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商運營總監的自白》,采用自白的敘述方式,介紹了在電商運營總監層面,在日常電商工作中對各類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辦法的探討。作者把自己近10年的電商運營與創業經歷,拿出來與讀者分享,總結了電商運營的四虛六實,這10個點也適用于創業者,分別為電商四大虛和電商六大實:
◆要點1:電商四大虛文化、戰略、人和管理。作者總結出電商里面的虛事,也就是文化、戰略、人和管理,稱之為電商四大虛,也可以說是創業四大虛。創業肯定包括電商,電商一定在創業中,所以創業的基本面,也就是電商的基本面了。
◆要點2:電商六大實產品、設計、服務、營銷、渠道、系統和數據。實事部分,主要分產品、設計、服務、營銷、渠道、系統和數據,把系統和數據算作一個部分,一共是六部分,作者把它們稱為電商六大實。其實本質上,設計、服務也是產品,渠道也是營銷。產品就是*位的實事,不以產品為導向的電商都是水中花、鏡中月,中看不中用。 在這個電商似乎已經過去的時代,以往的一貫正確反而變成了累贅,有目的地進行不斷嘗試和試錯,可能才是*的出路,也是*好的出路。寫給那些默默上鏈接、修圖報活動的運營們。寫給迷茫中不知道如何轉型的中小賣家們。寫給那些新進入電商的傳統老板們。
不要把網上開店看成經營一家公司,
更不要把經營一家公司看成開網店。
我第一次接觸網上購物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次購物的平臺是當當網,第一次買的東西是圖書,時間過得真快,一晃電商都伴隨我的生活這么多年了,我都已經當爸爸了。當初之所以選擇當當網,是因為它是當時最大的圖書電商平臺,而且還支持貨到付款,很難想象,之后會有這么多平臺出現,有的像煙花,有的像流星,有的什么都不是。
可能是這種經歷,讓我更明白什么是擁抱變化,自從加入了淘寶,對這種擁抱變化的價值觀有了更深的體會。那一年,我換了 5 個老板,我想這樣的擁抱變化,沒有幾家公司可以做到。正是因為在阿里的這段經歷,讓我以后的職業生涯都在電商圈里面打轉轉,也一直想把這些年的從業感悟寫下來,于是就有了《一個電商運營總監的自白》這本書。
本書能夠成書和出版,首先要感謝我的前淘寶同事仁父(張建波)。可以這么說,沒有他一次次的鼓動和調侃,本書一定只會零散地存在于我腦硬盤之中,不可能會出現在這里。更要感謝的是張彥紅編輯的寬容和鼓勵,從確認開始到成稿,原計劃 3 個月時間完成,卻足足難產了一年多,要不是他的堅持,我也就想偷懶放棄算了。畢竟,比起絞盡腦汁地總結這些年從業的點點滴滴,還不如放棄不寫來得容易。
尤其是對于我這種不是做文字工作的人來說,寫書簡直就是要了我的老命了。這件事情也讓我明白了,有些事情如果終究要去做的話,那還不如馬上去做,不要期望等什么時候空下來啊、什么時候穩定下來啊,等等,這些都只不過是一種借口而已。對于我來說,勇敢去做,就已經成功了。
雖然我平時看的書也比較多,但是電商類的書我幾乎沒有看過,比如如何做運營啊、如何做客服啊,等等。所以我不想把本書定位成電商教科書。關于如何開網店、如何做推廣、如何做鉆展,這些內容有非常多的書可以幫上忙,這不是本書的內容。
所以本書教不了你如何增加搜索 UV、教不了你如何刷單不被抓、教不了你如何提高直通車 ROI,也教不了你如何報名淘寶活動,凡是電商書教你的技巧,這里都是沒有的。同時,我要提醒的是,看完這本書其實和看完其他任何一本書都一樣,你不會在放下的一刻突然感覺打通了任督二脈,內力大增,這種故事情節如果你也相信的話,那還是直接走 7 天無理由退款好了,然后洗洗睡吧。
那這本書,總是要有點用的吧,確實,也只有一點點用。
本書只是想給大家兩個幫助:
一是對于想做電商的老板們,可以打開思路,防各種忽悠;
二是對于想做電商或電商從業者,可以提升思維,在電商職場中走得更寬敞。
簡單來說,電商老板看了防忽悠,員工看了可以升職加薪。給老板省學費,給員工賺未來。什么?你做電商不是因為錢,是因為你要建設新商業文明!!!好吧,那我佩服你,希望你去阿里巴巴工作吧!我想對于做電商的人來說,只有極少數人不是為了賺錢吧。這就是我們的共同點,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站著把錢掙了。
我先定義一下本書里面的一些內容,免得和市面上的概念搞混了。本書中所有關于"電商"的內容都是指以淘寶為代表的開店類電商,除非有特殊說明;而我說的運營總監,也就是這類電商企業里面的運營總監,具體的工作細節和職責不同的公司可能會有些差別,但大部分內容是一致的,這個崗位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承接老板和員工之間的重要橋梁,這也是為什么本書叫《一個電商運營總監的自白》的原因。
也許本書里面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錯的,但這些都是我自己思考過的體會,有些是犯過的錯、痛過之后的領悟,有些還是自己的傷口,希望撕開來給大家看,如果能夠引起你的一點注意,也就功德無量了。
看完之后,如果你覺得有價值,那也歡迎大家加我微信,我可以給大家進行講解,名額有限,只有 600 人。我覺得,我能夠服務的也就這么多人吧?微信可以細聊。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我們做電商的也同樣如同戲劇表演,在電商這個舞臺上,沒有小商家,只有小思維。
我從大學畢業至今,進入電商行業摸爬滾打 8 年時間,很幸運,進入過阿里集團,經歷過淘品牌,創過業,從傳統電商轉型移動電商,網紅社群電商,經歷得越多,越覺得本質上的東西可能都相同,萬法歸宗。與其不斷地追求熱點、追求潮流,還不如回歸到最基本的商業源問題上面來。
就好像,大多數網絡品牌為何做不起來,勉強做起來的也沒辦法形成品牌、形成戰斗力。無外乎三點:人、貨、錢,能不能調配好,比同類競爭對手效率更高。
電子商務的競爭,也越來越體現本質競爭,體現核心競爭力,至少很多投機取巧的機會已經沒有了。這些機會就像是游戲中的 Bug,聰明人就利用 Bug,升級打怪很快,但 Bug 終究會被補上的,比如刷單,這個電商Bug 基本上被補了 95%,于是很多人開始蒙了。進入了惡性循環,不刷等死,刷了找死,越刷越沒流量。
從長遠來看,我覺得以后的電商,如果你的銷量比我大、利潤比我高、做得比我好,那么一定是你的產品比我好、管理比我好、設計比我好、供應鏈比我好,才做得比我好,而不是你懂某個技巧、知道某個 Bug、上了什么活動,或者認識某個小二。
我認為電商最本質的就是"四大虛、六大實"。虛事四件,分別是文化、戰略、人和管理;而實事六件,分別是產品、設計、服務、營銷、渠道、系統和數據。這十個部分,我認為都是一個電商成功的關鍵,里面的認知也僅僅是個人看法,希望大家一起交流。
平臺在變、規則在變、用戶在變、市場在變、時代也在變,所有的都在變,唯有行業本質、商業本質、零售本質、營銷本質、人的本質,不會改變,所有的這些沉淀和積累都是我們在這個行業里面的經驗和認知,電商應該是一種生物,就要先活著,然后慢慢成長,抓住別人沒有的機會,發揮優勢,才能看見后天的日出。
虛實之間,十件事,如果你問我什么最重要,我一定會說,是人,只有回歸到人,才能抓住這個時代的脈搏。
為什么唐僧西天取經之路,只有 2~3 年的路程,卻走了 14 年之長?當然,中間各種困難、耽擱是一方面,而最重要的是唐僧本人。因為那個時候的他還是個凡人,不是神,是人就會有退縮,就會有信念不堅定的時候,就難免會害怕恐慌,內心動搖和猶豫。
所有的成功,從來都不是隨隨便便來的。
團隊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融合,也是人性缺點的互補,是一種協調和機制,是在一條路上進行策劃的安排,是最好的協作和努力。所以唐僧需要與四個徒弟一路西行,一個人出發,一定走不到終點。有一本書叫《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我非常喜歡,也作為推薦書,強烈建議大家看看,目前好像只有繁體版。這本書主要講我們這個世界,慢慢會由一個理性群體主宰,比如工程師、律師、醫生、 MBA 等,轉變為高感性人群主宰,他們是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說故事高手、賣手、網紅、體驗師等。書中詳細介紹了高感性人群的六種力量,分別是設計、故事、整合、同理心、玩樂和意義。尤其是最后的意義,也就是善于賦予某件事情意義。
舉個例子,以前經常被同學問道:你現在在做哪行呀?回答:我們在干電子商務呢。對方會說:哦,你在干淘寶啊,網上賣東西容易做嗎?我心里會想,你才干淘寶呢,你全家都是干淘寶的。我覺得,賦予意義的說法,這個答案至少有 100 種以上。可以是做服裝品牌、干批發零售、自己創業做品牌、解決一個市場空缺、改變一個行業現狀、努力幫助一群需要幫助的人,等等。關鍵不是別人信不信,而是你自己是否堅信。
作為一個電商從業人員,如果你還沒有辦法認清自己的職業或行業本質、社會意義,或者說還沒有應該有的自豪,我想你的格局是不夠大的。有一個老的段子:一天,有人問三個正在砌墻的泥瓦匠: "你們在干什么?"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你沒看到?在砌墻嘍。"第二個人心平氣和地說:"我們正在建一座高樓。"第三個人喜氣洋洋地說:"我們正在建設美好生活。" 10 年過去了,第一個人仍在砌墻,作泥瓦匠;第二個人成了一位工程師;而第三個人成了兩個人的老板。
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由心生。是說,念力,我更覺得是意義,你看世界是什么樣,就會得到什么樣的世界。很多意義都是人賦予的,在意義之下人們會有很多力量去做曾經做不了的事情。
最后,想一想看,如果今天是你 90 歲生日,你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從 90 歲回顧,年輕時候的記憶,你成就了什么、錯過了什么、貢獻了什么、有什么遺憾,也許你會想到很多很多。但對于大部分電商從業者來說,不會把自己看成一個簡簡單單的、網上賣貨的。這就是標題。前半句,不要把網上開店看成經營一家公司,是要活著,是要靈活,不要犯教條錯誤;后半句,更不要把經營一家公司看成開網店,是在活下來之后,能夠找到活著的意義,去努力追尋夢想,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商小販。
金牛城,花名蓋溫。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廣告學專業,2008年為知名網絡訂餐平臺成員,2010年加入*集團*網,2012年成為某上市淘品牌運營總監,2014年開始創業。從事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接近10年時間,打造過多個類目品牌,創業以來,一直堅信認知改變世界,堅持擁抱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