的思想另列專題,以待深入探索教育目標的分類,整理出思路清晰且無異議的結論,再另行發表或出版。
可貴的是,莊惠陽在研究生畢業之后,耐得住寂寞,依然保持對教育目標分類最初的探索熱忱,歷經多年的積淀與升華,終于成就《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在此,感謝上海市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提供扶持青年學者的機會,感謝作者所在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讓我們看到了在教育目標分類領域內中國青年學者研究成果的問世!
《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一書涵蓋了中外歷史上眾多思想家關于教育目標及其分類的論述,即從先秦諸子到毛澤東與鄧小平、從古希臘三杰到蘇聯教育家的諸育及其分類觀。全書旁征博引,側重為讀者展示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發展的浩瀚畫卷,對全面了解思想由來、各家學說以及促進中國教育改革,一定有所幫助!
莊惠陽,1977年生,副研究員,1999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先后被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教育學碩士學位。
序1
導言1
第一章 教育目標分類學說的源流31
第一節 教育目標分類學說概要31
一、 教育目的、教育目標與教育目標分類31
二、 教育目標分類學說簡史32
第二節 三種教育目標分類學說39
一、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40
二、 加涅教育目標分類學47
三、 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50
四、 借鑒教育目標分類學說52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在歐洲59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論諸育及其分類59
一、 從異化到發展60
二、 從必然到自由63
三、 從三育到五育68
四、 馬克思、恩格斯論意識73
五、 馬克思、恩格斯論道德78
六、 馬克思、恩格斯論審美84
七、 馬克思、恩格斯論體育87
八、 馬克思、恩格斯論勞動與技術訓練92
第二節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論諸育及其分類97
一、 蘇格拉底論諸育及其分類98
二、 柏拉圖論諸育及其分類101
三、 亞里士多德論諸育及其分類103
第三節 烏申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論諸育及其分類110
一、 烏申斯基論智育及其分類110
二、 蘇霍姆林斯基論德育及其分類116
三、 蘇霍姆林斯基論美育及其分類120
四、 烏申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論體育及其分類122
五、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技術教育及其分類125
第四節 維果茨基、贊科夫、魯賓斯坦論智育及其分類130
一、 維果茨基論智育及其分類130
二、 贊科夫論智育及其分類135
三、 魯賓斯坦論智育及其分類139
第五節 石里克論智育、德育及其分類151
一、 石里克論智育及其分類151
二、 石里克論德育及其分類159
第六節 魯吉克、加加耶娃、保高莫洛夫、凱里舍夫、切爾尼柯娃論體育及其分類164
一、 魯吉克、加加耶娃論體育及其分類164
二、 保高莫洛夫、凱里舍夫論體育及其分類170
三、 切爾尼柯娃論體育及其分類171
第七節 德米特里耶娃論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其分類178
一、 德米特里耶娃論美育及其分類179
二、 德米特里耶娃論勞動技術教育及其分類186
第八節 克魯普斯卡雅、加里培林、凱興斯泰納、塞德爾、勃朗斯基論勞動技術教育及其分類188
一、 克魯普斯卡雅論綜合技術教育及其分類189
二、 加里培林論心智動作及其分類195
三、 凱興斯泰納論勞作教育及其分類197
四、 塞德爾、勃朗斯基論勞作教育及其分類200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到中國221
第一節 中國古代思想家論教育目標及其分類221
一、 諸子五家論教育目標及其分類221
二、 佛家論教育目標及其分類237
三、 理學家論教育目標及其分類243
第二節 嚴復、王國維、梁啟超論諸育及其分類264
一、 嚴復論諸育及其分類265
二、 梁啟超論諸育及其分類277
三、 王國維論諸育及其分類289
第三節 蔡元培、黃炎培、楊賢江論諸育及其分類300
一、 蔡元培論諸育及其分類300
二、 黃炎培論諸育及其分類307
三、 楊賢江論諸育及其分類310
第四節 毛澤東、鄧小平論諸育及其分類317
一、 毛澤東論諸育及其分類317
二、 鄧小平論諸育及其分類325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成圭臬340
第一節 諸育之思辨及其聯系340
一、 諸育之思辨340
二、 諸育之聯系353
第二節 認知神經科學、教育技術學視野之諸育及其分類359
一、 認知神經科學視野之諸育及其分類359
二、 教育技術學視野之諸育及其分類376
第三節 勾勒諸育分類圖譜383
一、 智育分類383
二、 德育分類392
三、 美育分類408
四、 體育分類416
五、 勞動技術教育分類424
第四節 應用諸育分類圖譜429
一、 諸育分類圖譜及其關鍵詞429
二、 基于諸育分類圖譜的教學設計與績效評估432
后記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