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雖然高度社會化,但人的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中,很多都還殘留著動物的影子。通過研究動物行為來研究人類行為,從動物學角度研究人類,才能全面地認識我們自身。本書是動物行為學鼻祖康拉德·勞倫茲奠定動物行為學的作品。
這是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得主康拉德�6�1洛倫茨的一本論文集,其中收錄了他1931年至1942年期間所寫的6篇論文,論述了動物行為學研究中的多個重要概念。對動物行為學、尤其是早期動物行為學發展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康拉德·洛倫茨(Konrad Lorenz,1903—1989),奧地利著名動物學家,被稱為“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德國《明鏡》周刊評論他是“動物靈魂方面的愛因斯坦”。他提出了行為科學中的多個重要概念,如印記現象和先天釋放機制。由于動物行為研究方面的開拓性成就,洛倫茨與弗里施、廷貝亨共獲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除了在學術上的成就之外,洛倫茨較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在動物行為方面的通俗寫作,他所著的《論攻擊》 (Das sogenannte Böse)、《所羅門王的指環》 (Er redete mit dem Vieh, den Vögeln und den Fischen)、《狗的家世》(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灰雁的四季》 (Das Jahr der Graugans)等多部作品至今依舊廣受好評和喜愛。
緒論
論社會性鴉科鳥類的行為(1931)
對鳥類中物種特異性本能行為模式識別方法的思考(1932)
鳥類生活環境中伙伴關系的影響:同種動物作為
社會行為模式的誘因(1935)
關于“本能”概念的建立(1937)
灰雁翻卵行為中的趨性和本能行為模式(1938)
歸納和目的論心理學(1942)
注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