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0后”到“00后”》通過持續、縱向的對比研究探索中國少年兒童的成長規律,選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次數據進行對比研究,以期全面描述10年來中國少年兒童的發展狀況與趨勢,探索代際差異的表現及成因,并就促進我國少年兒童的發展提出建議。
本書主要從學習、價值觀、消費、閑暇、媒介素養、心理、親子關系、同伴關系、校園環境、少先隊活動等方面對“00后”少年兒童的特征進行全面描述。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專門從事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學術機構。主要職能:研究青少年現狀與發展趨勢、青少年工作與政策、青年運動史,編輯、出版青少年研究類學術刊物,為政府部門制訂青少年法律、法規、政策和發展戰略,為青少年工作機構決策和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理論依據和信息服務。張旭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研究員,常年從事中國少年兒童研究工作。孫宏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總報告 從“90后”到“00后”
— 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 001
一、“00后”的學習特征 / 002
二、“00后”的價值觀特征 / 008
三、“00后”的消費特征 / 012
四、“00后”的休閑生活特征 / 016
五、“00后”的媒介素養特征 / 020
六、“00后”的心理特征 / 024
七、“00后”的親子關系特征 / 027
八、“00后”的同伴交往特征 / 031
九、“00后”的校園環境特征 / 035
十、“00后”的少先隊活動狀況 / 039
十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保護特征 / 043
第一章 “00后”少年兒童的學習狀況 / 049
一、學習負擔不減輕反加重 / 050
二、學習認知趨于務實 / 060
三、學習滿意度呈現下降趨勢 / 067
四、學歷期望回歸理性 / 072
五、繼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 075
第二章 “00后”少年兒童的價值觀狀況 / 077
一、少年兒童的幸福觀 / 078
二、少年兒童崇尚的品質 / 084
三、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 / 091
四、少年兒童的群己觀 / 096
五、少年兒童的國家認同 / 101
六、“00后”的價值觀特點及教育策略探索 / 107
第三章 “00后”少年兒童的消費狀況 / 113
一、少年兒童的零花錢“水漲船高” / 114
二、少年兒童的財富“兩極分化” / 118
三、少年兒童的消費水平“你追我趕” / 124
四、少年兒童的數碼消費“風頭強勁” / 130
五、少年兒童的消費觀念“理性至上” / 143
六、少年兒童的財商教育“與時俱進” / 151
第四章 “00后”少年兒童的休閑生活狀況 / 155
一、閑暇:童年的自由時光 / 156
二、休閑偏好:可能的自由選擇 / 160
三、休閑參與:現實的行為選擇 / 164
四、開展休閑教育,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 171
第五章 “00后”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狀況 / 175
一、少年兒童媒介素養教育不可或缺 / 176
二、當代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狀況 / 177
三、少年兒童媒介素養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 188
第六章 “00后”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 / 194
一、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和變遷 / 195
二、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 / 201
三、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高度重視 / 206
第七章 “00后”少年兒童的親子關系狀況 / 209
一、改變是當代家庭最主要的特點 / 210
二、家庭教育觀念明顯改善 / 218
三、親子關系親密而富有支持性 / 234
四、親子時間增多,親子活動仍待豐富 / 243
五、維持良好親子關系,營造溫暖家庭氛圍 / 249
第八章 “00后”少年兒童的同伴關系狀況 / 253
一、同伴關系對少年兒童具有獨特作用 / 254
二、中小學生非正式群體影響力增強 / 266
三、少年兒童網絡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 269
四、重視少年兒童的同伴交往,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 272
第九章 “00后”少年兒童的學校環境狀況 / 276
一、學校環境整體狀況良好 / 277
二、學校環境的突出問題 / 295
三、共同營造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 / 301
第十章 “00后”少年兒童與中國少年先鋒隊 / 304
一、少先隊品牌活動仍然受到喜愛 / 305
二、少年兒童參與少先隊中小隊活動的頻率提高 / 311
三、少年兒童參與少先隊自身建設更加主動積極 / 313
四、少年兒童在少先隊活動中的獲得感增強 / 315
五、以核心價值觀培育為統領,進一步發揮少先隊的綜合育人作用 / 319
第十一章 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障狀況 / 322
一、農村留守兒童受照顧權不到位 / 323
二、農村留守兒童生命健康權難有保障 / 326
三、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大打折扣 / 329
四、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受制約 / 332
五、留守兒童的主體性在自身權益保障工作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 333
六、運用法制思維和方式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問題 / 334
后 記 / 337
二、學校環境的突出問題
“00后”眼中的學校環境特征不僅反映出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下對其中突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并分析原因,便于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一)師生關系呈現兩高一低的趨勢,即學生對師生教學關系和社會關系評價高,對師生人際關系評價低
據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教師隊伍建設專題評估報告》,普通小學、初中的老師學歷合格率,分別從2010年的99.52%、98.65%提高到2014年的99.88%、99.53%;中小學老師年齡結構也不斷優化,中小學老師40歲以下(不含)占55.99%。隨著老師自身素質的逐步提高和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他們開始自覺向“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重學生發展”的師生關系轉變,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民主平等的關系已經成為師生關系的主流。同時,這與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生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的逐步增強、社會變革和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求有關。然而,縱向對比發現,少年兒童與老師關系親密度下降明顯,其原因如下。
從社會環境來看,首先,人們對教育價值的理性追求導致了教育功利化、師生關系功利化。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師生更加重視知識的傳授與接受,相對輕視情感的交流與溝通。
其次,與中國社會轉型一致,師生關系也處于轉型時期,傳統師生關系中強調學生對老師的服從、維護老師絕對權威等特點的影響仍舊存在。例如,數據顯示,兩成多老師有不允許學生辯解和做錯事也不認錯的情形。但傳統師生關系中一些增進師生關系親密性的時空因素改變了,使得師生之間產生疏離感。實地調查發現,隨著現代社會人口遷徙的浪潮,中小學老師流動頻繁,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沒有穩定、充分的交往為基礎,師生之間很難建立親密關系。
再次,班額的不斷擴大直接影響了師生互動。近年來,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城鎮學校生源暴漲,“大班額”現象愈演愈烈。山東某市一所城區實驗小學,全校共66個教學班,班均學生77人,年級越低,人數越多,在教室里走路只能側身通過,講臺兩側緊挨黑板的位置也安排了座位。該校校長介紹,“這幾年生源增加趨勢非常明顯,學校學區5年前僅有4萬人,現在已經超過10萬人”。鄉鎮中心小學大班額問題更為嚴重,一方面由于農村的“撤點并校”取消了大量教學點;另一方面出于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逐,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家庭把孩子送至城鎮求學,催生了一大批大班額學校。在河南駐馬店某縣一所初中,平均班額120人,最大班額達到160人。班級規模遠超過教育部規定的45?50人,大班額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使得老師與學生交流機會減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時間勢必被壓縮,更不用說課下的情感溝通。
從學生來看,受個體、社會和家庭影響,一些學生不善于與成人溝通,一些學生則把老師當作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的階梯,對老師缺乏情感投入。除此之外,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00后”,其滿足人際交往和情感需求的途徑增多,對老師情感的依賴性也大大減弱。在被問到“內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訴誰”時,“00后”選擇老師的比例(2.6%)與網友的(2.2%)接近。
從老師來看,在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下,在成績指標的考核下,老師不得不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學業務中,把有限的資源向成績優秀的學生傾斜,影響了師生情感交流。此外,在以價值取向多元化為特征的社會轉型期,極少數老師受到不良價值觀念的影響,迷失了自己的角色,把學生當作追逐物質利益的工具,調查發現,有12.5%老師有要求或暗示學生送禮的行為,這種行為即便很少,也會影響到學生及全社會對師德的信心,進而對師生關系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師生關系親密度的不斷下降讓人憂慮。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師生關系的實質是“老師生命主體與學生生命主體共同建構的精神性共享關系”。師生之間不能建立親密的關系,精神共享關系便無從談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老師獲取知識的速度可能不如學生快,而且獨立于學校的老師也已出現,將來還會大量涌現,學生可以在家學完所有功課。實體的空間、虛擬的空間,教室和班組的學習空間都在變化。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中,改變的只是教學的形式,教育的本質卻不會改變。唯其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信仰、理想和信念,而老師點點滴滴的愛和關心、老師的氣質和人格魅力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甚至老師一個溫暖的眼神,都很重要。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說:“我現在不擔心老師教不好學生,我只擔心老師不會愛學生,沒有愛哪來的創新人才培養?”顧先生所指的遠不止是來源于老師責任感的愛,更多的是來自于師生自然交往中產生的愛。
(二)性別、年級和家庭經濟條件對師生關系有較大影響
1.男生對師生關系的評價比女生略顯消極
男女生在言語表達和情感體驗上存在差異,男生不如女生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師生交往中障礙較多,對師生關系的評價較為消極。
首先,男生在學校問題行為比女生多,不如女生順從,在與老師的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沖突性。調查顯示,92.9%的女生評價老師經常或有時鼓勵有進步的學生,91.5%評價老師經常或有時關心有困難的學生,分別比男生高3.4個和3.6個百分點;而9.2%的男生評價老師經常或有時挖苦、嘲笑學生,12.2%評價老師經常或有時推搡、打罵學生,分別比女生高3.0個和4.6個百分點。
其次,男生參與班級、學校活動的比例低于女生,與老師交流機會較少。女生因為聽話,容易受到老師的喜愛,有更多機會參與各種活動。調查發現,曾擔任班干部的學生中,女生的比例為70.8%,比男生高11.3個百分點。因參與班級、學校活動的機會較少,男生不僅與老師交流機會比較少,對班級環境和校園氣氛的感知也比較消極,30.0%的男生認為班級里有人拉幫結派,比女生高2.8個百分點;24.8%的男生認為學校不太安全,比女生高3.5個百分點。
此外,由于小學和初中老師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小學,老師性別比嚴重失衡。女老師的管理方式偏于細致,這也可能是導致男生對師生關系評價比較消極的一個原因。
2.初中生的師生關系親密度低于小學生
隨著少年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發展需要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影響其包括師生交往在內的社會交往行為。
初中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高漲,與小學生相比,他們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對待,容易對老師的管教產生不滿情緒。調查顯示,21.8%的初中生評價老師經常或有時處事不公,比小學生高7.2個百分點。
初中生的獨立意識增強,對成人的依戀減少,更加注重同輩群體的交往。49.2%的初中生表示非常珍惜和老師的關系,比小學生低19.1個百分點;僅38.1%的初中生會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老師,比小學生低13.1個百分點。
初中學習任務加重,學習負擔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來自老師的期望以及單一的成績評價標準,也使學生與老師容易處于相互對立的狀態,導致師生雙方矛盾沖突增加。
3.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少年兒童在師生關系方面障礙較多
本次調查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在所有群體中,對師生關系整體評價最差,且比例懸殊,具體表現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課堂參與度低,與老師互動少;對老師負面評價多;與老師親密度低。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中,僅不到一半(48.9%)表示非常珍惜和老師的關系,比經濟富裕的少15.3個百分點;而有18.2%的表示不太珍惜師生關系,比經濟富裕的多8.2個百分點。國內外有諸多調查研究顯示,家庭經濟水平與學生發展和學業成績存在密切關聯,家庭經濟困難對少年兒童學業成績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家庭經濟困難群體表現出的師生關系障礙可能多源于其學業成績較差。
在現有的教育評價制度下,學習成績是老師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可能會受到老師忽視或歧視。調查顯示,少年兒童認為近兩成老師(17.6%)不喜歡學習差的學生,遠遠高出同一題目的其他三個選項(5.7%的老師不喜歡相貌不好的學生、5.2%的不喜歡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8.8%的不喜歡愛提意見的學生)。對此,經濟困難、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會用轉移或否定的形式進行心理防衛,使得師生關系惡化。與老師的關系緊張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班級融入感和校園歸屬感,家庭困難的少年兒童中,37.3%的認為班級學習氣氛不濃厚,比經濟富裕的低16.3個百分點;35.8%的認為校園不安全,比經濟富裕的高15.8個百分點。
(三)逾兩成少年兒童缺乏校園安全感
本次調查發現,超過兩成(23.0%)少年兒童覺得校園不夠安全,其中既有少年兒童對客觀存在威脅的主觀反映,也有少年兒童個體因素帶來的情感體驗。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其出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首次使用了“風險社會”的概念,指出社會風險是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相比傳統社會,風險社會穩定性態勢減弱,不可測因素增多,個體安全感降低。在風險社會中,校園安全風險呈現多樣化、復雜化、人為化的趨勢,原因錯綜復雜。
首先,從個體因素來說,年級、家庭經濟條件和撫養狀況對少年兒童的校園安全感影響較大,29.8%的初中生、35.8%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有校園不安全。交叉分析還發現,31.1%的母親長期外出務工的少年兒童,31.9%的父/母去世的少年兒童校園安全感差,均高于平均水平(23.0%)。
初中生因為年齡增長,活動范圍增加,相比小學生,對校園內外不安全因素有更多的感知和接觸;家庭經濟困難本身就是造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加之家庭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學業成績也可能比較差,因此受到老師關注少、校園生活障礙多,加劇了這個群體的校園不安全感;母親外出務工或父/母去世的兒童因親情缺失導致其生活整體安全感差,其中也包括校園安全感。
其次,從客觀原因來看,校園惡性事件、校園暴力和校園意外傷害時有發生,校園周邊環境混亂,直接對少年兒童造成了人身威脅,給其帶來不安全感。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激化,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社會實施報復性犯罪,安全防范較弱的校園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中小學生容易成為其實施報復的對象,校園惡性事件頻發。2014年5月20日,一名有吸毒史的男子闖入湖北麻城市南湖辦事處五里墩小學,手持菜刀對正在玩耍的學生砍去,造成8名小學生受傷;2014年9月1日,開學第一天,一男子攜刀闖入湖北十堰鄖西縣東方小學,砍殺多名師生后跳樓身亡;2015年5月31日,一名精神分裂患者闖入黑龍江省慶安縣第一中學實施暴力行為,造成1名門衛和2名學生受傷……悲劇屢屢重演,凸顯校園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安全管理機制。
校園暴力、傷害事件也屢見不鮮。2015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校園傷害調研報告顯示,近六成校園暴力犯罪因口角、眼神等瑣事引發,校外人員參與比例高,具有犯罪手段殘忍、傷害程度偏高等特點。更多的校園暴力和欺負事件未涉犯罪,但影響更惡劣,例如2015年4月2日,江西九江修水縣英才中學初三多名女生在課間休息時間毆打一名同學;福建永泰縣東洋中學初三學生小鴻(化名)自小學5年級起,就經常被其他同學無故毆打,直到2015年6月8日他疼痛難忍才告訴父母,送醫后發現脾臟出血嚴重,經手術切除了脾臟。諸多案例顯示,校園暴力事件中,受傷害的少年兒童往往缺乏自護意識和能力。
實地調查發現,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工作難度大,特別是在我國中部城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中小學周邊的文化環境、治安環境、交通安全、飲食衛生都存在不少隱患,調查數據顯示,中部的少年兒童有近三成(29.1%)感到校園不安全,比東部高9.1個百分點,比西部高5.6個百分點,且有30.9%認為班級里有拉幫結派的現象,也高于東部和西部。這是城鎮化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在中小學校園的折射。
此外,各種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網絡視頻的傳播也加劇了中小學生校園的不安全感。這些暴力傷害事件暴露了中小學校園安全意識淡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應急能力不足、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學生安全感不足本身也是校園安全管理的問題之一。
三、共同營造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
1. 政府盡快完善中小學教育布局和評價體系
首先,盡快在城鎮化進程較快的地區新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學校數量,同時因地制宜,加大對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的建設力度,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緩解城鎮中小學大班額現象。
其次,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在減輕學業負擔的同時采取措施加強師生互動,為營造和諧自然的師生關系創造外部條件。
2. 學校注重促進老師專業情意發展,提高老師職業道德
老師的專業情意主要包括專業情感、專業倫理和專業信念。其中,專業情感是核心要素,關愛學生既是老師的天職,也是教育的本質。只有老師把關愛學生作為自己全部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時,老師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從而生成有效的教育。這種教育情感來源于老師內心的價值取向 — 熱愛教育,樂于奉獻,甘為人師。專業倫理強調老師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客觀公正地對待學生。老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包括學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并努力形成師生相互欣賞的日常教學環境。專業信念表現為老師對教育觀念、教育理想和教育意義的確認和信奉。
老師專業情意的養成既需要老師的自我培育和自我發展,也需要學校營造良好的環境,為老師專業情意的培育提供支持和保障。具體來說,第一,要加強老師職前職中的情感培育,塑造老師專業成長的靈魂;第二,要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老師專業成長的家園;第三,建構科學的激勵機制,搭建老師專業成長的平臺。通過對老師專業情意持續不斷的培養,不斷提高老師職業道德,抵擋不良價值觀念的沖擊。
3. 師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共同構建關心型的親密師生關系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繼70年代提出“學會生存”的教育思想后,提出了“學會關心”的構想。美國教育哲學學者內爾·諾丁斯博士認為,“關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她在《學會關心 — 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諾丁斯認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是我們對任何人和事所持的感情。
在關心型師生關系的建構過程中,師生應該是平等的、互動的、雙向的相互關系,但由于老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擔當不同的角色,以及雙方本身的閱歷、知識、成熟度不一,使得師生之間客觀上存在一定差距,也決定了老師在構建關心型關系中應該先扮演關心者的角色,學生是被關心者,通過接受、認可、反應,慢慢成長為關心者。
學生因為個性、年齡、性別、家庭背景等因素,對老師發出的溝通信息反應不一,老師要遵循了解與熱愛、尊重與欣賞、理解與信任、民主與平等的原則,除了為學生起到榜樣與示范作用外,最重要的是要與學生真誠對話。對話不僅僅是指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而且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這樣的對話需要時間和愛心,也需要溝通技巧。
與此同時,家庭和學校要注意培養學生與老師主動溝通的意識和習慣。目前,我國中小學班額較大的情況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老師很難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與每一個學生進行即時性的直接溝通。家庭和學校都要有意識地培養中小學生的溝通意識和能力,通過家校互動、開展師生聯誼活動、建立導師制等方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與老師進行溝通,促進師生親密關系的建立。
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表明了時代教育的人性化走向,用情感推動教育前進,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誤入歧途、迷失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義的主宰之下。
4. 全社會共同營造和諧安全的校園文化
校園安全感與個人因素有關,更與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營造和諧安全的校園也必須把社會各方面力量結合起來,狠抓落實。
第一,以安全教育為突破點,不斷增強少年兒童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建議在中小學增設一門綜合性的安全教育課,將校內安全、校外活動安全、飲食衛生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災害緊急避險等內容納入其中。在學習方式上,可利用黑板報、知識競賽、征文、模擬訓練等各種有效形式,在教授安全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避險技能的適應性訓練。
第二,以建章立制為切入點,不斷提高學校的防范水平。一要明確校園安全第一責任人;二要健全制度,根據校園安全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門衛制度、值班制度、案情必報制度等,做到有責可循,有章必循;三要加強對校園安全工作的檢查,要和公安、消防、防疫等部門聯手,定期、不定期地對校園安全工作進行排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
第三,以群防群治為著力點,不斷夯實校園安全的社會根基。從根本上來看,校園安全有賴于整個社會治安的穩定。首先,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人人關心校園安全、個個維護校園安全的濃厚氛圍;其次,切實促成有關部門將校園安全列入部門責任制;最后,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學校與公安部門的聯防網,將校園置于公安部門的直接保護之下。
此外,要加強家校配合,重點關注親情缺失、家庭經濟困難或成績不太好的少年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疏導工作,緩解他們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