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建國大業》是從1948年毛澤東在城南莊發出“五一”口號開始,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同舟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的光輝歷程。看起來僅是開一個會,然而正是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決定著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如何完成“建國大業”;宋慶齡、李濟深、張瀾等身在蔣統區的民主黨派的領袖們能不能來參加這個會議?三位非中共的民主人士又是怎樣當選為國家副主席的?
《建國大業》獻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六十周年 召開一屆政協會,接生一個新中國。同名電影《建國大業》震撼上演,電影人向祖國集體致敬! 一場政治斗爭:無情和有情、殘酷和寬容、獨裁和協商,六十年前關系中國命運的一次盛會。 毛澤東用他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贏得了這場建立新政權的全面勝利。
楔子:陜北——河北
第一章 決議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章 各民主黨派擁護《五一口號》
第三章 馮玉祥北上
第四章 實為國家民族之損失
第五章 擁護共產黨已成大勢所趨
第六章 同舟共濟為—件大事
第七章 創立一個和平、民主、統一的中國
第八章 和平解放北平
第九章 共產黨一定會把國家搞好
第十章 我們一定要過江
第十一章 新中目的外交政策
第十二章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第十三章 目母北上共創建國大業
第十四章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尾聲: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
參考書目
第一章 決議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要成立中央政府,就必須解決它的合法性。要合人民的法,就要采取民主的方法。
只有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才能召集人民代表大會,組建聯合政府,從而完成我們的建國大業。
晉察冀軍區機關在阜平縣城南莊。顧名思義,城南莊就是縣城南邊的村莊。城南莊還有一個名稱叫陳南莊,顯然是村里姓陳的人多的緣故。阜平縣位于山區,在太行山的東麓。晉察冀軍區大院也在山坳里,軍區大院背靠著大山,山的前面有一片平地。平地的西面有幾排半磚半坯的平房,那是軍區領導辦公、休息的地方。東面是會議室、伙房和小灶食堂。整個院子的周圍有一道半人多高的圍墻。
聶榮臻住在這幾排平房最靠北邊的一排,門前有兩棵梨樹,此刻,正開著白白的梨花。聶榮臻把房子騰出來,讓毛澤東住,自己搬到最后一排去了。軍區的領導有些在前方,房子本來就空著。其他在家的軍區領導也都把原來住的較好的房子讓出來,安排給遠道而來的中央領導和工作人員住。
聶榮臻讓出來的這間房子分里外間,里間是臥室,外間是辦公室。辦公室有十五六平方米大,墻壁上刷著白灰,北墻上貼著一張華北地區的軍用地圖。地面是踩得有些發亮的黑色土地。
靠玻璃窗放著一張普通的三屜桌,三屜桌前有一把全木質的靠背椅。三屜桌和椅子都像是鄉間粗木匠的手藝。三屜桌是樹皮色兒,桌面上,胳膊和書本常接觸的半圓范圍露出了木頭的本色兒。靠背椅清漆色,椅面的木頭約兩指厚,屁股接觸的位置有些凹陷了。
桌子上擺放著幾個必不可少的物件:一盞玻璃罩子擦得近乎透明的煤油燈。一塊最普通的石硯邊上倚著還剩半截的墨,有些開裂的竹子筆筒里插著幾支毛筆。一個竹皮外殼的暖水瓶,竹皮外殼早就失去了新鮮的顏色,頭上露出小脖兒的內膽卻亮得像面鏡子,看來是新換的。一個帶蓋兒的已經有些掉瓷兒的搪瓷大茶缸。
屋子的中間放著一張長條桌,四條腿,桌子有點晃。桌面上鋪著經緯紋理已經畢現的黃色毛毯,像是繳獲日本軍隊的戰利品。長條桌旁擺著一些長條凳,連漆都沒有刷過,凳面上的木疤處有些拉手,其他部分倒是被磨光了。看得出來,軍區主要領導經常在這里開個小會,或在長條桌上鋪開軍用地圖進行戰役部署。
柔和的陽光從玻璃窗斜射進來,照在辦公室的東墻上,把墻映得金黃金黃的,那是戀戀不合的太陽落山前釋放的最后一抹余暉。
毛澤東坐在靠背椅上,周恩來、任弼時、聶榮臻坐在長條凳上。
“榮臻哪,我們這些人一來,”毛澤東在三屜桌的側面哧地劃著了火柴,一邊點著煙,一邊略帶歉意地說,“就喧賓奪主,攪得你們不得安寧,不好意思啊!”
“哎,主席說的是哪里話!這就太見外了。”聶榮臻急忙說,“像主席、周副主席、弼時同志這樣的貴客,我們請都請不來呀!只怕是招待不周啊。軍區條件有限,就這么幾間好一點的房子,你們長途跋涉,一路顛簸,太辛苦了,好好休息一下是應該的。我們在這兒多年,習慣了,住哪兒都一樣。”
“幾年不見,見到你們很高興。”毛澤東興致勃勃地說,“路上看到麥子長得不錯,還有水澆田,看來今年是個好年景。老百姓見了我們都是眉開眼笑的,就像當年在江西到了興國一樣。說明晉察冀的工作搞得不錯,不愧是模范邊區呀。”
“一過龍泉關,我們就有這種感覺了。”周恩來說。
“是這樣。”任弼時叼著煙斗,滿屋都是煙絲的香氣。
“我已經給少奇同志和總司令打了電話,”聶榮臻匯報說,“說你們安全到達了,請他們放心。少奇同志和總司令都很高興,讓我轉達他們的問候,指示軍區好好招待你們。少奇同志還向主席請示,問以后中央機關的駐地選在什么地方。”
毛澤東站了起來,走到軍用地圖前,伸出左手,很快找到了城南莊。
“少奇他們那里叫……”
“平山縣西柏坡,”聶榮臻走到地圖前,用食指點了一下,“在這兒,離這兒大約有九十公里吧。”
毛澤東用左手的中指和拇指在兩點柞了一下,測量它們之間的距離。
“榮臻,你已經算是半個當地人了,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兩地的情況吧。”
“這兩個地方我都熟悉。抗戰時,鬼子‘掃蕩’到阜平,我們就去平山;鬼子到了平山,我們就回阜平。兩個地方來回跑。”
“那你最有發言權。這兩個地方比較起來,哪個更好一些呢?”周恩來問。
“嗯……都差不多吧,都是山區、半山區。哎,想起來了,當地對這兩個縣還有句民謠昵。”
“哦,說說看。”毛澤東很感興趣。
“阜平不富,平山不平。”聶榮臻說,“前邊那句的意思很明顯,無爭議。對‘平山不平’這句的意思有三種解釋。”
“三種?哪三種?”任弼時從嘴里拔出煙斗問。
“一種說它的意思是平山的地勢不平;一種說‘平’是‘貧’的諧音,就是說平山不窮;還有一種說它的意思是平山貧富不均,有富有窮。”
“噢……有意思,還符合實際嗎?”毛澤東盯著他問。
“嗯……大體符合吧。”
“哦……”毛澤東點著頭,抽了一口煙,思忖著。
“總起來說,平山更合適些。離北平更遠,也更安全。”聶榮臻說。
“恩來,弼時,你們看呢?”毛澤東問。
“我同意在西柏坡。”周恩來思索了一下說,“聽說少奇和老總當時選地方很費了一番心思。再說,工委在那里兩年已經有了基礎。”
“我同意榮臻和恩來的意見。”任弼時也不假思索地明確表態。
“好吧,告訴少奇同志,中央工委已經在西柏坡鋪開了攤子,尚昆也率領后委到達了那里,就不要再動了。黨中央就設在那里。”毛澤東一錘定音。
“這很可能是我們黨中央在農村的最后一個指揮所了!”周恩來高興地說。
“好,我馬上打電話告訴少奇同志。”聶榮臻說。
“恩來、弼時,你們過幾天就去西柏坡,跟少奇和總司令他們會合。從你們到達之日起,中央因為戰爭分成前委、工委、后委辦公的階段,就告一段落。這三個機構都很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我還要在這里住一段時間。”
毛澤東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一根新煙在桌上磕磕,直到上面出現一小段空間為止,然后把燃得短短的煙屁股接到上面,就像是一個熟練的手藝人在做活兒。
聶榮臻大概是第一次看到,眼睛都直了。而周恩來和任弼時卻見慣不驚。
“主席,不至于吧?煙屁股也要節約?我們自己有煙廠,您抽多少都有。”
“這樣做其實很不衛生。煙屁上尼古丁更多。”周恩來冷靜地評論道。
毛澤東笑了笑,揮揮手。那動作好像是在拒絕他們的批評,也好像是在驅趕繚繞在眼前的煙霧。然后,怡然自得地抽了起來。
“還有,早就跟蘇聯商定我在今年7月去見斯大林,我想早點去。如果斯大林同意,我就從這里直接去,也更近些。”
“主席要注意身體。”周恩來叮嚀說。
“我會注意的。”
“少抽點煙。”
“沒辦法,這是我個人的愛好。弼時同志也是同好啊!”
任弼時叼著煙斗,無聲地笑了笑。
“放心吧,尼古丁不會比蔣介石更兇吧?”毛澤東抽了一口煙,“大家都在,正好商量一下。我們的解放區已經空前地擴大,隨著戰爭的推進還要繼續擴大,我們肩上的責任將會越來越重。過去的一些小解放區合并成了大解放區,地方政府也要合并,同時,是考慮成立一個中央政府的時候了。要成立中央政府,就必須解決它的合法性。對蔣介石那個法,我們是不承認的,我們是‘無法無天’,但是我們要合人民的法。要合人民的法,就要采取民主的方法。我想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把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人物邀請到解放區來,開會進行民主協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選舉中央政府。你們怎么看?”
“主席考慮得很細致、很全面。成立中央政府,是時候了。”周恩來說。
“有了中央政府,我們就更能號召天下了。”任弼時說。
“好哇,這是鑼對鑼,鼓對鼓,跟蔣介石唱對臺戲呀!”聶榮臻說。
“只要我們唱得好,有梅老板那樣的水平,那樣的風度,那樣的人緣,他蔣介石那個臺子底下的觀眾,慢慢地就會都跑到我們這邊來。”毛澤東笑著說,“只剩下零零星星個把人捧場,蔣介石是唱也不是,不唱也不是。那才叫窮途末路哪!”
大家都笑了。
“召開民主人士會議的地點選在什么地方好呢?大家議一議。”毛澤東問。
“因為我們晉察冀跟平津的民主人士有接觸,所以我有些了解。這些民主人士都是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物,過慣了城里的優越生活,讓他們來咱們這個窮山溝開會,他們恐怕不樂意。”聶榮臻說。
“有道理。他們不像我們,在農村已經習慣了。”任弼時點著頭,吐出一口煙來,“恐怕得考慮在城市里開。”
“咱們解放區最大的城市,最拿得出手的城市,就是哈爾濱了。”周恩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