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東山軒轅宮/中國古代建筑與營造科學價值挖掘叢書》共六個章節,各個章節講述的主要內容分別是:首章:從胥王廟到軒轅宮;第二章:現在的樣子;第三章:建造;第四章:建筑會說話;第五章:宋清之間;第六章:其他的其他。
前言
第一章 從胥王廟到軒轅宮
第二章 現在的樣子
一、方三間
二、梁架結構
三、墻
四、彩畫
第三章 建造
一、誰造了軒轅宮正殿?
二、工匠的尺子
三、木材的選擇
四、構件制作
五、施工
六、門窗
七、墻柱交接
第四章 建筑會說話
一、扭曲的柱網
二、再說柱梁
三、亂糟糟的斗拱
四、奇怪的山面
五、其他
第五章 宋清之間
一、屋面曲線
二、材份與斗口
三、斗拱的演變
四、梁架
五、香山幫的印記
第六章 其他的其他
致謝
參考文獻
插圖目錄
附:測繪圖版
《蘇州東山軒轅宮/中國古代建筑與營造科學價值挖掘叢書》:
如前所述,檐柱柱頂的樣式可明顯分為兩種:有卷殺和無卷殺(平頂)。結合江南地區宋元時期其他實例,比如上海真如寺、金華天寧寺、武義延福寺,在這一時期柱頭做卷殺是較為普遍的做法。軒轅宮正殿邊上的城隍廟建筑為清代(甚至可能更晚)所建,柱子即為平頂。因此,卷殺柱的制作時間應早于無卷殺柱。
綜合以上,以C1、C4柱為例,兩柱都偏離柱網,現有調查表明兩柱用材都為楠木,柱頭一卷殺一平頂。楠木是珍貴木材,也非蘇州本地所產,需從外地高價購入,明代重建連柱礎都不能修復,當無力購置楠木,因此很可能元代建造時即使用楠木柱,明代重建時用了原來的構件,清代大修又在原來構件的基礎上做了修改。
殿中四根中心柱的情況與柱礎之間也有不一致之處。首先柱礎尺寸顯示出B2、B3柱應該大于C2、C3柱,但對應的柱徑卻是一樣的;其次B2、B3柱高一致,C2、C3柱高一致,前者高于后者;因此B2、B3柱很可能被抽換過。此外,B2、B3柱頂都留有卯口痕跡(圖4—3),一為正向朝殿內(在四椽栿順栿串下方),一為逆時針45°方向(與四椽栿順栿串同高),而在與此卯口相對的另一側朝向殿外的45°方向,與襻間枋(內額)同高,也有卯口痕跡,目前被木塊填塞。
這兩個相對的卯口應對應額枋類構件。C2、C3柱則無此卯口。B2、B3這兩根柱如果原來就是軒轅宮正殿的柱,那么45°卯口的存在或者說明大殿前槽結構被徹底改動過,或者是使用舊材。
因此總體來看,A1、A4、D4以及中心四柱是元明時期制作并且基本還在原來的位置上,但B2、B3柱與C2、C3柱又并非同時制作。B1、C4柱是元明時制作的,但移動過位置,C1、D2、D3柱移動過位置,而柱子或是清代制作或是清代使用原有構件修改而成。與這些柱子相連的額枋、普拍枋以至梁栿、順栿串的制作必然不早于這些柱子被放置在其位置上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