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社會哲學叢書:當代語境中的杜威哲學》是立足于當代哲學語境和學術視野的杜威研究著作,作者不是就杜威而談杜威,而是力圖抽取出杜威哲學的要義,從多個維度勾勒出杜威哲學的全貌,并且把杜威哲學納入重要的哲學論爭之中,彰顯杜威哲學在今天的生命力與未來發展。《政治與社會哲學叢書:當代語境中的杜威哲學》試圖表明,當代的實用主義研究者,應該更積極地介入到現時代的哲學對話與哲學創新之中,這樣才能把國內杜威研究和實用主義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最高的智慧。它思常人之所不思,立凡夫之所不立,故有人云,哲學應該在遠離“實在世界”的地方運作。西方認識論、邏輯學、形而上學多循此進路。但是,舉凡哲學家,莫非凡人,哲學家與日常生活世界的關系,如魚之與水,不可須臾離也。從哲學發展史而言,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乃至康德的傳統里,哲學家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并非遙不可及;即使在維特根斯坦那里,哲學雖是由“語言游戲”匯流而成的大河,但“生活形式”正是“語言游戲”的河床;胡塞爾則直接指出,“生活世界”是包括科學在內的一切人類文化樣式的意義之根源,歐洲科學與人性的危機,正植根于人們對“生活世界”的遺忘,因此,當代哲學應該回歸“生活世界”,追尋生活的意義。
當代哲學,無論是倫理、政治,還是社會哲學,關注的焦點正是共同的人性和處理人類事務的普遍原則。羅爾斯、諾齊克、德沃金、柯恩諸公,致力于探尋潛藏于人類社會政治規則背后的普世原則、追索美德的普遍本質,乃是此一“面向生活世界”哲學路線的堅定實踐者。然而,他們的主張預設了存在著可適用于不同社會類型的抽象原則,忽視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傳統與現實結構的差異,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遭到了現實主義哲學家的激烈批評。哲學發展的這種曲折歷程告訴我們,哲學家理應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既要立足于時代潮頭,又要關注社會發展的歷史背景與現實語境,體悟時代之精神,反思人類之命運。
梁任公有言:“凡'時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彈指一揮間,21世紀的頭十年已經成為歷史。在新的世紀里,“民族復興”“大國崛起”“文化軟實力”“核心價值觀”等概念,濫觴于中華大地,成為時代的文化符號。我輩學人,聚焦于“政治與社會哲學”,自當深思其玄妙,力求“思”以成“潮”,為豐富我國哲學文化盡綿薄之力。“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我們既希冀叢書的出版能拋磚引玉,亦懇請學界先進不吝賜教,期待著中南哲學的進步,也憧憬著中國哲學的繁榮。
查看全部↓
導論:自然與進化
第一章 古典實用主義譜系
第一節 皮爾士、詹姆斯、杜威與席勒
第二節 古典實用主義的起源是一場誤會嗎?
第三節 古典實用主義的經驗主義淵源
第四節 杜威哲學綱要
第二章 哲學的改造與未來
第一節 元哲學的視野
第二節 哲學的重構:朝向實踐
第三節 從“愛智慧”到“用智慧
第三章 開放世界的圖景
第一節 從原始思維到形而上學
第二節 超越傳統
第三節 語境與實在
第四章 回到現代性之源
第一節 前現代性、現代性與后現代性
第二節 理性、意義與價值
第三節 工具理性的原罪?
第四節 超越現代性和后現代性
第五章 共同體、民主與自由
第一節 政治探究
第二節 共同體主義或社群主義
第三節 民主的理念:新烏托邦主義?
第四節 自由和平等是公理嗎?
第六章 世上天國:重塑宗教
第一節 信仰的合理性
第二節 皮爾士、詹姆斯和席勒眼中的宗教
第三節 作為共同理想的信仰
第七章 共同幸福之路
第一節 轉向實踐的倫理學
第二節 “自然主義的謬誤”的謬誤
第三節 人性與社會
第八章 邏輯與認知
第一節 從工具邏輯到探究邏輯
第二節 一種區分:形式主義與形式化
第三節 自然主義的邏輯觀
第四節 杜威邏輯與貝葉斯主義
第九章 語言、意義與社會協作
第一節 語言作為溝通的產物
第二節 意義是什么?
第三節 行為主義意義理論的困境
第十章 知識、真理與探究
第一節 探究理論vs知識論
第二節 知識與實在
第三節 探究與真理
第四節 實用主義認識論及其爭論
第十一章 科學與當代世界
第一節 科學對于哲學的影響
第二節 自然主義的科學觀
第三節 科學與認知
第四節 科學與社會
第十二章 實用主義與儒學的對話
第一節 歷史的抉擇
第二節 實用主義與儒學
第三節 儒家社群主義與人權
結語:古典實用主義的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
后記
查看全部↓
《政治與社會哲學叢書:當代語境中的杜威哲學》:
現代性是相對于前現代性而言的,后現代性則是相對于現代性而言的,它們代表著歷史的延續與更迭。人類生活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的生產力低下,人們組成部落而生活,僅靠幾條宗教戒律就可以維持運作。原始思維對萬物充滿驚奇但是卻無法理解,從而形成了素樸的超自然主義,或是認為萬物都是泛靈論的,或是認為萬物都有魔力,等等。
人類學家對世界范圍內的原始社會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資料,他們提出了各種觀點來對原始社會的文化、社會形態、宗教、思維方式進行解釋,但是他們的解釋總是帶著現代人的視野,因此人類學雖然看上去是實證的調查,但是卻充滿著各種對立的觀點。不管怎么說,我們總能大致設想這樣一幅圖景:一群類人猿在進化之力的驅動下,逐漸發展出了較高級的智力,使得它們從動物進化到最早期的人類。他們原先是盲目地依據本能跟外界環境打交道,而萌芽的人類意識卻使得他們在本能之外,獲得了一種地球上所有其他動物都不具有的能力——思維。原始的思維就像一道微弱的光,照進了混沌的自然,使得自然之中呈現出某些脈絡,原始人就憑借這些脈絡開始了對自然的最初的理解,這種理解改變了原始人對自然和對人類自身的看法。
由于歷史已經不可考,上古的歷史只能在口口相傳留下來的神話之中被我們所了解。例如我們不知道三皇五帝、伏羲神農的具體史實,我們現在能從史書上看到的最早年代就是夏朝,而很多歷史學家認可的是商朝,因為商代才出現甲骨文。以中國來說,從原始人剛剛具有人類意識,到出現文字和成熟的社會形態,也就是說從舊石器時代(公元前250萬年)到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至約公元前1046年),經歷了250萬年,這期間經歷了從懵懂的心靈到成熟心靈的轉變,但是時間跨度如此之長,年代如此久遠,對于這一過程,學者們無法清楚地進行闡釋,而我們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僅僅四五千年而已。用比喻的說法就是,我們不知道人類這個小孩是如何成長的,當我們開始去審視他時,他已經成年。
當我們把視線轉到中國的春秋戰國和古希臘時代,也就是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我們看到人類思想(藝術、哲學、社會、政治方面的思想)已經是如此繁盛,以至于雅斯貝爾斯認為那個時代就是人類文化的頂峰,而之后只是走下坡路。通常的觀點是人類是在文明之中進化的,而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在到達頂峰之后是逐漸衰落的。這里我們取一種折中的立場,即人類文明是延續的,先不考慮是進化還是退化。
就在這種延續之中,哲學家們試圖為人類歷史劃分出一些界限,哲學家們的劃分與歷史學家的劃分有相似性,但是不完全一樣。哲學家們的分期主要是從文化特征上劃分的,最有名的分期是前現代、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劃分。后現代性是以現代性為批判對象,而現代性是以前現代性為批判對象,而前現代性則顯得比較可憐,因為它本身并不想以其他東西為批判對象。實際上,前現代性(我并不把現代性以前的整個人類進化和發展歷史都看作前現代性,而只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算起)是人類文明進入成熟時期的第一個階段。本文在這里僅僅列舉前現代性的一些典型的要素。
第一個要素,科學的萌芽。在人類的好奇心和實用目的的驅動下,在探索未知世界并形成理性化解釋的哲學之引領下,各門科學逐漸產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盡管在古希臘時期,科學和哲學是融為一體的。但是在當時的科學理論之中,還混雜著一些古老思維(這當然是從我們的現代立場來說的)。例如,亞里士多德的天文學認為地球是太陽系的核心,天體依據自身的本性而運動,每個天體都有一個自身的理想位置,如果離開這個理想位置,那么它就要傾向于回到這個理想位置,這也可以用來解釋自由落體運動。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的,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生物的發展遵循某個目的,每一個事物都傾向于以最好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潛能。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