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陳丹青近年來所寫雜文和隨筆的結集,按主題分為藝術、影像、社會以及木心四個部分,各篇主題與內容雖有不同,卻不難讀出作者一貫獨特的見識與風格,全書或談及藝術,或論及歷史,都極具知識性,并引人深思,延續了其舊作的高水準。在雜文之外,特別收錄陳丹青紀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護與送別》,記錄了木心去世前后的點滴瞬間,與以往嬉笑怒罵的雜文相比,傷感、動人而更顯溫情。
《荒廢集》之后,五年來陳丹青首部散文集。五年過去,《草草集》一如從前,犀利、坦率、暢快而不失文采,作者卻已歷經死別,除散見各處的雜文、隨筆外,本書特別收錄陳丹青為師尊木心所寫四萬字悼亡文,真摯、動人,筆筆用力而舉重若輕,可稱經典。
陳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余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
序
藝 術
歸國十年
城市、藝術、藝術家
難以受傷害的人
機會與困境
因為山在那里
情色與性欲
暴怒與狂喜
草船與借箭
旭東與韓辛
這不是一件偽作
圣維克多山 序
藝 術
歸國十年
城市、藝術、藝術家
難以受傷害的人
機會與困境
因為山在那里
情色與性欲
暴怒與狂喜
草船與借箭
旭東與韓辛
這不是一件偽作
圣維克多山
記吳冠中先生
記鄭勝天老師
記孫佩蒼先生
記朱乃正老師
影 像
攝影沒有真理
影像的影像
歷史與照片
正在成長,正當青春
攝影與黑白
善良的觀看
襤褸的記憶
社 會
民族的驕傲
為什么我沒有談論炫富與紅十字會
為什么我想起四十年前的群眾
生活與品質
我的夢話
思想與謀略
誰來紀念農民
想象魯迅
錯位與對位
木 心
守護與送別(上篇)
守護與送別 (下篇)
《文學回憶錄》后記
漫談木心
摘自《送別與守護》:
神奇之事。先生入院前,有人適巧轉來在上海意外發現的木心照片,攝于1946年,他才十九歲,斜站著,學生裝,戴副白手套,身邊站著兩位穿長袍的男子。
初次給他看,他完全不能辨認,移開目光。翌日再試,他可憐樣地抬眼看我,一臉困擾,又低頭看,終于嘟囔道:“噫!……是我呢!神氣得很呢!”
忽然,木心扭頭痛哭。
我不愿描述這片刻。他頭一次當我的面,失聲大慟—那么多年,我只記得先生有過兩三次微妙的哽咽:說起晉的嵇康與山巨源,說起托爾斯泰的出走,說起他夭折的小姐姐—有誰近半個世紀再沒見過自己年輕時的模樣嗎?先生的所有文稿、照片,都毀失了……轉瞬,他展顏微笑,如小孩,一點不羞愧剛才的失態,又看照片,幽幽說起當年的情形:“大家都喜歡我……那是我第一次辦個展呢……”之后他再看,再哭,頃刻收淚,無辜而失神地看我們,顯然動著什么別的念頭,然后仰面睡倒。
另一份禮物是林兵的美術館設計稿。“一頂橋?”先生討饒般地看我,知道自己糊涂了。“美術館!你的美術館!”我沖他吼。
哦。風啊,水啊,一頂橋。浙東方言便是這樣地將“橋”叫做“一頂”。他瘋了,我想,等著他恍然沉吟。漸漸地,先生看向天花板,語調平靜:這可以使人瘋狂……這樣地倒在床上,死了,真好。
我不確定他是否終于確認這是他的美術館:他最后牽記的事。 “先生!明年開館,我輪椅推你去!” 我高聲騙他,毫不愧疚。我所全神貫注跡近享受的事,是他糊涂了:倘在早先,先生的獨斷無比挑剔,但7月與設計師面對面,他已放棄了畢生的精明:“去弄吧……弄好了,嚇我一跳。”
11號病房。空寂的長廊。可有治愈的希望么?如若不然,先生還有多久?“多久”,難以啟齒的詞。19日,木心讀者樊小純請到上海方面三位會診的中年醫師,各事心臟、呼吸、神經科。江南午后陰冷,他們進入病房,輪番診視,事后分文不肯收取。事畢,與本院大夫聚在面北的大間詳細陳述:關鍵是左肺淤塞,必須動用器械吸取積痰,期間,心脾腎肝出現任何異常,便無可救—多久?大量病例固然可以援引,一說是三個月,一說可能半年。所有詞語回避死亡,同時,指向終結。
木心難以闖過今冬。看著他由壯及老,老而弱,弱而衰,我明白這是他最后的時光。只是,還有多久?
有幾次,他的目光毫無指望:“回去……送我回家。”但神色不再急切執拗,甚至不很認真,又說起別的胡話。上一回入院,春陽說他吵著回家時仍然清醒,仍有難以違抗的意志。我們從來聽從他,此刻我只能看著醫師的嘴,懷抱可疑的希望。他們先后沉吟著,熟練而公正地陳述我所不懂的術語。
……地底下有玫瑰色的火焰……在讀我的詩……彌賽亞……我說完了……我要跪下去了……不行啦,不行啦……這樣下去,我要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