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理論必定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規律的揭示。在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及其發展機制作理論審視時,習慣性的研究視角通常是以基于西方的“國家一社會”理論或第三部門理論等作為分析工具,但其往往不能透徹地揭示中國這樣一個東方社會的“國家一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征和發展邏輯。作者深入研究了傳統中國構成其“國家一社會”關系的歷史基因,全面分析了當代中國社會組織培育及其發展機理的歷史邏輯。作者提出,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中,政治國家的統治與民間社會的基層治理通常是一種兼容的“吸納一依附”關系,這種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歷史邏輯和基因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既深植于社會機體中,又發生著現代的變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與社會高度同構,社會“國家化”傾向相對顯著。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自身的發展獲得了新的空間,但是國家與社會關系仍需要做出適應治理現代化需要的調整,特別是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公共產品供給短缺、貧富差距日益加大、政府官員中的腐敗和官僚化傾向滋生蔓延等社會問題,導致社會風險劇增。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風險倒逼著中國治理機制的改革,讓社會組織有控制地適度發展,以致采取積極培育的措施,正是化解社會風險、調整治理主體關系和治理方式的一項重要的政策突破。
這些研究和解析是作者對中國“國家一社會”關系及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歷史邏輯所作的理論探索和貢獻。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兼容,特別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兼容是一種東方文明在社會治理中的智慧。在當今,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不僅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本意就應當蘊含有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形態,公眾通過社會組織的渠道廣泛參與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是現代社會主義民主實現和發展的基本通道。只有當社會獲得了高度發達的組織形態,才可能建立馬克思所預言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因此,可以說,沒有“社會”就沒有社會主義。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作者以其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的一部研究中國當今社會組織培育和發展機制的學術專著。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強勢國家、弱勢社會是其一個顯著的社會結構特征,歷來有“社會”,而少“組織”。進入現代以來,有組織的社會結構雖然在不斷地發育,但大多為自發形態,在國家層面提出要培育和有序發展社會組織,是近些年來才出現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因此,在學術領域里,研究中國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的著述還不多,《社會組織培育的歷史邏輯與當今實踐》-書,也當屬這個領域里的先驅性著述之一了。
要對當今中國社會組織作較為有深度的研究,既需有經驗性材料的實證,又需有相當透析力的理論概括,而支撐這兩個緯度整合的基點,還必須是中國語境的理論邏輯和經驗描述。否則,離開了中國的實際,就不可能對中國的社會組織及其培育和發展的機理作出科學的研究和結論。可貴的是,作者在本書中,不僅論證兼得,而且立足于對中國社會歷史和現實的深刻領悟,立足于參與社會組織培育和發展的親身體驗,縝密思維,不落窠臼,使本書的研究與探討具有了很強的解釋力和說服力。
正確的理論必定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規律的揭示。在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及其發展機制作理論審視時,習慣性的研究視角通常是以基于西方的“國家一社會”理論或第三部門理論等作為分析工具,但其往往不能透徹地揭示中國這樣一個東方社會的“國家一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征和發展邏輯。作者深入研究了傳統中國構成其“國家一社會”關系的歷史基因,全面分析了當代中國社會組織培育及其發展機理的歷史邏輯。作者提出,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中,政治國家的統治與民間社會的基層治理通常是一種兼容的“吸納一依附”關系,這種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歷史邏輯和基因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既深植于社會機體中,又發生著現代的變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與社會高度同構,社會“國家化”傾向相對顯著。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自身的發展獲得了新的空間,但是國家與社會關系仍需要做出適應治理現代化需要的調整,特別是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公共產品供給短缺、貧富差距日益加大、政府官員中的腐敗和官僚化傾向滋生蔓延等社會問題,導致社會風險劇增。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風險倒逼著中國治理機制的改革,讓社會組織有控制地適度發展,以致采取積極培育的措施,正是化解社會風險、調整治理主體關系和治理方式的一項重要的政策突破。
這些研究和解析是作者對中國“國家一社會”關系及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歷史邏輯所作的理論探索和貢獻。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兼容,特別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兼容是一種東方文明在社會治理中的智慧。在當今,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不僅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本意就應當蘊含有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形態,公眾通過社會組織的渠道廣泛參與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是現代社會主義民主實現和發展的基本通道。只有當社會獲得了高度發達的組織形態,才可能建立馬克思所預言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因此,可以說,沒有“社會”就沒有社會主義。
作者所得出的理論結論是需要有經驗材料作支撐和驗證的。經驗材料的支撐,可以通過二手資料的轉引,但更可靠的應當是直接采集于社會生活實際的一手資料。而一手資料的獲得也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徑,作者采用了不同于一般社會調查的行動研究。所謂行動研究,不僅是一種研究方法,更是“通過系統的證據收集和試驗,探究如何提升專業介入的質量,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眾的過程”①。作者根據現階段政府培育社會組織的政策導向,發起組建了一個公益性社會服務機構,既接受培育和扶持,又面向基層社區,參與社區治理和開展社區服務。在此項實踐過程中,作者研究了參與社會組織培育的不同主體的現實動機、培育機制、所培育組織發揮的社會功能等。由于這是親身體驗的參與式的研究,作者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就更為真實、豐滿而生動,也使得作者的研究更具說服力。
查看全部↓
許蕓,女,1980年7月生,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系主任。主要從事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在《南京社會科學》、《學術界》等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問題
第二節 核心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四節 研究創新點、研究價值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本研究相關文獻綜述
第一節 關于社會組織的起源和存在價值的研究
第二節 關于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研究
第三節 關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研究
第四節 關于社會組織培育的研究
第五節 簡要評析
第三章 歷史邏輯: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演變
第一節 傳統中國(1912年之前):政治國家與民間“社會”的“吸納一依附”關系
第二節 民國時期(1912-1949):國家政治力量與非國家政治力量對民間“社會”的控制與爭奪
第三節 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國家與社會的高度同構
第四節 改革開放以后(1978-):社會組織的合法性重構與有控制地適度發展
第四章 現實需求:社會組織培育的必要性
第一節 社會組織培育的宏觀環境:社會治理需求的增長和拓展
第二節 社會組織培育的內在要求:社會組織的主體性脆弱
第五章 動機耦合: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結合點
第一節 政府培育社會組織的動機
第二節 社會組織參與培育和接受培育的動機
第三節 公民創辦社會組織的動機
第六章 路徑選擇:政府主導下的社會組織培育典型模式分析
第一節 政府直接培育模式——以G區為典型個案
第二節 政社合作培育模式——以Y區、Q區、P區為典型個案
第三節 社會參與培育模式——以X區為典型個案
第七章 案例解析:政社合作培育社會組織并協同社區治理的行動研究
第一節 培育社會組織XY社工站的緣起
第二節 XY社會工作站協同社區治理的過程分析
第三節 社會組織協同社區治理的行動反思
第八章 未來展望:社會組織培育的發展趨勢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社會組織發展的總體趨勢
第二節 南京市社會組織培育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加快社會組織培育、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訪談對象目錄及資料
附錄2 訪談提綱
附錄3 “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狀況”問卷調查和訪談提綱
后記
查看全部↓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問題
第二節 核心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四節 研究創新點、研究價值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本研究相關文獻綜述
第一節 關于社會組織的起源和存在價值的研究
第二節 關于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研究
第三節 關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研究
第四節 關于社會組織培育的研究
第五節 簡要評析
第三章 歷史邏輯: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演變
第一節 傳統中國(1912年之前):政治國家與民間“社會”的“吸納一依附”關系
第二節 民國時期(1912-1949):國家政治力量與非國家政治力量對民間“社會”的控制與爭奪
第三節 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國家與社會的高度同構
第四節 改革開放以后(1978-):社會組織的合法性重構與有控制地適度發展
第四章 現實需求:社會組織培育的必要性
第一節 社會組織培育的宏觀環境:社會治理需求的增長和拓展
第二節 社會組織培育的內在要求:社會組織的主體性脆弱
第五章 動機耦合: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結合點
第一節 政府培育社會組織的動機
第二節 社會組織參與培育和接受培育的動機
第三節 公民創辦社會組織的動機
第六章 路徑選擇:政府主導下的社會組織培育典型模式分析
第一節 政府直接培育模式——以G區為典型個案
第二節 政社合作培育模式——以Y區、Q區、P區為典型個案
第三節 社會參與培育模式——以X區為典型個案
第七章 案例解析:政社合作培育社會組織并協同社區治理的行動研究
第一節 培育社會組織XY社工站的緣起
第二節 XY社會工作站協同社區治理的過程分析
第三節 社會組織協同社區治理的行動反思
第八章 未來展望:社會組織培育的發展趨勢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社會組織發展的總體趨勢
第二節 南京市社會組織培育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加快社會組織培育、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訪談對象目錄及資料
附錄2 訪談提綱
附錄3 “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狀況”問卷調查和訪談提綱
后記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