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從心理學角度解讀說服策略的書籍。書中詳細敘述了全面的、原汁原味的心理學實驗和研究,對被說服者的心理進行了深刻、系統的剖析,旨在讓讀者在深入了解人們的抵抗心理、妥協心理、服從心理和順從心理的同時,掌握*實用、*有效的溝通方法和說服策略。
叢書序
如何管理團隊在最近這些年的創業熱潮中,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現今有一種說法,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業團隊是否成熟且有特質,事實也是如此。應當說,這一波創業熱潮,是一次團隊意識的全民灌輸教育。
時至今日,如何帶好團隊已經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其本質上更多是一種素養,是一種方法論思維,特別是在創業環境中,這種素養代表著創業者個人的心理修養和心理空間,代表著個人與團隊成員之間恰當而又不失分寸的相處。
多年來,我們搞創業,參與多種創業設計,我們寧愿相信每一位管理者都有胸懷、有心理素養,擁有人格上的突出魅力,這是帶好創業團隊的基礎。而這些能力不是通過全員氛圍的灌輸可以實現的,它需要個人去修煉、去學習、去沉淀。
我們編寫這套書的目的,就是要給管理者在面對團隊管理問題時以指導。我們從“心理”出發,來討論團隊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這也是對目前社會上缺乏解讀“團隊心理”方面書籍的一個補足。
孟子有句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是說,如果你做事不順利或人際關系處理得不好,要先尋找自身原因。這句話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實際上,當你擁有足夠多的閱歷時,就會明白,只有這樣看待問題,才能尋出問題的根源,真正解決問題。
這套書不會告訴你管理團隊的“科學方法”,但是會告訴你如何去品味人心,教你如何“對癥下藥”。我們認為,這才是帶好團隊的基礎。人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人心就是“宗”,是變化之源、變化之根。
這套書共分三冊:《團隊管理方法論①:合作引導律》《團隊管理方法論②:心態調節律》《團隊管理方法論③:溝通說服律》,其側重點各有不同。
這套書之所以稱為方法論,是從其基本概念引申出來的。眾所周知,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來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那么,為什么要強調方法論?最近媒體上有一則消息,稱復旦大學廣泛推行一批新的選修課,課程內容全變了,變成了各個領域的方法論。為什么呢?他們認為學習不應該只關注現象,而要學習剖析現象之方法論。換言之,學習要向深度轉換,而不只是拓展寬度。
但愿我們的每一個讀者都能擁有更加有深度的思維!謹此致謝。
前言
大概在兩年前,在接觸過很多企業管理者之后,我們原本希望編寫一本能夠生動反映團隊領導者溝通困境的圖書,也為此做了一些調研工作。但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管理者真正需要學習的是一些基本的溝通素質與溝通心理策略,這個意見占了壓倒性多數。
于是,本書應運而生。它客觀總結、呈現了心理學對溝通和說服力的研究成果,學習這些成果可以使溝通者正確看待溝通和說服問題,習得溝通和說服的素質和策略,而至于這種策略能否被靈活地運用,則取決于溝通者自身的領會和把握。
當你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可以先試著思考自己是否有過以下經歷:你想要去說服一個人,但卻有些困難。他似乎有點固執,總是聽不進去你說的話,甚至還故意與你唱反調。你想要改變這種局面,最后寄希望于書籍——你希望從一些書中找到方法,成功地說服他。所以你來到了圖書館或者書店,你想找到一本書,讓它來為你指點迷津。
你也許已經閱讀過很多關于說服與溝通的書了,也嘗試過使用其中的方法,但效果似乎都不大。
你對說服之類的圖書不是那么信任了,但還是忍不住想要翻翻看——“或許能找到好方法呢!”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這些,那么就請翻看這本書吧——記得帶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這本書介紹了一些方法,對你的說服有益,你需要把它們記下來,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
有什么東西是值得你認真閱讀并記錄的?
當你準備好之后,你會發現這本書與你之前讀過的那些書籍有所不同。這里沒有很多理論,有的只是對人心的分析——人們順從或者拒絕他人的心理秘密。你需要了解這些內容,然后“對癥下藥”,結合對方的表現來決定使用哪一種方法。
這本書里包含許多心理學的道理——超過30個。那么,它會不會很難看懂呢?當然不。書中的道理都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的——這些實驗與教科書中的實驗不同,其對經過和結果的描述都是通俗易懂的。所以,你需要做的只是安靜地閱讀,同時記下有用的東西。
最后,記住一點:相信自己!不要懷疑或者抱怨自己的口才、知識或影響力!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要說服一個人,你不必知識淵博,也不必巧舌如簧,只要把握住對方的心理,你就能說服他,贏得他的信任。你要相信自己能夠理解你的說服對象,你知道他在想什么,你能應對!
成正心,北京華通正元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長期從事企業研究、咨詢、培訓等工作,廣泛涉獵心理學、管理學、哲學、文學等知識領域,結合運作企業的經驗,撰寫了大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調研報告。目前受教育部委托進行職教教材系列的編寫;擔任中國創業大賽的評委。
《團隊管理方法論3:溝通說服律》:
戴爾·卡耐基計劃到加拿大的新布朗斯威克去度假,就寫信給旅行社索取資料。不久,他就收到了很多營地和向導寄來的信件和印刷品。如此多的信息,一下子讓他不知如何選擇,只好一封一封地拆開信件看。
在看了大部分類似的信件之后,他看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內附一份曾經去過他們營地的紐約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并請卡耐基打電話詢問這些人,以詳細了解他們營地所提供的服務。
查看名單,卡耐基居然看到了一個認識的朋友的名字,于是就打了個電話給朋友,打聽朋友那次野營的經過情形。得到答復之后,卡耐基掛斷電話,就給這個營地打電話通知了他到達的日期。
雖然別家的野營主人也都以真誠的服務希望卡耐基光顧,但只有那位野營主人給了他充分的調查權,讓他覺得選擇這家營地是自己的想法。
總之,人們往往更信得過自己所發現的意念。有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對方接受,而是提供信息,拋磚引玉,讓對方自己去感受與接受。
5描述要生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很多時候,只有生動的信息才能讓人們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和行動。這是因為,生動描述的本身,也是影響人們對事物認知和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一家自助餐廳里,一些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正在聚餐。自從進入新學期以來,學生們的心思似乎都放在了找工作上。他們經常參加招聘會,常常利用周末甚至上課時間出去面試。而聚在一起時,他們通常會討論彼此的應聘事跡,即使在這家自助餐廳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