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中國發展過程的三條線索——民族復興、現代化、社會主義革命,結合理論與實際國情,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研究指南,以國內外學界與媒體最近十年來對中國模式的討論為背景,對中國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涉及主題包括:一,關于國內外“中國模式”爭論的梳理。第二,考察價值平衡的中國方式——“動靜關系”、義利關系及中庸之道。第三,資源利用的中國方式,如人地關系、代際關系、統籌利用內外兩種資源的中國方式。第四,權力配置的中國方式。考察社會主義政法關系的“中國特色”、黨政關系,通過探討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及其與時俱進的演進機制,以期解釋為什么中國的地方政府積極有為。第五,利益協調的中國方式。考察勞動—資本關系協調的中國方式、中央與地方政府利益關系協調及其增長效應、群際關系。
導言
緒論
一、 “中國模式”討論的二元對立
二、 中國發展過程的三條線索
三、 中國方式處理的四類問題
四、 中華民族精神的五個特點
第一章 關于中國模式的爭論
第一節 西歐和北美人士有關中國模式的討論
一、 概念之爭: 有沒有“中國模式”
二、 中國模式的特征
三、 中國模式的國際影響
四、 中國模式的未來
五、 解讀“中國奇跡”背后的根本原因
第二節 國外其他地區人士有關中國模式的討論
一、 理解“中國模式”的兩種路徑
二、 對“中國模式”的三種方法論判斷
三、 對“中國模式”具體問題的理解
四、 中東歐轉型國家
五、 俄羅斯
六、 韓國和新加坡
七、 現實社會主義國家
八、 亞非拉的資源友好型國家
九、 印度
十、 其他國家
十一、 關注和思考國外人士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評議
第三節 國內有關中國模式的討論
一、 中國模式的概念之爭
二、 中國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三、 關于中國模式爭論的關鍵問題
四、 中國模式的研究路徑和世界意義
五、 中國模式的未來
六、 “中國模式”已成為無法回避的話題
第二章 價值平衡的中國方式
第一節 動靜關系研究
一、 社會進步與社會秩序的關系
二、 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系
三、 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效益的關系
第二節 義利關系研究
一、 謀生與樂生: 義利關系及其中庸之道的個體視角
二、 公平與效率: 義利關系及其中庸之道的社會視角
三、 效益與責任: 義利關系及其中庸之道的企業視角
四、 主導發展與公共服務: 義利關系及其中庸之道的政府視角
五、 初步結論與延伸思考
第三章 資源利用的中國方式
第一節 人地關系研究
一、 發展與人口的關系
二、 發展與資源的關系
三、 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第二節 代際關系研究
一、 中國模式背后的文明力量
二、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關系研究
三、 對改革后30年的反思與前瞻
第三節 內外關系研究
一、 處理國際關系的中國方式
二、 承擔國際責任的中國方式
第四章 權力配置的中國方式
第一節 政法關系研究
一、 政法關系“中國特色”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基礎
二、 政法關系“中國特色”的基本內涵
三、 政法關系“中國特色”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黨政關系研究
一、 中國共產黨在黨政關系中的領導地位
二、 從“合一型”到“嵌入型”: 中國黨政關系的變遷軌跡
三、 黨政關系變遷的內在邏輯與結構性制約
四、 黨政關系的變革向度
第三節 央地關系研究
一、 中國發展模式中一個重要和微妙的機制
二、 對中國央地政府關系歷史的簡略回顧
三、 中國模式下央地關系演進的最初階段(1978—1984)
四、 建設市場制度關鍵時期的央地關系(1984—1992)
五、 財稅體制改革與政府職能轉變(1992—2002)
第五章 利益協調的中國方式
第一節 國民關系研究
一、 利益協調與分配制度改革的中國實踐和創新
二、 國民利益分配關系與中國的協調方式
三、 勞動—資本利益關系與中國的協調方式
第二節 區域關系研究
一、 中央與地方利益關系及其協調方式: 分稅制效應
二、 中國經濟增長: 政府與市場之爭
三、 區域關系與人口流動
第三節 群際關系研究
一、 改革前新社會結構的形成與國家對社會的整合
二、 改革后社會的分化與利益沖突
三、 群際利益協調的中國經驗和挑戰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