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作者《完美的假定》《夜行者夢語》《文學中的二律背反》《讀書衛生須知》《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等六十四篇隨筆。全書分為關于社會與歷史、關于人生與道德、關于文學與文化三部分。
隨筆是韓少功二十年來主要的作品類型,對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與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與尖銳的批判,頗具時代的厚重感與人性的震撼力。現實主義筆觸下的生活寫實與反思,思維張力下的哲理思辨厚重的思想啟迪,獨特語言表達藝術下的人性透視與史學考問。其中一些代表作以鮮明的風格與強烈的個性,可與五四以來隨筆佳作媲美。關于社會與歷史、關于人生與道德、關于文學與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超常的睿智和深刻的思索。
眼前這一套作品選集,署上了韓少功的名字,但相當一部分在我看來已頗為陌生。它們的長短得失令我迷惑。它們來自怎樣的寫作過程,都讓我有幾分茫然。一個問題是:如果它們確實是韓少功所寫,那我現在就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如果我眼下堅持自己的姓名權,那么這一部分則似乎來自他人筆下。
我們很難給自己改名,就像不容易消除父母賜予的胎記。這樣,我們與我們的過去異同交錯,有時候像是一個人,有時候則如共享同一姓名的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他們組成了同名者俱樂部,經常陷入喋喋不休的內部爭議,互不認賬,互不服輸。
我們身上的細胞一直在迅速地分裂和更換。我們心中不斷蛻變的自我也面目各異,在不同的生存處境中投入一次次精神上的轉世和分身。時間的不可逆性,使我們不可能回到從前,復制以前那個不無陌生的同名者。時間的不可逆性,同樣使我們不可能駐守現在,一定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再次變成某個不無陌生的同名者,并且對今天之我投來好奇的目光。
在這一過程中,此我非我,彼他非他,一個人其實是隱秘的群體。沒有葬禮的死亡不斷發生,沒有分娩的誕生經常進行,我們在不經意的匆匆忙碌之中,一再隱身于新的面孔,或者是很多人一再隱身于我的面孔。在這個意義上,作者署名幾乎是一種越權冒領。一位難忘的故人,一次揪心的遭遇,一種知識的啟迪,一個時代翻天覆地的巨變,作為復數同名者的一次次胎孕,其實都是這套選集的眾多作者。
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鼓勵我出版這樣一個選集,對三十多年來的寫作有一個粗略盤點,讓我有機會與眾多自我別后相逢,也有機會說一聲感謝:感謝一個隱身的大群體授權于我在這里出面署名。
歡迎讀者批評。
韓少功
韓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畢業后赴湖南省汨羅縣插隊務農,1974年調該縣文化館工作,1978年就讀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雜志副主編(1982年)、湖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1985年)、《海南紀實》雜志主編(1988年)、《天涯》雜志社社長(1995年)、海南省作協主席(1996年)、海南省文聯主席(2000年)等職。
主要文學作品有: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歸去來》等,中篇小說《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日夜書》,長篇隨筆《暗示》,長篇散文《山南水北》。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等。
關于社會與歷史
完美的假定
多義的歐洲
國境的這邊與那邊
第二級歷史
喝水與歷史
哪一種大眾
主義向人的還原
自我機會高估
貨殖有道
人情超級大國
民主:抒情詩與施工圖
張家與李家的故事
關于人生與道德
看透與寬容
詞語新解
處貧賤易,處富貴難
夜行者夢語
性而上的迷失
偽小人
作揖的好處
個狗主義
人之四種
心想
乏味的真理
熟悉的陌生人
遙遠的自然
愛的歧義
佛魔一念間
重說道德
關于文學與文化
本質論淺議
留給茅草地的思索
學生腔
也說美不可譯
文學中的二律背反
從創作論到思想方法
文學的根
東方的尋找與重造
信息時代與文學
好作品主義
靈魂的聲音
無價之人
道的無名與專名
偏義還是對義
Click時代的文學
文學傳統的現代再生
強奸(的)學術
歲末扔書
公因數、臨時建筑以及兔子
餓他三天以后
讀書拾零
感覺跟著什么走
好自我而知其惡
寫作三題
批評者的本土
文體與精神分裂癥
從循實求名開始
扁平時代的寫作
群體尋根的條件
讀書衛生須知
心靈之門
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
重要譯名雙語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