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精選叢書(第一輯)”中的一本,收錄15篇文章,25萬字,包括:鄭杭生的《走向有序與活力兼具的社會—現階段社會管理面臨的挑戰及應對》、鄭衛東的《“雙軌政治”轉型與村治結構創新》、張賢明的《低成本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之道》、史培軍、張歡的《中國應對巨災的機制——汶川地震的經驗》、鄢一龍、王紹光、胡鞍鋼的《中國中央政府決策模式演變——以五年計劃編制為例》等。
走向有序與活力兼具的社會——現階段社會管理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在中國的登場及其方法論價值
和而不同: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三重屬性
治理理論與中國政治改革的思想建構
低成本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之道
轉型期的中國政治信任:實證測量與全貌概覽
中國中央政府決策模式演變——以五年計劃編制為例
中國應對巨災的機制——汶川地震的經驗
鄉村軟治理:一個新的學術命題
政治現實主義的政治非現實性
后發展國家的治理能力:一個初步的理論框架
民本主義轉化為社會公正的路徑探索
從亨廷頓新權威主義理論看中國政治改革
分權與地方治理:美洲經驗的啟示
日本智庫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打造高端新型智庫的啟示
《國家治理研究:活力與秩序》:
盡管學界對亨廷頓新權威主義理論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但都認為其具有集權或半集權的政治主張,普遍認可亨廷頓新權威主義理論是落后國家在現代化早期所實行的一種政治形態。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市場化水平偏低,不足以在全社會樹立起普遍的契約精神,加上政治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民主力量缺乏,民主政體無法控制整個社會,有必要建立權威或集權的政體推進社會發展,達到現代化目的。中國當前的政治改革,就是要通過政治制度化和相機改革,實行必要的政治集權,而不是片面推進政治民主化。
二、當前中國政治改革身處的歷史語境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改革主要圍繞經濟分權與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展開。因涉及調整政企關系、轉變政府職能,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在同步進行。80年代中期,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帶來諸多積極成果。與此同時,中央財政能力不斷縮緊,地方財政能力不斷擴張,地方“諸侯割據”嚴重,中央控制全局經濟的能力減弱,以致中國經濟在80年代后期出現了物資緊缺、通貨膨脹、經濟紊亂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的社會主義事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能否汲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深刻教訓,避免來自“左”與“右”兩個方面的消極影響,使改革開放順利進行,是當時政治體制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