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誕生奇跡之所
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綠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熱愛自然,請搬到摩天大樓里;如果你熱愛地球,請搬到城市里。
芝加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頂尖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自小生長在曼哈頓,長期沉醉于城市研究與寫作的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進行了強大的全球城市調研,最終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結論: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來將決定人類的未來!
在《城市的勝利》一書中,格萊澤教授帶領讀者穿越人類歷史、游歷世界各地,并將經濟與歷史完美對接,展現了城市存在的優勢及其為人類提供的福祉。城市讓人類變得親密,讓觀察與學習、溝通與合作變得輕而易舉,極大地促進了思想撞擊、文化交流與科技創新;城市鼓勵創業,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使得社會的機動性和經濟的靈活性得以發揮;城市中密集的高層建筑、發達的公共交通、縮短的空間距離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實現了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偉大目標;城市清潔的水源、良好的排污與完善的醫療系統等維護了人們的健康與安全,提高了人類整體的生活質量……
同時,格萊澤以具體的城市為例,細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問題、衰落的原因、復興的道路,并就“貧民窟的優勢”“摩天大樓的好處”“消費城市的崛起”“鄰避主義的詛咒”“教育決定民主”等眾多城市議題進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闡述。
最后,格萊澤采用報告文學的獨特形式,依次巡禮了“帝國之城”東京、“秩序之城”新加坡與哈博羅內、“智慧之城”波士頓與米蘭、“消費之城”溫哥華、“崛起之城”亞特蘭大與班加羅爾……在令讀者領略城市輝煌成就的同時,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
盡管書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統計數據,但讀來絕不會讓人感覺晦澀無趣,格萊澤簡潔有力、機智大膽的論述與一定會讓讀者大開眼界、直呼過癮!
了解今日城市之現狀 把握未來城市之方向 不可錯過之作! 新城市主義倡導者、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頂尖經濟學家 顛覆性著作 到2030年前后,中國的城市化率將接近70%,將有3億左右的農民進城;在未來的20年間,城市化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之一。但城市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城市發展與人口、空間、環境之間的矛盾,城市交通擁堵,城市發展模式單一,城市投融資遭遇瓶頸……《城市的勝利》一書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格萊澤教授富有建設性與震撼性的觀點必將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帶來巨大啟示。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樓里才是最環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對田園生活的浪漫幻想,回歸理性環保主義的觀念。如果你真心熱愛自然,就遠離瓦爾登湖,到擁擠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里,人們的公寓面積小、家庭規模小、空間距離近、駕車機會少,碳排放量要遠遠低于農村或郊區。政府應該鼓勵人們在中等規模的城市高樓里居住,而不是引導人們購買大型的郊區豪宅。隨著印度和中國的逐步富裕,它們將會面臨一種對全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選擇:是遷往以汽車為基礎的遠郊鄉村,還是堅守在對環境更加友好、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這兩個國家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會成為21世紀最為重大的環境問題! 镓毭窨咄ǔJ浅鞘袆倮囊环N標志! 城市里充滿了貧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貧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來了貧困人口。評價一座城市成功與否的依據不是它存在的貧困現象,而是它在幫助比較貧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績。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著比較貧窮的人口持續地流入、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目送他們離開,然后再吸引新的貧困移民,恰恰證明這座城市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機遇、公共服務和生活樂趣! 锝ㄖWo政策會損害城市的發展! 建筑保護主義者主張限制新住宅的開發,但過分的建筑保護政策會阻礙城市的發展。著名城市規劃專家簡·雅各布斯對于城市建設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但她反對高層住宅的觀點是錯誤的。低矮的建筑物限制了供應空間的發展,造成了民宅和辦公房屋價格的增長。建造足夠多的住宅尤其是摩天大樓,可以減輕日益增長的需求對于價格的影響,從而將城市的住宅價格維持在一個人們更能承受的水平上! 镆晃兜亻_發建設往往會得不償失! 了解今日城市之現狀 把握未來城市之方向 不可錯過之作! 新城市主義倡導者、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頂尖經濟學家 顛覆性著作 到2030年前后,中國的城市化率將接近70%,將有3億左右的農民進城;在未來的20年間,城市化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之一。但城市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城市發展與人口、空間、環境之間的矛盾,城市交通擁堵,城市發展模式單一,城市投融資遭遇瓶頸……《城市的勝利》一書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格萊澤教授富有建設性與震撼性的觀點必將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帶來巨大啟示。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樓里才是最環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對田園生活的浪漫幻想,回歸理性環保主義的觀念。如果你真心熱愛自然,就遠離瓦爾登湖,到擁擠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里,人們的公寓面積小、家庭規模小、空間距離近、駕車機會少,碳排放量要遠遠低于農村或郊區。政府應該鼓勵人們在中等規模的城市高樓里居住,而不是引導人們購買大型的郊區豪宅。隨著印度和中國的逐步富裕,它們將會面臨一種對全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選擇:是遷往以汽車為基礎的遠郊鄉村,還是堅守在對環境更加友好、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這兩個國家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會成為21世紀最為重大的環境問題。 ★貧民窟通常是城市勝利的一種標志! 城市里充滿了貧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貧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來了貧困人口。評價一座城市成功與否的依據不是它存在的貧困現象,而是它在幫助比較貧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績。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著比較貧窮的人口持續地流入、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目送他們離開,然后再吸引新的貧困移民,恰恰證明這座城市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機遇、公共服務和生活樂趣。 ★建筑保護政策會損害城市的發展! 建筑保護主義者主張限制新住宅的開發,但過分的建筑保護政策會阻礙城市的發展。著名城市規劃專家簡·雅各布斯對于城市建設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但她反對高層住宅的觀點是錯誤的。低矮的建筑物限制了供應空間的發展,造成了民宅和辦公房屋價格的增長。建造足夠多的住宅尤其是摩天大樓,可以減輕日益增長的需求對于價格的影響,從而將城市的住宅價格維持在一個人們更能承受的水平上! 镆晃兜亻_發建設往往會得不償失! 城市日益衰退的標志是它擁有相對于其經濟實力來說過多的住宅和基礎設施。如果供應過剩而需求不足,那么利用公共資金建設新的項目沒有任何意義。以盲目開發建設為中心的城市振興計劃是非常愚蠢的。城市的規劃者必須從實際出發,追求適度的成功,而非一時的轟動;他們應該尋求小型且實用的項目,而非用昂貴的骰子去賭城市的未來。市政府的職責不是為根本無法彌補其成本的建筑或鐵路項目提供資金,而是關愛它們的居民,致力于讓每一個人都富裕和強大起來。 ★打造優秀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能夠吸引與培養人才的學校! 城市的成功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教育不僅會改變一個地區的經濟前景,還有助于建設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教育可以創造民主,包括一個更加可靠、更少腐敗的政府。因此,學校在城市的成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最終將會提高這一地區的生產力;另一方面,較好的學校也會吸引文化素質較高的父母,他們會馬上提高這一地區的生產力! 镌诿绹洕鷮W界與城市研究領域引發熱烈反響! 一經出版便引起巨大反響,自2011年2月出版以來,引發《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多家重量級媒體與權威專業期刊的爭相報道,獲得多位業內學者、教授與評論家的交口稱贊!
愛德華·格萊澤(EdwardGlaeser),芝加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陶布曼國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頓研究所負責人、曼哈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城市期刊》(CityJournal)特約編輯。格萊澤側重于從經濟學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種族隔離、肥胖、犯罪、創新等課題,并為《紐約時報》的博客Economix撰寫過大量有關此類主題的文章。
譯者簡介:
劉潤泉,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原總參某部副譯審。
序言 城市勝利了嗎?
引言:我們的城市人群
Chapter 1 他們在班加羅爾制造的是什么?
知識輸入的門戶:雅典
巴格達的智慧之家
長崎的學習
班加羅爾是怎樣成為一座新興城市的?
教育與城市的成功
硅谷的崛起
明天的城市
Chapter 2 城市為什么會衰落?
鐵銹地帶是如何崛起的?
汽車出現之前的底特律
亨利·福特和工業城市底特律
為什么會發生騷亂?
序言 城市勝利了嗎?
引言:我們的城市人群
Chapter 1 他們在班加羅爾制造的是什么?
知識輸入的門戶:雅典
巴格達的智慧之家
長崎的學習
班加羅爾是怎樣成為一座新興城市的?
教育與城市的成功
硅谷的崛起
明天的城市
Chapter 2 城市為什么會衰落?
鐵銹地帶是如何崛起的?
汽車出現之前的底特律
亨利·福特和工業城市底特律
為什么會發生騷亂?
城市的復興:1970年之后的紐約
科爾曼·揚的義憤
科利效應
宏偉的建筑群
留守鐵銹地帶
收縮規模,尋求成功
Chapter 3 貧民窟有何好處?
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
進步的平臺
理查德·賴特的城市之旅
美國貧民區的興衰
內城
政策是如何加劇貧困的?
Chapter 4 居住環境是如何受到制約的?
金沙薩的困境
治療患病的城市
街道的整潔與腐敗
道路越多,交通問題越少?
讓城市變得更加安全
健康方面的好處
Chapter 5 倫敦是一個奢侈的度假勝地嗎?
規模經濟和全球大劇院
分工與咖喱羊肉
鞋子與城市
作為婚姻市場的倫敦
高薪從什么時候變成了壞事?
Chapter 6 摩天大樓有什么好處?
摩天大樓的發明
勒夫考特的雄心壯志
紐約的管理
對高度的恐懼
保護的危險性
關于巴黎的再思考
孟買的管理不善
三條簡單的法則
Chapter 7 為什么平面擴展會大行其道?
汽車出現之前的平面擴展
阿瑟·萊維特和大量建造的住宅
圍繞汽車重建美國
歡迎來到伍德蘭茲
解釋人們的喜好:為什么有100萬人搬到了休斯敦?
陽光地帶的住房為什么如此便宜?
平面擴展有什么不足?
Chapter 8 還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環保?
田園生活的夢想
骯臟的足跡:碳排放的對比
環保主義導致的出乎預料的后果
兩種環保愿景:親王和市長
最大的戰役:印度和中國的綠色化
尋求更加明智的環保主義
Chapter 9 城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帝國之都:東京
管理有方的城市:新加坡和哈博羅內
聰明的城市:波士頓、明尼阿波利斯和米蘭
消費城市:溫哥華
成長中的城市:芝加哥和亞特蘭大
過猶不及的迪拜
結 語:平坦的世界,高聳的城市
給城市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通過全球化來實現城市化
重視人力資本
幫助貧困人口,而非貧困地區
城市貧困的挑戰
消費城市的崛起
鄰避主義的詛咒
對于平面擴展的偏見
綠色城市
城市的禮物
致 謝
城市勝利了嗎?
薛涌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EdwardGlaeser)于2011年底出版了一本新書《城市的勝利》,引起了從《經濟學人》到《紐約時報》等嚴肅國際媒體的廣泛注意。他在《波士頓環球報》上也發表了文章,題為《如果你熱愛自然,就搬到城里來》。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把我們心目中的環境主義先知梭羅描繪為一個罪惡昭彰的環境破壞者(梭羅的一次野炊就燒毀了300英畝的森林。,解構了瓦爾登湖的神話。在他看來,人類是對自然有極大破壞力的物種。如果人類熱愛自然的話,最好的辦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離自然越遠越好。
他和另外一位經濟學家馬修·卡恩(MatthewKahn)的研究揭示,美國的碳排放有40%來自家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家車又是最大的排放源。私家車的使用和人口密度緊密相關;人口越密集,私家車的使用越少。在家庭收入和住房面積同等的情況下,居住在人口密度大于10,000/平方英里地區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為687加侖;居住在人口密度小于1,000/平方英里地區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為1,164加侖。以波士頓地區為例,僅就開車這一項而言,都市家庭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郊區家庭來就要少6,700磅。如果把家用能源算進去,差別就更大了。從市區移居到郊區,往往是離開公寓搬進獨門獨戶的大房子,這意味著家庭用電量將增長88%。標準的郊區家庭比都市家庭每年多排放6噸二氧化碳,其中包括4,400磅的取暖排放和1,800磅的電力排放。
所以,格萊澤呼吁,如果你熱愛自然的話,就遠離瓦爾登湖,到擁擠的波士頓市中心定居。住在鋼筋混凝土建筑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環保。無巧不成書的是,最近《波士頓環球報》報道,因為梭羅的崇拜者過多,瓦爾登湖人滿為患,自然生態和景觀都面臨著危機。
在格萊澤看來,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僅有利于保護自然生態,而且還能刺激創新。高密度都市中面對面的人際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進步的引擎。但是,戰后美國的都市化,實際上是在否定“城市勝利”說。因為郊區化稀釋了城市人口,造成了大都市的貧困和犯罪等諸多社會問題。中產階級厭煩城市的多元性,寧愿搬到郊區與自己經濟狀況類似的人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美國戰后廢除了種族隔離,但郊區化卻創造了新的社會隔離,不同種族和階層的人照樣各過各的日子。
看看人口數據就知道,戰后美國的傳統城市普遍處于衰落狀態。最大的城市紐約,1950年時的人口為789萬多,到1990年時降至732萬多;芝加哥1950年時的人口為362萬多,到2010年時不足270萬;費城1950年時的人口超過200萬,如今只有152萬出頭;底特律最為明顯,1950年時的人口接近185萬,如今只剩下71萬;我所在的波士頓屬于中等城市,1950年時的人口為80萬,如今才61萬多。而從1950年至今,整個美國的人口整整翻了一倍。不錯,一些新興城市,如洛杉磯、休斯敦,在這一時期都經歷了高速擴張,但它們都屬于鋪張型的汽車城市。洛杉磯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僅為10%,休斯敦才5%多一點。毫無疑問,增長的人口大多數還是跑到了郊區或郊區和市區難分的大都市圈。這還不僅僅是居民。1942年,企業巨頭AT&T-Bell把電話實驗室從擁擠的曼哈頓遷到新澤西州郊區。戰后,各大企業紛紛效仿,那勢頭頗像今日的“外包”。在一望無際的郊區,企業蓋的遠不只是一兩棟樓,而是工業園、科技園。這使其工作空間一下子擴大了數倍。白領職工從富裕的郊區家的車房內一路開到辦公室前空曠的停車場上,無處不是夢幻般的田園景色。這種奢侈得超出前人想象的“田園資本主義”,成為戰后美國的標志。
然而,美國的城市病、貧富分化等一系列問題也由此而來!疤飯@資本主義”可以使中高產從自己的車房直接到達辦公室門口,與一路所經過的社會隔絕開來;孩子全在本階層所居住的富裕社區內讀書。美國的公立學校大部分由本地房地產稅支持,高房價的郊區自然教育經費充足。城市的貧民窟和郊區的世外桃源彼此老死不相往來,使富裕和貧困都世代化。美國原有的高社會流動消失了。
到了70年代,石油危機使人們意識到“田園資本主義”的能源瓶頸,環保運動的崛起也使人們對汽車社會開始反省。于是,80年代初期,“新都市主義”興起了,其要旨是回歸汽車社會以前城市設計的原則。比如,注重創造步行空間,以公共交通特別是輪軌通勤設施為核心來設計城市,強調密集型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汽車的運用等。這樣,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市和主要的衛星城,彼此靠輪軌連接。輪軌車站成為都市和衛星城的中心地帶,各種商業和公共設施林立,大部分人口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到達這樣的中心地帶。如今,“新都市主義”已經成為城市理論的主流,其建筑和規劃師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區和城市設計工作。
90年代,雖然郊區化愈演愈烈,乃至發展成遠郊化;但“新都市主義”的潛流也越來越強,都市的復興使市區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可以接受。其中比較成功的例子大概當屬紐約市。在90年代,紐約的治安大為改進。從1990年到2010年,人口從732萬猛漲到817萬多。紐約居民通勤使用公交的比例接近55%,在美國大城市中名列第一。近年來,市長布隆伯格大力推行自行車,也取得了顯著效果。這次經濟“大衰退”導致了遠郊房市的徹底崩潰,而都市和近郊則率先開始復興。城市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愛德華·格萊澤此時推出宣告“城市的勝利”的新書,可謂生逢其時。
不過,區區幾年的“大衰退”真的能對半個多世紀的郊區化蓋棺論定嗎?恐怕不會這么簡單。事實上,對抗“新都市主義”、支持郊區化的新建筑和規劃理論——“風景都市主義”正在蓬勃崛起,并在哈佛這樣的學術重鎮安營扎寨。不過,這里的曲折也只能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