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輩的戰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是一份彌足珍貴的口述史檔案:30位中國共產黨抗日將領后人深情敘述,回望那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歷史,以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序 書寫時代史詩譜寫人民贊歌
遠去的歲月 難忘的記憶——回憶父親習仲勛在陜甘寧抗日根據地
跨太岳 戰太行 日夜兼程奔赴豫西前線——回憶父親王樹聲的抗戰往事
慷慨赴國難 熱血沃中華——紀念父親左權的抗戰歲月
勇邁絕倫 忠貞不屈——回憶父親葉挺的抗戰往事
為百姓謀 為戰爭謀 為國家謀——回憶父親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難歲月
從前線發出抗日持久戰的最強音——緬懷我的爸爸任弼時
躍馬太行山 發動游擊戰——回憶外公朱德的抗戰往事
立馬太行的一代儒將——回憶父親劉伯承的抗戰往事
八路軍南下 新四軍北上 擴大根據地 形成戰斗力——回憶父親劉少奇的抗戰歲月
破襲正太“大動脈”“百團大戰”顯神威——回憶外公彭德懷抗戰往事
打破封鎖:造槍造雷造炮彈 生產自給:開荒種地產煙卷——回憶父親張云逸的抗戰歲月
一片丹心照漢旗——重讀父親陳毅抗日戰爭詩作的感悟
身經百戰驚世界 殲滅日本侵略軍——回憶父親陳賡的抗戰歲月
毛澤東手書“我們的偉大事業”贊賞抗大——回憶父親羅瑞卿的抗戰歲月
敵人越蠶食 根據地越擴大——回憶父親羅榮桓在山東抗日根據地
擊敵軟肋 發明“梅花樁戰術”——回憶父親羅炳輝的抗戰往事
葉挺希望他參與創建新四軍——回憶父親周子昆的抗戰歲月
臨危受命 處驚不變 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回憶伯父周恩來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
讓敵人頭痛的八路軍一二〇師——回憶父親賀龍艱難的抗戰之路
戰斗在“沒有硝煙”的戰場——回憶父親袁國平的抗戰歲月
依靠人民 比山靠得住——回憶父親聶榮臻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轉戰晉冀魯 游擊三千里——追憶父親徐向前的抗戰歲月
擔架上行進的“虎將軍”——回憶父親徐海東的抗戰往事
前線調研 發現問題 建議中央恢復政委制度——回憶父親黃克誠的抗戰往事
挫敗侵略者 智斗反動派——回憶我的父親蕭華在山東抗日根據地
留守陜甘寧 保衛黨中央——回憶父親蕭勁光的抗戰歲月
分散兵力 發動群眾 集中兵力 消滅敵人——追憶父親蕭克的抗戰歲月
為國謀團結 奔波大后方——回憶父親董必武的抗戰歲月
在最危險的地方建立最穩固的根據地——追憶父親粟裕的抗戰生涯
強化政治保障力 激發部隊戰斗力——回憶父親譚政的抗戰歲月
后記 今人感悟先輩 歷史告訴未來
《先輩的戰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落腳點”與“出發點”
70年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在望的時刻,毛澤東同志在七大預備會上發表談話指出:“歷史的教訓就是要我們謙虛謹慎。過去有的同志很急躁,希望革命明天就勝利。但是可惜沒有勝利,一拖拖了10年。有了30萬黨員、幾十萬軍隊,頭大了,急躁起來了,結果只剩了一個陜北。有人說,陜北這地方不好,地瘠民貧。但是我說,沒有陜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說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七大在陜北開會,這是陜北人的光榮。陜北已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試驗區,我們的一切工作在這里先行試驗,在這里開七大,在這里解決歷史問題。"
這段談話,讓我父親和他那些曾經參與創建陜甘根據地的戰友們感慨萬千。毛主席充分肯定了陜甘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十幾塊根據地中碩果僅存的一塊根據地;說它重要,是因為它不僅是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
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后,一直在尋找新的落腳點。從現在已經披露的文獻看,這個落腳點至少改變過七八次。俄界會議時,中央還不了解陜甘根據地情況,對前途作了并不樂觀的預測。翻過岷山到達甘南的哈達鋪,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從《大公報》上看到陜北紅軍的消息,喜出望外,這才確定“到陜北去,那里有劉志丹的紅軍”。毛澤東一路上看到不少由陜甘邊蘇維埃軍委主席劉志丹和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簽發的布告和標語,對此留下很深印象。據我父親說,那時候陜甘紅軍已經知道了《八一宣言》的內容,張貼了許多抗日救亡標語。毛澤東后來在保安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見到我父親時,還是有些驚訝,他沒想到我父親原來這么年輕。
這是我父親第一次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這次會議對他影響很深。會議是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召開的。日本侵略軍的不斷挑釁,嚴重威脅著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統治地位,國民黨當局在這種形勢下不得不考慮調整對日政策;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蔣介石也作了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方針轉變。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的主題是討論目前形勢和統一戰線問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三次發言,著重闡明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和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問題。毛澤東分析了客觀形勢的變化,強調指出: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只有共產黨有力量來領導,但是這樣的領導還是要爭取”。張聞天所作的《目前政治形勢與一年來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的關于聯蔣抗日的發言,都給我父親留下深刻印象,并促使他思考許多重大的政治問題。
會議結束后,張聞天找我父親談話,讓他重返關中擔任關中特委書記。因為就在我父親隨軍西征期間,關中根據地損失殆盡。這種局面對于中央在陜北立足是很不利的。我父親重回關中后,僅用幾個月時間就將關中蘇區完全恢復,根據地的范圍也擴大了許多。西安事變后,紅軍為了支持張學良、楊虎城的行動,主力大部開赴關中,紅軍的前敵總指揮部就設在關中的涇陽縣云陽鎮,當時的后勤保障工作由關中特委領導的各級地方黨組織負責。擔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鄧小平伯伯,在淳化縣的桃渠園村與我父親在一個院子里住了好幾個月。西安事變的成功解決,讓我父親對中央在保安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中央在重大歷史關頭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危機的能力充滿信心。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在日本侵略軍加緊進攻華北,威脅南京的形勢下,國共第二次合作局面正式形成。在西北的紅軍主力在關中的涇陽縣云陽鎮舉行誓師大會,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以后又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與此同時,陜甘寧邊區政府也得到國民政府承認,成為抗戰時國民政府下轄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所以,幾十年后,當我父親主政廣東時向小平伯伯匯報想在深圳、珠海創辦出口加工區的想法,對起什么名字表示為難時,小平伯伯幾乎是脫口而出:就叫特區吧,當年那個陜甘寧邊區不就是特區嘛!
1937年7月初,紅軍前線總指揮部在云陽發布命令,要求關中特委選派干部戰士加入紅二方面軍。我父親接到命令后,立即緊急動員,從關中各部隊和游擊隊中挑選了五百多名優秀的干部戰士,組成一個補充團,由我父親的老部下、老戰友,關中分區司令員郭炳坤叔叔親自帶隊,將這些優秀的關中子弟兵編入賀龍伯伯的部隊,這時候紅軍總指揮部已經發布命令,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這個補充團因此成為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后補充的第一批兵員,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伯伯接到報告后表揚了關中特委。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軍的三個師,都是從關中地區開赴抗日前線的。其中129師從三原縣出發,120師、115師從我的家鄉富平縣莊里鎮出發。在解放戰爭時期,我父親與彭德懷伯伯、賀龍伯伯這兩位他尊敬的師長和戰友共同馳騁在西北戰場,他們對八路軍剛成立時在關中的歲月記憶深刻,許多年后,賀龍伯伯還對富平的鍋盔和石子饃贊不絕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