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能決定你未來的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叫做智商,第二大要素叫做情商,第三大要素叫做逆商。在他看來,智商、情商與逆商的高低,決定了人生成就的大小、個人幸福感的高低。
的確,未來社會的競爭不僅僅是智商的競爭,同時也是情商的競爭,而逆商更是不必多言。我們生活在一個生存困難度日漸增加的時代,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逆境環生的多元化時代里求得更多的成功幾率,逆商是一個硬性的標準。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將情商、智商與逆商與個體進行完美的結合,使三者既可以起到促人上進的作用,又可真正地使我們在安全的前提下,去嘗試觸及自己的極限?這就需要心理學的幫助了。
1845 年,年僅28
歲、對人生陷入迷茫的梭羅厭倦了城市喧囂,并開始了自己的田園試驗在瓦爾登湖生活幾年。在《瓦爾登湖》中,他這樣書寫自己從繁華來到自然的理由:我希望我可以更有意識地生活,只面對生命中最基本的那些事實,我想看看,我是否能學會它教導我們的,而不是等到我將死之時,才猛然發現,自己從來未曾真正地活過。
生命中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如何選擇并創造一種自己的生活:知道你是誰、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無疑是獲得自我生活的前提。可是,你現在是什么樣的人,以及你正在成為什么樣的人,都需要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探索心理學能夠教你認識的,不是你要如梭羅一般,非要親身跑至人跡稀少的田原去生活才能體會與領悟到的成長經驗,而是你能夠通過對自己的研究、認知來獲得自己所渴望的品質生活。
這恰恰與我們追求情商、智商與逆商成長的目的殊途同歸:不管你渴望的是在職場上的轉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從容不迫,抑或是在逆境中的重生,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認知當下的處境,去探索更適合自我突破的方法,無疑是最適合的它立足的,是你的本我;它追求的,是屬于你的自我。
在這篇短小的序言中,實在難以概述心理學與情商、智商、逆商之間的關聯。在《心理學與情商、智商、逆商》中,你會發現情商的力量、智商的作用、逆商的重要性。你更會在閱讀過程中聽到專家的解讀,當你能夠將書中的內容逐漸消化、理解與運用后,你會發現:品質生活已然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