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論詩話茶緣】
——序詩集《人在草木間》
小時候猜過一個謎語,謎面是“人在草木間”,謎底是一個字——“茶”。
眼前這部名為《人在草木間》的詩集,一看名字就可以想到,這是一部關于茶的詩集。詩集中的詩歌都和茶相關,可以稱為“茶詩”。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講,就是這些關于茶的詩都像是詩中的茶,氤氳著茶的韻味和幽香,像茶一樣耐人品鑒,助人雅興,是地地道道的“詩茶”。
我們兄弟二人都是文化人,也都喜歡喝茶。這樣一部關于茶的詩集,對我們自然是格外具有吸引力。更加上這部詩集的作者王國龍先生,也是我們兄弟共同的朋友,所以,細細閱讀這部“茶詩”,慢慢品味這些“詩茶”,不亦快哉。
讀罷詩集,發表一點讀后感自然是義不容辭。要就這些“茶詩”(或“詩茶”)說長道短,那肯定既要說詩,更得說茶。我們兄弟中,說茶是子雍的所長,其不但嗜茶,而且收藏紫砂茶壺,更是陜西茶人聯誼會的資深顧問,多年以來,結交茶友,并寫過許許多多關于茶的文章。在陜西茶人聯誼會成立十周年慶典上,子雍曾經把自己即興撰寫的一副對聯贈送給聯誼會:“飲李白一斗酒筆底詩情驟起;喝盧仝七碗茶腋下清風徐來”。其中有茶、有詩、更有酒,其情可鑒。子秦更多從事和詩歌相關的事情,年輕時專門寫詩,退休之后,還在陜西省詩詞學會任職。兩人一塊寫這篇文章,說茶說詩,也算是相得益彰,于是欣然為之,舉筆成文,求正于詩人和行家里手。
中國是一個茶的國度,關于茶,子雍曾經寫道:在歷史上被尊為茶圣的唐人陸羽,在他的傳世著作《茶經》中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經過上千年里一次又一次的冬去春來、花開花落,茶這么一種植物,在北緯30度左右一個貫通中國東西的所謂產茶黃金地帶的神秘區域里,呈現出了蓬勃的生機……
中國又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創造了詩歌的歷史輝煌。而自古以來,中國的茶和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據統計,在《詩經》之中,就有七首詩寫到了茶。需要說明的是,這時,茶還只是詩中的一種草木之名。真正的詠茶詩,則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唐宋時達到全盛。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詩句千古流傳,成為茶中之詩魂、詩中之茶韻。歷代詩人如白居易、蘇軾、陸游、楊萬里等等都是“茶詩”大家。歷代的詠茶詩詞,有如中華文學寶庫中的一片永遠散發著清幽芬芳的綠色茶苑。
多年來,王國龍先生辛勤耕耘于“茶詩”這一特殊的領域,把屬于自己的一片“茶詩”園地打理得郁郁蔥蔥,精心奉獻出這些茶香濃郁、回味悠長的精美“詩茶”。這部《人在草木間》詩集,就是對中華茶詩悠久傳統的延續和弘揚,也是對古老的茶文化的一種再造和升華,更是對陜西乃至中國“茶詩”的一份重要貢獻。
曾經有人說道,近代以來,以茶入詩者已經很少,廣泛流傳的佳句更為少見,大家熟知的也不過像毛澤東的“飲茶粵海未能忘”、趙樸初的“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周作人的“請到寒舍喝苦茶”等等。全國如此,陜西的茶詩寫作更是十分稀缺,更說不上有人專門去從事茶詩的寫作了。
而王國龍詩家多年來以詩詠茶,以詩寄情,一下子推出了如此眾多的茶詩,不能不說是詩壇的一大幸事。在這些茶詩之中,氤氳著龍井的清香、普洱的醇厚、烏龍的濃郁以及臺灣高山茶的風格別具;就題材廣度而言,詩人對茶的詠頌覆蓋全國各地之名茶,顯示出詩家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就詩情詩意而言,這些詩中茶、詩、情渾然一體,自然交融。特別是詩家以現今時代的目光,把對茶的關注投向世界,把國外的名茶也納入了“茶詩”的范圍,極大地擴展了茶詩的范疇和領域,詩人還把現代人的情感和意識注入茶詩,給茶詩賦予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茶詩新風采。
陜茶是中華茶壇的一個重要品牌。子雍曾寫道:就拿我們陜西來說吧,這個整體上地處中國北方的省份,也有一大塊土地是在秦嶺以南,位于北緯30度左右那個神秘的產茶黃金區域里。在陜南的安康、漢中等地區,生產優質茶葉的歷史都非常悠久,只是由于在品牌包裝和營銷等方面的明顯劣勢,長時間里一直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狀況開始轉變,綠茶類的紫陽富硒茶和漢中仙毫,都已經在茶葉市場上嶄露頭角、廣受好評。
王國龍詩家關于陜茶的詩作,可以說就是一張陜茶詩體的亮麗名片。在他的詩歌中,陜西傳統的名茶如午子仙毫、寧強雀舌等一應俱全,更有漢中仙毫、商南泉茗、安康富硒茶等新名牌。甚至對于陜西出品的苦蕎茶、太白藥王茶等非正宗的“茶”,也給予傾情詠頌。而對于陜西傳統的茯茶,王國龍更是長歌短吟不遺余力。
茯磚茶是陜西茶商發明的一種茶葉加工產品,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是西北、西南少數民族長期以來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歷史上生產的原料都來自湖南益陽,茶葉采摘下來以后,用馬和騾子運到咸陽,在涇河一帶加工。天時、地利、人和匯聚在一起,使茯茶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對此,子雍也曾寫到過:(陜西)還有一種有著600多年歷史,卻在1958年被人為中斷生產,近年又重出江湖的屬于黑茶類的涇渭茯茶,也已經在省內、省外開始形成氣候,呈現出令人欣喜的上升態勢。
王國龍詩家曾為陜西茯茶寫下了一系列美好的詩作,如:《茯茶涇陽行》《共薦絲路茯茶》《古道茶香》《官茶吟》《涇陽茯磚》《磚茶古風吟》等眾多的詩作。這些詩作從不同的角度,追憶了茯茶的悠久歷史,記述了茯茶的制作工藝,吟詠了茯茶的醇厚茶香,抒發了詩人對茯茶一往情深的情懷。
《人在草木間》的詩章,圍繞著茶的主題,詠古頌今,內容豐富,語言凝練,詩意雋永,這樣成規模形態出現的茶詩新作,在陜西自然是第一家,填補了陜西在茶詩方面的空白,在全國也十分少見。所以讓我們這些既愛茶又愛詩的文化人,分外為之高興。
下面應該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詩集的作者王國龍先生。王國龍不是專業的詩人,而是一位公職人員,出身軍旅,之后從政。但王國龍詩家對茶文化情有獨鐘,對于中國古典詩歌更是精心研習,悉心領悟。在詩歌藝術上,王國龍先生有很深的素養和造詣,他不僅熟練掌握了詩歌的格律對仗等基本技巧,更能注重詩意的提煉和詩情的抒發,寫來自然得心應手,佳作連連。除了這些關于茶的詩作,他還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章。在商子秦主編的《西安城墻》一書的《文化卷》中,就曾收入過他寫的關于西安城墻的詩作,受到行家好評,成為了一位專家型的領導和名副其實的詩人。
在這本《人在草木間》的詩集中,我們更感到了作為領導的王國龍詩家,在弘揚陜西茶文化、發展陜茶事業方面獨有的一份責任和擔承,他把自己的茶詩和陜茶的宣傳、推廣密切聯系,用詩歌為陜西茶業走進香港、走向世界廣而告之,實在是功德無量。
子雍曾在《茶緣》一文中,寫到過和王國龍先生的“茶緣”,這種緣分竟然也和詩有關。文中寫道,在一次會議上,“王國龍先生的發言得當、凝練,可以說是無懈可擊。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竟然以朗誦自己一首題為《藥王茶》的詩作,頗為浪漫、相當文化地收束了發言。這讓也來參加會議并做了精彩發言的陜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雷濤先生興奮不已,他立即表示要在《陜西文學界》上發表這首《藥王茶》。而我寫下上述文字,不過是向讀者諸君介紹一下王國龍先生大作的發表背景,并借此強化我們之間的那點兒茶緣!
人在草木間,意在詩境中,人因茶結緣,心因詩相通。飲茶得福,健康身體;讀詩怡情,愉悅心智。讓我們一起同享幸福生活、美好人生,這就是我們對有幸讀到這本詩集的朋友們的衷心祝福。
商子雍 商子秦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