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討論了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的人工智能革命對人類工作方式和工作觀念的巨大影響。作者認為不同于以往的歷次失業浪潮,這次人工智能造成的技術性失業對人類文化和文明進程的影響將是深刻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同時,作者也探討了機器紅利對人口紅利的替代作用,并指出盡管如此,人仍然還是有人的用處,人類將與機器共存共榮,創造一種全新的經濟景觀和工作形態。
人工智能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取代人類勞動。
富士康、*、百度、亞馬遜、紐約時報等國內外巨頭都正在加速機器換人的步伐。
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后,或許你也將難逃失業的厄運。
工作的意義是什么?不工作會不會成為一種常態?未來的機遇會在哪里?
這是全球15億全職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且直接面對的問題。
人工智能能開啟了一個后工作時代,人口紅利消失,智能紅利即將爆發。
推薦序:人工智能與后工作時代
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已經使技術接管了大量的人類工作。
早在 1995 年,杰里米 ? 里夫金在《工作的終結》一書中就指出,人類社會正在步入一個新的時期,負責生產、提供服務的人越來越少,更加先進的軟件技術將帶領文明進入一個幾乎不需要工作的世界。在《智能紅利:即將到來的后工作時代》這本書中,作者將之稱為"后工作時代"。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停止勞動或者創造。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了奴隸和農奴的勞動,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減輕了農業和手工勞動,那么,當前的人工智能革命則正在終結制造業、服務業乃至知識領域中大多數勞動力的有償勞動。我們看到的將是勞動者及其創造力從雇傭勞動力的工作崗位中被釋放出來,這些過剩的大腦和溢出的勞動者都在思考著同樣的一個問題:我應該做點什么?
美國作家皮特 ? 弗拉賽在《四個未來》一書中指出,許多人迫于生計而工作,最后工作卻成了生活的意義,這可謂本末倒置,未來物質極大豐富時,我們不會這樣,而應該想辦法提高效率,免于被雇傭工作。在"努力""勤勞"等工作價值成為機器人工作倫理的同時,"快樂"和"休閑而富有詩意"正在成為衡量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新尺度。
換句話說,后工作時代不是一個工作型社會,而是一個創造型社會。技術的創新賦予每個人以更多的機會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過去我們在工作崗位上那些千篇一律的、重復的、乏味的、枯燥的勞動。在后工作時代,如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機器、智能、數據和算法控制,或許效率會更高,但作為人類的我們卻會喪失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體驗。也正因此,那些正在被機器排擠出局的人,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將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從事那些需要跨界溝通、創意創作、獨立思考、價值判斷,以及需要強大的綜合分析能力的勞動或工作上面。
事實上,有些人類的工作必然會逐漸被機器取代,例如,那些單純依靠雙手完成的枯燥重復的組裝工作等,但是有些工作永遠無法被機器取代,在這種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工作中,人類的價值和用處才會體現得更加充分。
未來正在到來,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從事體力勞動、診斷疾病、報道新聞、駕駛汽車甚至走進家庭成為仆人或者伴侶。這些全新的技術正在幫助人類突破工業經濟時代物質世界的種種限制并引領我們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在這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計算機硬件、軟件和網絡是其核心。在計算機技術按照摩爾定律經歷了幾十年的指數發展之后,今天全新的技術革命的整個框架已經搭建完成,而我們正站在人類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轉折點上,并且其中一只腳已經邁進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
這個新的人工智能時代將會更加絢爛多彩,因為我們所擁有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將更充裕,能夠消費的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將會更多,技術將帶給我們更多的選擇,甚至自由。也就是說,由人工智能引領的這次變革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從而形成新一輪智能紅利。
-智信數據創始人、總裁
翟長軍
序言:越來越多的工作正在消失
計算機科學家和軟件工程師的發明成果正在逐步將人類從勞動力市場永遠地驅逐。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10 年之后,假如你從事的工作不復存在,你該怎么辦?
就在 10 年之前,還沒有人拿這個問題當回事,但是今天,幾乎所有從事固定工作的人們都開始擔憂。即便是那些看上去如日中天的熱門工作,或者仍被人們羨慕不已的"體制內"工作,都不再是保障一生無憂的"鐵飯碗"。根據世邦魏理仕咨詢公司(CBRE)在 2014 年的一份題為《2030 年工作和工作場所》的報告,未來 10 ~ 15 年內,工作場所運營模式將發生革命性改變,當前 50% 的工作職位和就業崗位將在 2025 年消失。這份報告訪問了200 名來自亞太地區、歐洲及北美的專家、商界領袖及年輕人。
《經濟學人》的有關人士和牛津大學的研究者也認為,在未來 20 年里,西方
社會 47% 的工
作都可以被機器 完成。在發展中 國家,這個 比 例只 會更高。
一方面,機器的能力以指數級速度發生著變化;另一方面,人類本身的能力不可能得到快速提升或增強。機器人已經逐步進入自動化工廠,從而改變了制造業的發展模式;更聰明的算法、更靈活的機器人、更強大的智能設備也已經威脅到了法律、新聞、金融、通信、航空等越來越多的領域。服務行業的重復性、程序化的白領工作都受到了威脅,甚至連醫療、教育、文化等部門的從業者們都開始憂慮自己的工作會不會在不遠的將來消失。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問題:現在還有哪一種工作沒有后顧之憂?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如果大量的工作消失了,世界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在當前正在發生的這場機器與人爭奪工作的戰爭中,無人能夠置身事外。
人們都比較容易樂觀,總是愿意相信,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然會為你留下一扇窗。中國公司 Genesis 常務總經理專家馬丁?陳(MartinChen)認為,客服工作、流程工作和大量的中層管理環節將會在可預見的未來逐步消失,人們將從事更有創造力的職業。新工作將趨向于要求應征者更具創意、社交技巧及運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未來會有更多的自由工作者,也會衍生出一些 20 ~ 40 人的小型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速度及固有技術,挑戰大企業。眾多專家一再指出,舊的工作消失并不意味著就業崗位的減少,只是改變了人類負責的范疇,在未來,機器人和電腦創造的就業機會,將比他們占據的還要多得多。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總是稍顯骨感。來自美國的數據顯示, 2000 年起,自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超過了就業率的增長,從而可以看出,技術毀掉的職位已經超過了其創造的職位。《與機器人共舞》的作者約翰?馬爾科夫(John Markoff)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如果未來的產業不再需要勞動力,將會發生什么?大多數人寧愿相信人類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如果我們的當前工作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那么我們將找出娛樂、教育、創意和服務社會的更好方式和更多工作。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思考,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產重構對人類勞動力的取代如果是永久性的,我們將付出怎樣的慘痛代價?
2011年,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Brynjolfsson)和該學院數字商務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學家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匯集了一系列數據、案例,自費出版了《與機器賽跑》一書。這是一本很薄的書,卻像打在人臉上的一記巴掌,令人清醒。在看得見的未來,就業市場中的勞動力如何與機器賽跑或與機器共舞?我們正經歷的這場奇怪而漫長的衰退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何美國的中值收入停止了增長?為何工人們分配到的利益越來越少?這本書揭露了其中更為深層的事實:"在大蕭條結束后,美國的公司并沒有恢復招聘,卻納入了更多的新機器,而非人力……設備和軟件的實際支出暴漲了 26%,而薪資總額卻保持不變。"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進化,但是勞動力的技能卻無法保持相同的發展速度。結果就是,數以百萬計(更可怕的可能是數以億計)的人們在整個社會變道轉型的時刻被遠遠地拋在了后面,他們的收入和工作正在被摧毀,這使他們變得比智能革命之前還要更加落魄。
無論是樂觀的預期,還是悲觀的憂慮,我們已經身處這樣一個越來越多工作被人工智能接管的時代。相比起單純樂觀或悲觀的態度,更為溫和一些的觀點則認為,"工作的終結"并不是說人類已迫近集體失業,也不是說中國乃至全球在十年之內的整體失業率將會快速增至 30% 或 50% 的窘境,而是說,技術革命及由此帶來的人工智能將對工人們施加一種持續而緩慢的壓力,從而一再提升從事一項工作的門檻。不僅薪酬會降低,全職適齡人員的占比也會減少,最終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全新的社會形態中,占據主流的"工作至上"的價值觀念將被迫退出歷史舞臺其實,人工智能不僅接管了我們在工作中的大量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越來越多的技術創新也正在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這也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勞動量也大為減少。大到汽車、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小到手機、手表、眼鏡、錢包等,幾乎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在變得越來越智能化。隨著計算能力的增強和計算成本的降低,我們賦予所有普通事物以計算能力的動機將會變得越發誘人,之前需要人工操作的大部分勞動都可以由智能機器來替代了。買回一臺冰箱之后,可以根據個人的生活喜好和購物習慣進行程序設置,然后通過微信、微博、臉書、推特或者其他應用程序關注它,如果冰箱里已經沒有了鮮奶,它會在征得你的同意后,自動幫你下單并收貨付款。你的智能錢包和你的智能冰箱,以及其他所有的智能設備是關聯在一起的,它知道你的經濟狀況、現金流向和信用等級,并且會打理你的理財賬戶。如果要購買的商品價格超出了當前的預算額度,這個智能錢包還會通過在互聯網上自動搜索以幫你找到符合該預算的商品。按照摩爾定律的邏輯發展下去,人工智能的進步將使我們擺脫購物、開車、做家務等各種枯燥乏味的勞動,或許有一天,連穿衣服、提鞋子、剪頭發這樣的事情都不需要我們親自操心了。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整個社會的工作形態并提高勞動效率。1769 年,瓦特發明了改良型蒸汽機,人類真正進入到"機器時代"。一百多年后,電力代替了蒸汽,機械設備生產效率和精密程度提高了若干個數量級,但"機器時代"的本質沒變-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勞動。而事實上,相比當前正在到來的智能時代,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自動化程度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自從現代電子計算機在 20 世紀 40 年代誕生以來,信息技術經過了 70 多年發展到今天,正在推動著人類社會駛過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強大而廉價的計算能力催生的人工智能開始對 200 多年以來的工業社會的方方面面形
劉慶振,財經作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新媒體教師,國內計算廣告學、計算傳播學和智能媒體理論研究的先鋒力量,主要關注新媒體、新經濟、新商業、新范式、新常態等熱點財經話題,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新媒體、人工智能、傳媒經濟等方面的前沿論文數十篇,其《計算廣告學》、《共享資本》、《財富大時代》、《電視劇產業的困境與突圍》等最新研究成果正在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