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文學理論以形式主義為主流,從1910年代到1980年代,形式主義在文學理論領域雄霸了大半個世紀。俄國形式主義將語言形式的“陌生化”奉為文學之為文學的標準,將“文學性”歸結為不斷延續的語言形式創新問題,在當時為文學本質的本體論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此后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文論、現象學文論、接受美學、解構主義文論等沿著這一理路激蕩而成百年文學理論的形式主義大潮。然而隨著1980年代后現代主義的興起,文化研究日漸擠占了文學研究的地盤,文學理論發生了從形式主義走向歷史主義的轉向,其表征就是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生態主義、審美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新潮理論的風靡一時。90年代以后,這些新潮理論又導致了國內文學理論的觀念、方法、路徑、模式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呈現出與舊時迥然不同的格局,帶來了諸多前所未有的問題,但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本書致力于對晚近文學理論從形式主義走向歷史主義的路徑進行勾勒,對于這一“向外轉”趨勢的深層機理作出深入、全面的探究,旨在為目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文學理論的發展,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學理論體系提供必要的學術參照,進而助推我國文學理論新的躍遷。
姚文放,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碩士,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議組評審專家;《文學評論》雜志編委;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第一章 文學性:百年文學理論的現代性追求
第一節俄國形式主義的現代性目標
第二節“文學性”與百年文論派別的現代性內涵
第三節“文學性”與百年文學理論的現代性理路
第二章“文學性”問題與文學本質再認識
第一節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兩種“文學性”
第三節文學與非文學的界說
第四節后現代神話所架設的梯級
第三章從文學理論到理論
第一節“理論”的興起
第二節學術史的兩個時代
第三節價值取向的后現代轉折
第四節何為“后理論”?
第四章文化政治與文學理論的后現代轉折
第一節文化政治何為?
第二節文化政治與社會政治
第三節后階級政治與階級政治
第四節微觀政治與宏觀政治
第五節審美政治與實踐政治
第六節文學理論的后現代轉折
第五章從形式到政治:文類理論的后現代新變
第一節“文體”:一種文學形式
第二節“文類”:形式主義的類型觀念
第三節“文類批評”:歷史主義的文類概念
第四節“理論”:后現代新文類
第五節文類理論新變的終極性依據
第六章文化政治與德里達的解構理論
第一節文化政治與身份差異
第二節德里達: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
第三節解構策略:文字學顛覆語言學
第四節兩個戰場:形式主義與歷史主義
第五節文化政治的中國問題
第七章文學經典之爭與文化權力的博弈
第一節文學經典何為?
第二節文學經典之爭
第三節世紀之爭的學術回應
第四節布魯姆的抵抗及其學術意義
第五節文學經典之爭在中國
第八章文學經典之爭向文學研究回歸的跡象
第一節文學:“誰的經典?”之問缺失的另一半
第二節杰洛瑞:審美作為經典建構的重要維度
第三節布魯姆:一切經典都屬精英之作
第四節卡勒:在文學經典中重新奠定文學性根基
第五節文學經典之爭向文學研究回歸的學理邏輯
第九章話語轉向與文學理論的歷史主義歸趨
第一節文學理論范式的兩次轉向
第二節話語理論的提出
第三節福柯:從“考古學”到“譜系學”
第四節知識話語與權力關系
第五節身體話語與微觀政治
第六節福柯的話語理論與文學理論
第七節中國當代文論中的話語問題
第十章文學理論的范式轉換與話語更新
第一節文學理論話語更新的深層機理
第二節從“有循于舊名”到“有作于新名”
第三節從“舊瓶裝新酒”到“概念大換班”
第四節話語更新:文學理論的范式轉換的風標
第五節三個熱門關鍵詞的分析
第六節文學理論話語更新的歷史具體性
第十一章“批判”話語的譜系學研究
第一節康德:“批判哲學”作為“學理的探究”
第二節黑格爾:“反思性批判”與“否定的辯證法”
第三節馬克思:“批判”作為變革社會的利器
第四節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與“大眾文化批判”
第五節20世紀中國:“批判”話語的政治化轉向與學理性回歸
第六節走向21世紀:大眾文化批判的話語重建
第十二章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關系的后現代轉折
第一節從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到喬納森?卡勒的《文學理論》
第二節研究對象的懸殊
第三節解釋模式的轉變
第四節閱讀方法的差異
第五節回到文學經典,抑或應對當下現實?
第十三章癥候解讀:文學批評作為藝術生產
第一節弗洛伊德:癥候是有意義的
第二節拉康:在語言結構中探尋癥候的意義
第三節阿爾都塞:對于“癥候解讀”的大力揭揚
第四節馬舍雷:將“癥候解讀”引入文學批評
第五節卡勒:“表征性解釋”與文化研究的生產性
第六節“癥候解讀”的后現代性質
第十四章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的“癥候解讀”
第一節“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
第二節關于大眾
第三節關于大眾文化/文化工業
第四節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在中國
第五節對于大眾文化批判的“癥候解讀”
第十五章前現代、現代、后現代審美文化的邏輯走向第一節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三段論第二節“是”:前現代審美文化第三節“非”:現代審美文化第四節“去”:后現代審美文化
第十六章晚近對于經典美學的三次挑戰及其學術意義
第一節伊格爾頓:美學作為肉體話語
第二節舒斯特曼:倡導身體美學新學科
第三節韋爾施:感知的重構與美學的重構
第四節對于經典美學三次挑戰的學術意義
第十七章從理論回歸文學理論
第一節卡勒學術歷程的重大轉折
第二節“理論”與文學理論難解難分
第三節“理論”中的文學性
第四節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兼容并舉
第五節在“理論”與文學理論的聯姻中取得進展
第六節“后理論”轉向的風標
第十八章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理想訴求及其嬗變
第一節政治理想訴求
第二節審美理想訴求
第三節文化理想訴求
參考文獻
主要人名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