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陶鼎來先生手書傳記,寫作歷時10年,記錄了陶家從湖北陶勝六鄉的普通耕讀家庭到成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國際化大家庭。百年滄桑,人世變幻,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更是中國百年歷史的縮影。
陶鼎來先生的祖父陶月波是中國最后一代科舉考試精英,傳統的文人士大夫,為官一地,造福一方。父親陶述曾和叔父陶希圣,一位學理,一位學法,一位是著名土木工程師,足跡遍布荒無人煙的各個工地,一位是著名法學家、記者、政治家,重慶蔣公館的座上客。新中國成立后,陶述曾任湖北省第一任水利廳廳長,后任湖北省省長,而陶希圣則隨蔣入臺,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立法委員等,手足情深的兄弟分居海峽兩岸,至死不再相見。
陶鼎來先生作為家中獨子,年少時隨父親輾轉于粵漢鐵路的各處工地,后進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1945年考取公費留美名額,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農業工程專業。1947年獲得農業工程碩士學位后回國。后來的工作,用陶鼎來先生自己的話講就是“多數時間在做開創性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他辦過國營機械化農場,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參與創辦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機化研究所和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機械學會。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后,農業工程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25門學科之一,陶鼎來先生出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組副組長,負責統籌學科建立的具體工作;同時,在59歲之時被農業部黨組任命為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首任院長,擔負起組建我國第一個農業工程研究推廣機構的重任。1980年,中國恢復了在世界銀行的席位,陶鼎來積極參與爭取了世界銀行的優惠農業貸款,主持了中國第一個農業區域治理開發項目“華北平原農業項目”,包括山東、河南和安徽3省的9個縣,總投資1.77億美元。
陶鼎來先生一生從事了很多工作,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但所有的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初到莫里斯農場時,看到美國的小男孩開著汽車來打工時立下的心愿“讓中國富起來”——讓彼時深陷苦難中的中國人民也能過上像美國人那樣有肉吃、有車開的好日子!
陶希圣侄子的家族回憶錄寫作歷時10年,寫盡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的百年滄桑西南聯大親歷者:轟炸!轟炸淹沒不了西南聯大的弦歌聲!中國農業工程事業奠基人之一抗戰時期大學畢業生國內實習情況詳錄第一代公費留美農業工程專業學生學習生活詳錄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國營農場創辦者中國第一個世界銀行農業項目——華北平原農業項目執行人
陶鼎來,1920年10月22日生于湖北省黃岡縣陶勝六鄉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清末撥貢,父親陶述曾,是北洋大學土木系畢業的工程師,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陶鼎來自幼隨父親生活于煤礦、鐵路、水利工程現場,生活雖然艱苦,但受到父輩工程師們的影響和薰陶,對工程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3年隨父到河南省開封,初中畢業后,考取河南省水利專科學校,未及畢業就爆發了抗日戰爭。后又隨父到了廣西,1938年畢業于桂林高級中學,以廣西全區高中學生會考第一的成績,被保送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選定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受到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許多名教授特別是劉仙洲的教導和薰陶,對日后選擇人生的道路及所從事的事業都有很大影響。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在綦江電化冶煉廠和昆明中央機器廠從事基層技術工作,直接與工人接觸,受到實事求是和艱苦樸素品質的影響。1945 年參加國民政府教育部公費留學的考試被錄取,1945年5月赴美入明尼蘇達大學農業工程系,攻讀兩年研究生,1947年獲農業工程碩士學位后,又在美國的農場、工廠實習一年。在美學習期間,深感美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一個農民一年間生產的糧食棉花、肉類是中國農民的數百倍,這是他們國力之所在,也是他們人民得以富足的根本原因。而中國當時只知道美國有飛機和小臥車,不知道有強大的農業機械,更不知道美國的農業工程師們對農業作出了多大貢獻,作為留美的農業工程學者應當把這種情況告知國人,并以建設中國的現代化農業為己任,當時即與同學們共同擬訂了回國后的工作計劃,有人愿到大學,發展農業工程教育;有人愿到工廠,從事農業機械的設計制造;陶鼎來則愿到農場,從事現代化農業的生產實踐。于是在美國驅車跑了幾十個州,考察了美國的農業和聞名世界的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工程,于1948年6月回國。
目錄
根在陶勝六
自序
Ⅰ 淵源篇
一、溯源
1.從祖先說起
2.“陶”姓的來源
3.歷史上的陶姓名人:陶侃陶淡陶潛陶弘景
4.從江西遷徙到湖北
二、陶勝六的家
1.“耕讀傳家”
2.祖父母的業績
3.親密無間的少年兄弟
4.辛亥革命
5.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五四運動
6.祖父母的婚姻觀和幾位姑媽的婚姻
7.我的母親
8.我的嬸母
9.我的出生
10.回訪陶勝六
三、倉子埠
1.武湖之濱
2.大別山下
3.兒時伙伴
4.周四小姐
四、大冶富源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1.清末的洋務運動和武漢地區工業經濟的興起
2.叔祖父的業績
3.富源公司對父親的影響
五、粵北山居
1.粵漢鐵路韶坪段的修建
2.父親的教訓
3.車禍
4.痛失小妹
5.盛宴
六、上海啟蒙
1.離開山區住進上海
2.叔父一家
3.智仁勇女校
4.祖母的愛比山高
5.“一·二八”日本入侵
6.四姑一家
7.第一次受傷
8.婆婆的秘密
9.第一次落榜
10.拾遺
11.亭子間里的呻吟
12.陶國柱
13.四姑家出了事
七、開封歲月
1.“上海來的小蠻子!”
2.與黃河結下不解之緣
3.教授家的生活
4.遠足泰山
5.瞿弗章和趙三小姐
6.張仲和一家
7.“一二·九”學生運動
8.西安事變
9.七七事變
八、桂林作客
1.從河南到湖北
2.遇見叔父
3.靈川建橋
4.良豐半載
5.取道越南
Ⅱ 負笈篇
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決定學習機械工程
2.西南聯大第一級
3.轟炸!轟炸淹沒不了西南聯大的弦歌聲!
4.“二唐”出走
5.巧遇叔父和“高陶事件”
6.家在滇西
7.張伯苓:“當年你們的梅校長還是我的學生!”
8.昆明的電影和影院
9.“我們的同學被打了!”
10.老師們
11.同學們
12.琴薰來校
13.再遇陶國柱
14.病況顯現
15.終身大事
16.太平洋戰爭爆發
17.戰局巨變
18.畢業以后的去向
二、綦江實習
1.“七十二拐”和臭蟲
2.電化冶煉廠
3.一件使我后來非常遺憾的事情
4.一次“革命”
5.告別綦江
6.告別重慶
三、重返昆明
1.機場建設
2.西線大捷
3.中央機器廠
4.母親當了繡花娘
四、離開抗日烽火熊熊燃燒的祖國
1.投考獲取
2.出國前在重慶青木關的學習
3.出國前還要辦的兩件事
4.由昆明出國
五、“歐洲勝利日”后首航地中海
1.加爾各答
2.戈登將軍號
3.歐洲勝利日
4.第一個美國朋友
5.海葬
6.蘇伊士運河和塞得港
7.地中海
8.橫跨大西洋
六、初上留學之路
1.鄒秉文先生
2.華盛頓印象
3.萬國公司和晏陽初教授
4.莫瑞斯農場
5.“那小汽車是我自己賺錢買來的!”
6.“你們中國入一定很懶!”
7.“V-J Day”
8.“從一粒沙子看世界”
七、雙城記——校園生活
1.大學校園在雙城
2.密西西比河
3.在校本部的解剖課
4.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
5.明尼阿波利斯的Burlesque”
6.埃里克森小姐
7.研究生公寓
8.從北歐移民過來的房東
9.裝無線電與照相
10.《剃刀鋒(Razor’’s Edge)》
11.《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八、農業工程——一門新的學科
1.到美國學什么?
2.美國農業工程師學會
3.實習安排
4.土壤學成為一門主課
5.生物學的進展
6.“農業工程”到底是什么?
九、認識農業機械
1.從實際操作和回顧歷史認識農業機械
2.拖拉機占領農業陣地
3.谷物聯合收獲機的發展
4.讓荒原披上綠裝的中心支座灌溉系統
5.社會影響重大的采棉機
十、印第安納波利斯
1.印第安納波利斯市
2.萬國公司的鑄造車間
3.初見黑人
4.普舍爾一家
5.《萬國公司通訊(IHC News Letter)》
6.影響美國家庭的兩件大事
7.家庭聚會和圣誕節
十一、北卡的農業和農機代理店
1.丹城
2.北卡的農業
3.棉花和煙草的生產遲遲不能機械化
4.農機代理店
5.建立農機代理制度的重要意義
6.威爾遜(Wilson)姐妹
十二、經濟大衰退、羅斯福新政與田納西河谷開發工程
1.經濟大衰退
2.羅斯福新政-
3.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
4.諾瑞斯水庫
5.勞登堡水庫
6.肯塔基水庫
7.地區的綜合治理和開發
8.現在的TVA
十三、去南方,追尋解放黑人和大沙暴的遺跡
1.去南方——開車旅行的樂趣
2.兩次戰爭與美國黑人的命運
3.美國的黑人與棉花生產
4.大沙暴成為歷史
5.大沙暴是不正確使用農業機械的后果
6.一次驚心動魄的事故
十四、中國出路
1.要讓中國富起來
2.為國內局勢揪心
3.父親來信
4.馮玉祥訪美
5.沈崇事件
6.愛林娜回美
7.劉仙洲訪美
8.試探一條出路
十五、東行漫記
1.虔誠之旅
2.選擇最新的新澤西收費公路
3.奠定美國立國基礎——費城
4.城市規劃體現立國精神的首都——華盛頓
5.自由女神像與聯合國——紐約
6.獨立戰爭的起始地——波士頓
7.美國為什么能建成新的民主國家?
十六、在美國的最后實習
1.結束學業
2.在美國的最后一個圣誕節
3.到加州實習
4.籌備成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5.弗雷斯諾的棉花農場
6.半固定式地面灌溉系統
7.脈沖灌溉
8.“老板來了!”
9.從明尼蘇達來的同鄉人!
十七、告別美國
1.盼游子歸去的國和家
2.告別美國朋友
3.在舊金山的奇遇
4.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船
5.黑夜中起航
6.蔡傳翰的洛杉磯艷遇
7.“兩個世界”的秘密
8.腿病復發
9.夏威夷懷古
lO.難抹去的馬尼拉印象
Ⅲ 奮進篇
一、回到祖國
1.香港團圓
2.上海
3.杭州
4.臺灣一上海一住院
5.橡膠廠工人的垂死呻吟
6.飛漲的物價和金圓券
7.復興島
8.陳礦生的煤球廠
9.父親做了國民黨政府的廳長
10.見嬸母的最后一面
11.上海解放
二、迎接新中國的第一項任務
1.年輕的軍代表
2.水新元成了復興島倉庫的接收大員
3.大喜盈門
4.華東農林水利部的農業工程處
5.棉墾訓練班
6.決定去辦農場
7.組織隊伍
8.調撥機器
三、東辛建場的初期工作
1.去揚州
2.場址所在地——東陽莊
3.東陽莊的血腥斗爭史
4.優越的環境條件
5.抓緊機械準備
6.擴大建場隊伍
7.農場生活的艱苦
8.正式建場
9.第一次離場回到上海
四、農場生活(一)
1.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
2.劉錫九場長來場
3,參加公審地主的宣判會
4.開始接觸黨
5.第一個秋種
6.種植作物改良土壤
7.秋耕和冬耕—一開荒
8.年終的遺憾
五、農場生活(二)
1.第一次到北京——逃過一劫
2.場長訓練班
3.尋找一個妥善的耕作制度
4.種棉花遇到的問題
5.第一次麥收
6.建設關內最長的條田
7.吳湘淦帶領師生來場
8.華東農業工程處張安濤處長來場
9.緊縮開荒任務
10.第二年的秋種
六、農場生活(三)
1.不可原諒的錯誤
2.詹文贊成了東辛農場的大老虎
3.薛華甫受批
4.我成了潛逃的大老虎?!
5.劉瑞龍同志的視察
6.馮伯毅、曹湘來場
7.應邀到場外工作
8.湯承裕場長來場
9.農場改制和改名
10.婚變
11.父親完成1954年武漢抗洪任務
七、奮發圖強
1.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
2.入黨
3.去蘇聯考察農業機械化
4.成立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5.隨王震將軍赴日考察農業技術
6.工具改革運動
7.“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8.成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9.三喜臨門
八、探索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道路
1.農業機械化的科學研究任務
2.試論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途徑和步驟
3.拖拉機站的困難
4.辦農業機械化展覽
5.劉集公社的經驗
九、“文革”的洗禮
1.第一個被揪出來的人
2.紅衛兵光臨農機院
3.牛棚生活
4.在西洞庭的“干校”
5.張秀榮、程照軒、范長江的慘死
6.“文革”對農業機械化的沖擊
7.“文革”中的農業機械化
8.學大寨、學廣漢
9.李龍城研究拖拉機造梯田
10.主持北方山地農業機械會議
11.琴薰一家
十、大轉折
1.1 976年的大事
2.恢復重建農業機械化的領導機構
3.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
4.重建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5.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一次會議
6.全國科學大會
7.十二國農業機械展覽會
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9.1 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人物沒有能夠實現
十一、騰飛
1.赴英法農業科學考察
2.組建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
3.我成了農業部黨組成員
4.“局院合一”的設想落空
5.最緊迫的是選定院址
6.組建隊伍
7.“系統工程”——從運籌學得到的啟示
8.建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十二、無限廣闊的天地
1.向中國農村進軍
2.關于農村能源
3.關于生物環境和房屋建筑工程
4.關于農產品加工工程
5.關于地區開發和土地利用工程
6.關于新技術的應用
7.農業工程學會發揮巨大作用
十三、世行讓我學到了什么
1.初識世行
2.按項目建設農業和世行的項目周期
3.農業投資要講求效益
4.正確規劃和執行農業項目的建設任務
5.項目的規模與群眾參與
十四、世界農業工程
1.美國的農業工程
2.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及鹽土治理
3.埃及的農業機械化和治沙工程
4.荷蘭和韓國的圍海造田工程
十五、中國農村的變化
1.小崗村開啟中國農村改革
2.農業的結構調整、生態農業和良性循環
3.“公司 農戶”引導農民發展商品生產-
4.系統工程用于農業發展
5.聯合國區域綜合發展討論會
十六、前進途中的喜與憂
1.農工院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興建
2.關于“以設計為主”的討論
3.關于院址的爭論
4.讓我自己回答的“提案”
5.退役
6.二線任務
7.父親去世
8.院士落選
9.沉心寫作
Ⅵ 求索篇
一、25年的政協委員生活
1.退休
2.政協是什么?
3.“文革”中的政協
4.委員不要“越位”
5.呼吁農業機械化
6.醫治“文革”創傷
7.從“白說也要說”到寫提案
8.政協組織的調查研究
二、家住北京
1.房子情結——蓬蓽生輝
2.小雯回國——做出了家住北京的決定
3.懷柔之行
三、發現林肯莊園
1.意外的驚喜
2.老人證
3.老人乘車證
4.醫療輔助
5.環境優美的林肯鎮
6.黑石河畔的莊園
7.現代化、電子化的新生活
8.常住常新
9.多彩的莊園活動
四、鄰居、朋友
五、時來時往
六、孩子們的艱辛與成就
1.寄希望于孩子們
2.陶瑛——梅林公司副總裁
3.陶雯——生物醫學工程的前沿科學家
4.陶霖——得到國際獎的終身教授
5.陶震——由爺爺的親密侍者到企業家
七、父輩對國家的貢獻
1.父親銅像聳立在東湖新科技開發區
2.先父陶述曾先生對中國的貢獻
3.收到陶恒生的書:《高陶事件始末》
八、李昌玉的奇遇與《孔雀西南飛》
九、羅得島販奴歷史的新發現
1.地方報紙關于販奴歷史的報道
2.新發現的歷史意義
十、鱈魚港團聚——金婚寄語
十一、五訪華盛頓
十二、葉落歸根(一)
1.決心結束“時來時往”的生活
2.在學會上的呼吁
3.學會的發展和慶祝成立30周年
4.農工院紀念成立30周年
5.九十大慶
6.《中國農業機械化大事記》
7.《中國農機化導報》的采訪
十三、葉落歸根(二)
1.農機院出版《農業工程》雜志
2.徐汲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同志來訪
3.口述回憶——一生實踐的總結
十四、晚年生活身殘志不殘
十五、走向全球化
1.提起“全球化”的緣由
2.“全球化”是中國古代圣賢的崇高理想
3.破除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
4.其實,我們早就開始了走向“全球化”的實踐
5.國際組織引領“全球化”
附錄
耿馬之行
置身潮流之中超越時代之外 目錄
根在陶勝六
自序
Ⅰ 淵源篇
一、溯源
1.從祖先說起
2.“陶”姓的來源
3.歷史上的陶姓名人:陶侃陶淡陶潛陶弘景
4.從江西遷徙到湖北
二、陶勝六的家
1.“耕讀傳家”
2.祖父母的業績
3.親密無間的少年兄弟
4.辛亥革命
5.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五四運動
6.祖父母的婚姻觀和幾位姑媽的婚姻
7.我的母親
8.我的嬸母
9.我的出生
10.回訪陶勝六
三、倉子埠
1.武湖之濱
2.大別山下
3.兒時伙伴
4.周四小姐
四、大冶富源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1.清末的洋務運動和武漢地區工業經濟的興起
2.叔祖父的業績
3.富源公司對父親的影響
五、粵北山居
1.粵漢鐵路韶坪段的修建
2.父親的教訓
3.車禍
4.痛失小妹
5.盛宴
六、上海啟蒙
1.離開山區住進上海
2.叔父一家
3.智仁勇女校
4.祖母的愛比山高
5.“一·二八”日本入侵
6.四姑一家
7.第一次受傷
8.婆婆的秘密
9.第一次落榜
10.拾遺
11.亭子間里的呻吟
12.陶國柱
13.四姑家出了事
七、開封歲月
1.“上海來的小蠻子!”
2.與黃河結下不解之緣
3.教授家的生活
4.遠足泰山
5.瞿弗章和趙三小姐
6.張仲和一家
7.“一二·九”學生運動
8.西安事變
9.七七事變
八、桂林作客
1.從河南到湖北
2.遇見叔父
3.靈川建橋
4.良豐半載
5.取道越南
Ⅱ 負笈篇
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決定學習機械工程
2.西南聯大第一級
3.轟炸!轟炸淹沒不了西南聯大的弦歌聲!
4.“二唐”出走
5.巧遇叔父和“高陶事件”
6.家在滇西
7.張伯苓:“當年你們的梅校長還是我的學生!”
8.昆明的電影和影院
9.“我們的同學被打了!”
10.老師們
11.同學們
12.琴薰來校
13.再遇陶國柱
14.病況顯現
15.終身大事
16.太平洋戰爭爆發
17.戰局巨變
18.畢業以后的去向
二、綦江實習
1.“七十二拐”和臭蟲
2.電化冶煉廠
3.一件使我后來非常遺憾的事情
4.一次“革命”
5.告別綦江
6.告別重慶
三、重返昆明
1.機場建設
2.西線大捷
3.中央機器廠
4.母親當了繡花娘
四、離開抗日烽火熊熊燃燒的祖國
1.投考獲取
2.出國前在重慶青木關的學習
3.出國前還要辦的兩件事
4.由昆明出國
五、“歐洲勝利日”后首航地中海
1.加爾各答
2.戈登將軍號
3.歐洲勝利日
4.第一個美國朋友
5.海葬
6.蘇伊士運河和塞得港
7.地中海
8.橫跨大西洋
六、初上留學之路
1.鄒秉文先生
2.華盛頓印象
3.萬國公司和晏陽初教授
4.莫瑞斯農場
5.“那小汽車是我自己賺錢買來的!”
6.“你們中國入一定很懶!”
7.“V-J Day”
8.“從一粒沙子看世界”
七、雙城記——校園生活
1.大學校園在雙城
2.密西西比河
3.在校本部的解剖課
4.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
5.明尼阿波利斯的Burlesque”
6.埃里克森小姐
7.研究生公寓
8.從北歐移民過來的房東
9.裝無線電與照相
10.《剃刀鋒(Razor’’s Edge)》
11.《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八、農業工程——一門新的學科
1.到美國學什么?
2.美國農業工程師學會
3.實習安排
4.土壤學成為一門主課
5.生物學的進展
6.“農業工程”到底是什么?
九、認識農業機械
1.從實際操作和回顧歷史認識農業機械
2.拖拉機占領農業陣地
3.谷物聯合收獲機的發展
4.讓荒原披上綠裝的中心支座灌溉系統
5.社會影響重大的采棉機
十、印第安納波利斯
1.印第安納波利斯市
2.萬國公司的鑄造車間
3.初見黑人
4.普舍爾一家
5.《萬國公司通訊(IHC News Letter)》
6.影響美國家庭的兩件大事
7.家庭聚會和圣誕節
十一、北卡的農業和農機代理店
1.丹城
2.北卡的農業
3.棉花和煙草的生產遲遲不能機械化
4.農機代理店
5.建立農機代理制度的重要意義
6.威爾遜(Wilson)姐妹
十二、經濟大衰退、羅斯福新政與田納西河谷開發工程
1.經濟大衰退
2.羅斯福新政-
3.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
4.諾瑞斯水庫
5.勞登堡水庫
6.肯塔基水庫
7.地區的綜合治理和開發
8.現在的TVA
十三、去南方,追尋解放黑人和大沙暴的遺跡
1.去南方——開車旅行的樂趣
2.兩次戰爭與美國黑人的命運
3.美國的黑人與棉花生產
4.大沙暴成為歷史
5.大沙暴是不正確使用農業機械的后果
6.一次驚心動魄的事故
十四、中國出路
1.要讓中國富起來
2.為國內局勢揪心
3.父親來信
4.馮玉祥訪美
5.沈崇事件
6.愛林娜回美
7.劉仙洲訪美
8.試探一條出路
十五、東行漫記
1.虔誠之旅
2.選擇最新的新澤西收費公路
3.奠定美國立國基礎——費城
4.城市規劃體現立國精神的首都——華盛頓
5.自由女神像與聯合國——紐約
6.獨立戰爭的起始地——波士頓
7.美國為什么能建成新的民主國家?
十六、在美國的最后實習
1.結束學業
2.在美國的最后一個圣誕節
3.到加州實習
4.籌備成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5.弗雷斯諾的棉花農場
6.半固定式地面灌溉系統
7.脈沖灌溉
8.“老板來了!”
9.從明尼蘇達來的同鄉人!
十七、告別美國
1.盼游子歸去的國和家
2.告別美國朋友
3.在舊金山的奇遇
4.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船
5.黑夜中起航
6.蔡傳翰的洛杉磯艷遇
7.“兩個世界”的秘密
8.腿病復發
9.夏威夷懷古
lO.難抹去的馬尼拉印象
Ⅲ 奮進篇
一、回到祖國
1.香港團圓
2.上海
3.杭州
4.臺灣一上海一住院
5.橡膠廠工人的垂死呻吟
6.飛漲的物價和金圓券
7.復興島
8.陳礦生的煤球廠
9.父親做了國民黨政府的廳長
10.見嬸母的最后一面
11.上海解放
二、迎接新中國的第一項任務
1.年輕的軍代表
2.水新元成了復興島倉庫的接收大員
3.大喜盈門
4.華東農林水利部的農業工程處
5.棉墾訓練班
6.決定去辦農場
7.組織隊伍
8.調撥機器
三、東辛建場的初期工作
1.去揚州
2.場址所在地——東陽莊
3.東陽莊的血腥斗爭史
4.優越的環境條件
5.抓緊機械準備
6.擴大建場隊伍
7.農場生活的艱苦
8.正式建場
9.第一次離場回到上海
四、農場生活(一)
1.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
2.劉錫九場長來場
3,參加公審地主的宣判會
4.開始接觸黨
5.第一個秋種
6.種植作物改良土壤
7.秋耕和冬耕—一開荒
8.年終的遺憾
五、農場生活(二)
1.第一次到北京——逃過一劫
2.場長訓練班
3.尋找一個妥善的耕作制度
4.種棉花遇到的問題
5.第一次麥收
6.建設關內最長的條田
7.吳湘淦帶領師生來場
8.華東農業工程處張安濤處長來場
9.緊縮開荒任務
10.第二年的秋種
六、農場生活(三)
1.不可原諒的錯誤
2.詹文贊成了東辛農場的大老虎
3.薛華甫受批
4.我成了潛逃的大老虎?!
5.劉瑞龍同志的視察
6.馮伯毅、曹湘來場
7.應邀到場外工作
8.湯承裕場長來場
9.農場改制和改名
10.婚變
11.父親完成1954年武漢抗洪任務
七、奮發圖強
1.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
2.入黨
3.去蘇聯考察農業機械化
4.成立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5.隨王震將軍赴日考察農業技術
6.工具改革運動
7.“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8.成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9.三喜臨門
八、探索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道路
1.農業機械化的科學研究任務
2.試論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途徑和步驟
3.拖拉機站的困難
4.辦農業機械化展覽
5.劉集公社的經驗
九、“文革”的洗禮
1.第一個被揪出來的人
2.紅衛兵光臨農機院
3.牛棚生活
4.在西洞庭的“干校”
5.張秀榮、程照軒、范長江的慘死
6.“文革”對農業機械化的沖擊
7.“文革”中的農業機械化
8.學大寨、學廣漢
9.李龍城研究拖拉機造梯田
10.主持北方山地農業機械會議
11.琴薰一家
十、大轉折
1.1 976年的大事
2.恢復重建農業機械化的領導機構
3.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
4.重建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5.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一次會議
6.全國科學大會
7.十二國農業機械展覽會
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9.1 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人物沒有能夠實現
十一、騰飛
1.赴英法農業科學考察
2.組建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
3.我成了農業部黨組成員
4.“局院合一”的設想落空
5.最緊迫的是選定院址
6.組建隊伍
7.“系統工程”——從運籌學得到的啟示
8.建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十二、無限廣闊的天地
1.向中國農村進軍
2.關于農村能源
3.關于生物環境和房屋建筑工程
4.關于農產品加工工程
5.關于地區開發和土地利用工程
6.關于新技術的應用
7.農業工程學會發揮巨大作用
十三、世行讓我學到了什么
1.初識世行
2.按項目建設農業和世行的項目周期
3.農業投資要講求效益
4.正確規劃和執行農業項目的建設任務
5.項目的規模與群眾參與
十四、世界農業工程
1.美國的農業工程
2.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及鹽土治理
3.埃及的農業機械化和治沙工程
4.荷蘭和韓國的圍海造田工程
十五、中國農村的變化
1.小崗村開啟中國農村改革
2.農業的結構調整、生態農業和良性循環
3.“公司 農戶”引導農民發展商品生產-
4.系統工程用于農業發展
5.聯合國區域綜合發展討論會
十六、前進途中的喜與憂
1.農工院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興建
2.關于“以設計為主”的討論
3.關于院址的爭論
4.讓我自己回答的“提案”
5.退役
6.二線任務
7.父親去世
8.院士落選
9.沉心寫作
Ⅵ 求索篇
一、25年的政協委員生活
1.退休
2.政協是什么?
3.“文革”中的政協
4.委員不要“越位”
5.呼吁農業機械化
6.醫治“文革”創傷
7.從“白說也要說”到寫提案
8.政協組織的調查研究
二、家住北京
1.房子情結——蓬蓽生輝
2.小雯回國——做出了家住北京的決定
3.懷柔之行
三、發現林肯莊園
1.意外的驚喜
2.老人證
3.老人乘車證
4.醫療輔助
5.環境優美的林肯鎮
6.黑石河畔的莊園
7.現代化、電子化的新生活
8.常住常新
9.多彩的莊園活動
四、鄰居、朋友
五、時來時往
六、孩子們的艱辛與成就
1.寄希望于孩子們
2.陶瑛——梅林公司副總裁
3.陶雯——生物醫學工程的前沿科學家
4.陶霖——得到國際獎的終身教授
5.陶震——由爺爺的親密侍者到企業家
七、父輩對國家的貢獻
1.父親銅像聳立在東湖新科技開發區
2.先父陶述曾先生對中國的貢獻
3.收到陶恒生的書:《高陶事件始末》
八、李昌玉的奇遇與《孔雀西南飛》
九、羅得島販奴歷史的新發現
1.地方報紙關于販奴歷史的報道
2.新發現的歷史意義
十、鱈魚港團聚——金婚寄語
十一、五訪華盛頓
十二、葉落歸根(一)
1.決心結束“時來時往”的生活
2.在學會上的呼吁
3.學會的發展和慶祝成立30周年
4.農工院紀念成立30周年
5.九十大慶
6.《中國農業機械化大事記》
7.《中國農機化導報》的采訪
十三、葉落歸根(二)
1.農機院出版《農業工程》雜志
2.徐汲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同志來訪
3.口述回憶——一生實踐的總結
十四、晚年生活身殘志不殘
十五、走向全球化
1.提起“全球化”的緣由
2.“全球化”是中國古代圣賢的崇高理想
3.破除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
4.其實,我們早就開始了走向“全球化”的實踐
5.國際組織引領“全球化”
附錄
耿馬之行
置身潮流之中超越時代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