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的中國部分對2015年中國智庫的影響力作了評價與排名,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本報告的全球部分獲得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組的一家授權,將其有影響力的2015年全球智庫報告得以全面呈現。
2015年是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積極謀劃部署“十三五”發展的關鍵一年。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成熟,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戰略正在形成,加快中國智庫建設也提到新的政治高度,正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中國智庫的發展提供了土壤與養分,而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也需要中國智庫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智庫發展方興未艾,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發揮了卓有成效的作用。2015年1月,中央《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學習貫徹《意見》精神,對標《意見》要求,研究制定了加強地方特色智庫建設的實施意見,出現了新一輪智庫發展熱潮。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8次會議進一步討論通過《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要著力建設一批“國家亟須、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高端智庫,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的健康有序發展對推動我國創新驅動戰略、提高國際話語權意義重大。但應當看到,當前我國智庫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決策發展的需求,也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問題。智庫全面介入公共政策的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因此,構建資政育民、科學化、民主化與法治化的決策咨詢體系,必須加強制度建設,破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惑。加快實現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目標,應當立足中國國情特點和發展實踐,加強智庫制度建設與體制機制改革,引導智庫合理有序發展,真正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運作高效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
本報告是中國智庫報告年度系列之一本,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完成。報告立足中國智庫發展現狀,緊密結合中國改革創新與轉型發展對智庫建設的實際需求,在主動走訪調研國內重要智庫、廣泛收集中國智庫和中國智庫評價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無記名調查問卷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和多輪主觀評價法,并綜合了學者、智庫專家、決策部門和媒體從業人員的意見,分別就中國智庫的綜合影響力、分項影響力、系統內影響力和專業影響力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與排名,以期更加全面、科學、客觀、準確地觀察和評估中國智庫發展現狀、特點及其影響力,從而對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全國第-個專門開展智庫研究的學術機構,首開中國智庫排名先河,自2014年起已連續3年發布《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
2015年度中國智庫發展新特點
項目組對2015年中國活躍智庫的發展動態與關注的研究選題進行盤點與梳理,總結中國智庫發展的年度特點。2015年,智庫發展高度活躍,論壇、會議、合作、排名層出不窮,有影響的智庫對整個社會熱點問題的追蹤更加密切、及時,分析也更為深入、透徹,政府與智庫之間的互動和聯系逐步緊密起來,多數智庫在維持原有智庫產品質量和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智庫產品的發布渠道,積極提升智庫的國際影響力。
(一) 活躍智庫動態盤點
1.各地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為中國智庫勾勒出未來的發展路線圖。各地主要由宣傳部牽頭,推動制定智庫建設的地方實施意見,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山東、山西、廣東、重慶、云南、貴州、天津等地已先后發布地方實施意見,遼寧、上海等地也正在加緊討論和醞釀。
與此同時,各部門相繼根據該《意見》的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智庫發展戰略。比如,2015年6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等主辦了高校智庫建設論壇,重點研究“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功能定位與使命擔當”“高校智庫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等議題。9月,中國科協組織有關全國學會及中國科協科技思想庫試點單位,在認真研究國家科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群團組織特色、科協系統工作實際、決策咨詢工作經驗,并在征求有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科協關于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的意見》,以加強科協系統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建設工作。
2. 快速提升國際影響力
在開放性、國際性和全球化理念的指導下,國內智庫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把“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中美智庫合作、區域合作、“一帶一路”、TPP、G20、國際智庫評價等議題上不斷提升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
比如,2015年4月,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舉辦“中美智庫高端論壇”,圍繞中國的智庫建設與國際合作展開三場專題討論,近20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參加發言。7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法國國家戰略和預測總署在巴黎聯合召開“中法公共政策評估研討會”,邀請了兩國政府部門、智庫和大學的代表圍繞公共政策評估方法、貿易政策評估和公共投資政策評估展開深入研討。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全球治理與開放型經濟: 第三屆G20智庫論壇”在8月召開,來自23個國家的智庫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和分析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并發布19條共同聲明,涉及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貿易自由、全球金融治理模式改革、就業問題等諸多領域,并制定G20智庫未來研究方向,為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亞G20峰會及2016年中國G20峰會建言獻策。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第八屆中國—東盟智庫戰略對話論壇”,東盟10國有關智庫機構和高校專家學者,以及中國智庫機構、高校、政府、企業單位專家學者100多人出席了論壇。
3.積極搭建智庫平臺
智庫平臺對于促進不同類型智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將各智庫的專家隊伍、研究資料、人員培訓等資源整合起來,避免智庫之間的盲目競爭與重復建設,促進智庫資源共享和公平競爭。2015年,國內智庫平臺建設成為亮點。
成立于2014年12月25日的《光明日報》的《智庫》版是國內較早開設智庫專版的紙質媒體平臺之一。在《智庫》版創刊號上,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撰寫發刊詞,國內七大類智庫中的主要智庫負責人書寫發刊寄語。該版以展示中國智庫尖端研究成果、助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宗旨,內容涵蓋智庫研究成果發布、智庫專家對策建議、智庫自身建設研究、智庫成功經驗介紹、智庫重要活動綜述等諸多方面。
2015年8月12日,新浪智庫平臺正式上線,旨在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智庫網絡資訊和咨詢平臺,將智庫的智力資源轉變為信息增值服務的產品,促進全國智庫市場形成,并重點強化智庫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有40余家國內外優秀智庫入駐。此外,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成立了全國首家中國農村發展智庫平臺,致力于全方位的中國農村社情調查;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等部門聯手成立中國運輸與物流智庫聯盟, 致力于推動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的智能化發展。
4.高度關注智庫評價
智庫評價有助于引導智庫發展,凝聚智庫發展共識,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智庫評價與智庫發展的良性互動,可以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供有益參考。鑒于目前國際上智庫評價體系可能存在的種種問題,近年來,國內智庫開始在智庫評價領域發出“中國聲音”,2015年先后有4份基于不同方法和研究視野的中國智庫評價與排名表出爐,將智庫排名研究推向新的高潮。可以這樣認為,智庫排名已形成多家競爭的新格局,排名方法的科學性、結果的合理性以及基于排名的智庫分析成為評價智庫排名的關鍵因素。
2015年1月12日,零點研究咨詢集團下屬的零點國際發展研究院率先公布《2014中國智庫影響力報告》;1月22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公布了《2014年中國智庫報告》;10月,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首次推出了“中國智庫索引”Ⅰ期試運行成果;1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在第二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上發布了《全球智庫評價報告》和全球智庫百強排行榜;11月24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成立的“中華智庫研究中心”發布《中華智庫影響力報告(2015)》。這些智庫排行與評價研究對促進智庫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所提及的一些智庫發展問題和對策已引發智庫界共鳴,一些真知灼見為政府部門采納。
5.有效推進成果轉化
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演進,智庫研究將逐步從學術研究中剝離出來,將學術思想和論著用智庫語言加以轉換,是獲得高質量的智庫產品的有效途徑,這也成為高校智庫的優勢與使命。
2015年5月,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成立,到目前為止,已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光明網聯合推出了《新常態?光明論》系列報道;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國家智庫報告”系列成果;與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等聯合舉辦了若干場智庫建設研討會、智庫成果發布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緊密依托中國人民大學這一思想寶庫,定期針對教授們的科研成果進行智庫成果轉化,積極探索智庫研究與學術研究之間的轉化技巧與流程,并使之常態化,從而讓自身所生產加工出的智庫產品擁有更深厚的理論功底,并進一步為學術專家鞏固好其與政府、社會公眾之間的傳播橋梁。
(二) 智庫研究選題熱點
從2015年的智庫研究選題熱點看,主要集中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習近平訪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外事工作會議等核心事件方面,尤其關注“一帶一路”戰略、“十三五”規劃與中長期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等若干重點發展領域的熱點問題。
1.“一帶一路”戰略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新戰略是本年度智庫界的熱門話題之一。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牽頭,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等單位共同成立了“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在一周之后的“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戰略研討會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要充分發揮智庫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并建議盡快建立“一帶一路”智庫合作網絡。5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在北京總部宣布成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并發布國內首份“一帶一路沿線列國路線圖”。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等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的主議題被選為“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能源合作。9月,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2015年會”上,會議代表密切圍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歐亞經濟論壇智庫研討會則發布了《2015歐亞經濟論壇發展報告》,該報告囊括了涉及“一帶一路”歐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貿易投資、金融、能源、互聯互通、科技、旅游等多個領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2.“十三五”規劃與中長期發展戰略
國內智庫主動參與“十三五”規劃與中長期發展戰略制定過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確保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中央專門委托了42家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重慶市智庫發展研究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等)完成31項“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研究,形成117份專題研究報告,為“十三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戰略提供了扎實的決策依據和參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是智庫建言獻策最為活躍的政策窗口期,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出版新著《“十三五”大戰略》,重慶智庫發布題為《“十三五”中國經濟增長“233”報告》的最新研究成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后,各類智庫和主流媒體通過各種方式全盤解讀全會熱點,傳遞全會公報精神,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發揮智庫的社會影響力。
3.十八屆五中全會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反映出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新認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圍繞“五大發展理念”,國內活躍智庫開闊視野、未雨綢繆。2015年6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圍繞“全球可持續發展: 2015年后新路徑”的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尤其熱議了“氣候變化與綠色增長”“消除貧困”“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等話題。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聯合主辦的“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系列成果發布暨學術研討會”發布了關于生態環保的4本智庫成果,充分顯示出智庫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
4.中國經濟新常態
自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以來,國內主要智庫相繼解讀、闡述和分析新常態的內涵、趨勢與應對策略。2015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5年第三季度)”就以“控風險與穩增長擠壓下的中國貨幣政策”為主題,充分論證經濟新常態下的貨幣政策。而后發布的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報告指出,經濟新常態下,傳統財政政策的邊際力度正在遞減,宏觀經濟政策的關注焦點應放在貨幣政策上,并認為當前貨幣政策的基本定位應該從“名穩實緊”轉為適度寬松。
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克強總理17日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圍繞“供給側”的含義是什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內容有哪些、需要著重解決哪些問題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內活躍智庫在第一時間回應與闡述供給側管理思想,個中分析不乏真知灼見。
6.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這是面向中國經濟新常態和創新驅動新戰略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雙創,怎么創?國內活躍智庫積極獻計獻策。
2015年9月23日,為了加強中美人文、教育交流,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勞瑞德國際教育集團在北京舉辦中國創業教育研討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在研討會上認為: 我國應大力發展創業教育,開展國際化的創業教育,這樣一方面可以在國內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業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吸引國際上優秀青年來中國創業;當前是時機以創業教育為抓手,提高我國創業創新的國際化水平。在10月21日舉行的“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中關村專場活動”上,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3家第三方智庫機構聯合發布了《中關村指數2015》。研究者認為,中關村已率先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與此同時,上海市經濟學會、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等智庫形成聯合課題組,深入浦東張江、閔行紫竹、楊浦、嘉定等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六大承載區開展實地調研,了解孵化器建設與“雙創”開展情況,總結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