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時空社會學:拓展和創新》重點強化對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時間維度、理論邏輯,結合農民工市民化、城市轉型等實踐問題的實證研究,包括:在對亞當、吉登斯、貝爾特等社會學大家的批判基礎上,嘗試揭示帕森斯社會理論的時間維度;側重探討空間社會學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理論轉向的新路徑,將空間概念帶回社會理論或以空間思維重新審視社會;關注以地域空間為分析單位的社會學學術實踐的衰弱現象,提出了重返空間社會學的呼吁;從制度轉型、經濟結構轉型與社會結構轉型等方面探討社會空間理論中國化應用的可能性。
一、研究回顧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社會理論界出現了所謂的“時空轉向”,即把被實證主義、客觀主義和普遍主義長期壓制、摒棄的時空概念重新引入社會學的視野。當然,這種“轉向”并非簡單地將過去那種物理情境的、作為人類社會活動背景或“容器”的時空概念原封不動地拉人社會理論,或者僅僅是去探討一下如此物理時空所具有的“社會意義”;與此相反,時空轉向卻意味著從社會主體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時空的本體論意義,進而將時空的存在理解為社會性的建構,即所謂“社會時空”。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改革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進行的。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觸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學進行的時空研究就是要與社會發展研究緊密結合,并運用時空社會學的視角與方法研究中國社會運行和發展中的具體問題。
景天魁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倡導從時空視角研究中國發展社會學問題,并把這一研究旨趣貫穿其之后的一系列研究。他于1999年發表文章《中國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嘗試用時空社會學的研究視角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新經驗。2001年編輯出版《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文集時,明顯突出了把社會發展研究與時空研究緊密結合的特點。在這本書中,景教授第一次明確表述了他貫通研究的學術路徑,指出了社會發展時空結構研究的邏輯和方法基礎。之后于2004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建立具有中國時空特征的理論框架》一文,更是從經驗事實、概念命題和理論框架三個層次探討了中國發展社會學的理論建設。
遵循上述研究理路,2010年,景天魁、鄧萬春、何健合著出版了《發展社會學概論>,該書致力于從時空視角論述發展社會學。2012年,景天魁、何健、鄧萬春、顧金土合著出版了《時空社會學:理論與方法》一書,該書是基于中國發展闡述時空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書中對社會時空結構的含義、特征、構成與轉換,社會時空視角的問題化、現代社會狀況、空間轉向,社會時空分析的含義與類型、經典理論、實證研究與特點,以及時空社會學與中國發展研究等諸多問題進行了論述。近兩年,時空社會學研究在中國蓬勃展開,受到學界廣泛重視,諸多學者從多領域、多視角、多維度展開研究,及時總結、推廣已有的研究成果,促進該領域的不斷發展就成為本書——《時空社會學:拓展和創新》的出版主旨。
二、本書重點導讀
本書第一章“緒論”中的第一節對“社會時空”做了全面說明。作者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構成性要素,社會時空是建構社會理論的核心范疇,社會時空成為理解現代社會的重要視角和方法。作者指出,時空社會學具有基礎性學科地位,它將成為重建社會科學、走向“統一科學”的樞紐和平臺,并可助力構建適應中國崛起需要的學術話語體系。第一章的另外兩節雖然都是聚焦于社會空間研究,但側重點不同。第一章更多的是總論性質,但無論是對時空社會學的發展前瞻,還是關于空間概念的理論闡述以及對西方社會理論“空間轉向”的概括,都是以一種相對宏觀的視角為讀者展示了時空社會學給社會學研究和社會理論發展帶來的可期前景。其中,第二節“空間:一個社會學的概念”從對空間轉向之前的西方社會學的空間研究(馬克思、涂爾干、齊美爾、戈夫曼、吉登斯等)以及現象學(海德格爾、梅洛一龐蒂、巴什拉)的空間思考這兩方面的分析為我們理解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提供了理論線索。第三節“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則從吉登斯、布迪厄等人在現代性架構下檢視空間與社會的交互關系的重要性和后現代社會理論家采用一系列的地理學概念和隱喻來探索日益復雜和分化的社會世界這兩個方面系統地呈現了社會理論空間轉向的基本脈絡。
查看全部↓
景天魁,1943年生,山東蓬萊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1987)。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副主任。曾先后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黨委書記、所長(1995-2006),國際社會學會(IIS)副會長(2001-2005)等職。為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首席科學家。被評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6)。主要從事社會發展理論、福利社會學、時空社會學研究。代表性專著《社會認識的結構和悖論》被評為社科圖書(1990)。出版《打開社會奧秘的鑰匙——歷史唯物主義邏輯結構初探》《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底線公平福利模式》等多部獨著,另有《時空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等多部合著,在《社會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張志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業委員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1997年獲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社區研究、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曾主持“鄉村經濟組織與社區發展”等課題。擔任《導向和諧的社會政策——中國的視角》《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中國社會學年鑒(2011-2014)》等書副主編;在《社會學研究》《杭州研究》等刊物上發表有《后鄉鎮企業時期的村社區建設資金》等文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時空社會學:一門前景無限的新興學科
第二節 空間:一個社會學的概念
第三節 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
第二章 重返時空社會學的經典理論
第一節 空間的社會邏輯——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空間理論的思考
第二節 帕森斯社會理論的時間維度
第三節 重返空間社會學:繼承費孝通先生的學術遺產
第三章 空間社會學研究的發展
第一節 “空間”的思想譜系與理想圖景:一種開放性實踐空間的建構
第二節 空間社會學:理解與超越
第三節 社會空間和社會變遷——轉型期城市研究的“社會一空間”轉向
第四章 時間社會學研究的拓展
第一節 時間生態學:時間社會學的經驗研究框架
第二節 壓力化生存“時間荒”解析
第三節 注意力分配一一基于跨學科視角的理論述評
第五章 時空社會學研究的新路徑
第一節 資金短缺條件下市場如何運作——浦鎮輕紡產業資金鏈中的社會時間機制
第二節 縣際公共養老福利資源配置研究一一兼論空間與制度結構的影響
第三節 作為道德秩序的空間秩序一資本、信仰與村治交融的村落規劃故事
第四節 國家、工廠體制與空間營造__一外出農民工城市居住選擇的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第五節 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時空轉換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查看全部↓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時空社會學:拓展和創新》:
(三)空間筑造表征社會發展軌跡
在已經證明生產方式與生存空間具有同構性的前提下,我們應當思考迪爾的提示:“既然認定每一種生產方式都有自身的獨特空間,那么,從一種生產方式轉到另一種生產方式,必然伴隨著新空間的生產。”這延續不止的新空間筑造,以其自身因時而變的方式、秩序和型制,將生產方式及整個社會生活的形態、體制、結構的發展變化,物理地凝結在空間產品中,歷時性地展現著社會運動的軌跡。
馬克思恩格斯在闡釋其唯物史觀時曾肯定了這一事實:人“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方式,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這一有豐富思想內涵的論述告訴我們,作為生存空間的“周圍感性世界”,是工業實踐不斷再生產的結果,也是世代延綿的社會狀況、特別是生產關系不斷再建構的產物,它們呈現出空間的歷時性發展和持存。在代復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實踐所改變的空間一一“周圍感性世界”基礎上,交往關系及其社會制度也隨著環境、空間“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們客觀地構成了歷史決定論的地理一空間向度,其理論確認從一個方面表明歷史決定論并非絕對拒斥空間維度的致思路徑與解釋方式。列斐伏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全然否認馬克思歷史決定論中的空間因素,是過于簡單而且武斷的。
馬克思恩格斯很自覺地關注到了被人類所改變的感性世界一——空間社會化的物質筑造,必然歷時性地表征著進行這種空間筑造的社會本身。恩格斯以其對中世紀農業社會進到現代工業社會之空間轉型的論述,深入說明了生存空間變遷與社會發展的同軌與合拍。他指出:遠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之前的中世紀社會里,“農民家庭差不多生產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他們有園圃和小塊土地;他們在公共森林中放牧牲畜,并且從這些森林中取得木材和燃料;婦女紡麻,紡羊毛等等。……因此,交換是有限的,市場是狹小的,生產方式是穩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絕的”。而進到工業革命之時,則是另外一幅空間景觀:“無家可歸的人擠在大城市的貧民窟里;一切傳統習慣的約束、宗法制從屬關系、家庭都解體了;……突然被拋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從鄉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從穩定的生活條件轉到天天都在變化的、毫無保障的生活條件)的勞動階級大批地墮落了。”前后兩個社會生存空間的筑造與變遷,成了生產方式、主體生活狀況及其變遷之物質的、歷史的展現。我們必須對人類社會具體形態之發生、演變過程做歷史地理學的空間關注和考問。空間與時間、長期與短期視野之間的辯證對立,深刻地存在于社會生活時空維度轉換的框架中。回望歷史的天空,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發現社會變遷如何造成了空間形塑的改天換地,同時空間生產的改天換地又怎樣記錄了社會生活的變遷。這從社會生存空間的宏大敘事來說是這樣,從社會主體生活的微觀空間來說,尤其是從那些獨具象征意義的空間筑造來說,更是如此。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