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經學以往并不受學界重視,其《孝經》學尤甚。《晚明<孝經>學研究》以晚明《孝經》學為主題,從文獻學角度對明代的《孝經》學著述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孝經》學在晚明的發展與興盛做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了晚明《孝經》學與朱子理學、陽明心學、三教合流思潮以及晚明政治禮制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勾勒出了晚明《孝經》學的發展脈絡,呈現出了其多重面向。這對于重新認識明代經學,深入研究明代后期哲學思想皆不無裨益。
“孝”的觀念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孝經》亦為傳統社會中民間普及程度較高的一種儒家經典。但近現代學術界長期將《孝經》視為篇幅短小、義理淺薄的“小經”,致使無論在文獻考據還是義理詮釋方面都對其缺乏必要的研究。近年來此種狀況始有改觀,但研究者仍主要局限于從思想文化史角度出發的個案研究,缺乏對《孝經》學的整體關照!锻砻<孝經>學研究》即針對上述狀況,獨辟蹊徑,從經學角度進入,建立了“以經統人”的研究框架,同時兼采詮釋學、人文地理學等研究方法,把晚明《孝經》學置于當時社會陽明學大盛及三教合一說流行的情境之下進行論說,是一部角度新穎,視野宏巨的《孝經》學斷代史。
劉增光,1984年生,山西襄汾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設定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取徑
一、文獻學的方法
二、經典詮釋學的方法
三、內在理路與外緣背景的二重分析法
第三節 研究現狀與本書內容
一、晚明《孝經》學文獻的著錄
二、晚明《孝經》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三、本書內容安排
第一章 《孝經》學史上的重要公案辨析
第一節 《孝經》的作者、時代與名義
一、《孝經》與孔子思想是否相悖
二、《孝經》的作者及成書年代
三、《孝經》之命名及名義
第二節 《孝經》今、古文問題梳理
一、漢代官方十八章本《孝經》和二十二章本《孝經》的初現
二、漢代的《孝經》今、古文問題
三、今、古文《孝經》的文本問題
第三節 懸置今古紛爭,探求《孝經》大旨——晚明《孝經》學關于《孝經》今古文問題的看法
一、虞淳熙之從今文說
二、孫本、朱鴻之從古文說
三、異中之同——《孝經》是孔子“孝治”之書
第二章 明代前期《孝經》學
第一節 明代《孝經》學著述與地域分布表
一、明代《孝經》學著述與地域分布表
二、簡要的統計與分析
第二節 明代前期《孝經》學概況
一、今古文壁壘分明,互相攻駁不已
二、《孝經》為童習訓蒙之書
三、將《孝經》和《忠經》并列的庸俗化傾向
四、理學化的《孝經》闡釋
第三節 明代前期的《孝經》改本
一、朱熹的《孝經》學范式及其遺留問題
二、明代前期的幾種《孝經》改本
第三章 疑朱而又尊朱——朱熹《孝經》學范式影響下的晚明《孝經》學
第一節 本性立教,因心成治——晚明《孝經》學對《孝經》宗旨的闡發
一、作為“孝治”大法的《孝經》
二、孫本對《孝經》為孔子論“孝治”之書的論證
第二節 晚明的《孝經》改本
一、朱鴻的《孝經》改本
二、沈淮的《孝經會通》改本
三、虞淳熙的《孝經邇言》改本
四、楊起元的《孝經》改本
五、黃道周的《孝經》改本
第三節 《孝經》外傳的編纂
第四節 對朱熹《孝經刊誤》之反駁與清理
一、“圣言無有可議”——孫本《孝經釋疑》對朱熹《孝經刊誤》的質疑
二、呂維祺對朱熹《孝經刊誤》的徹底清理
第五節 從詮釋學角度看晚明《孝經》學對朱熹《孝經》學的反撥
一、獨斷型詮釋與探究型詮釋
二、“更好地”理解與“不同地”理解
第四章 從良知學到《孝經》學——陽明學影響下的晚明《孝經》學
第一節 從《大學》到《孝經》——王陽明及其后學的孝論
第二節 朱鴻立本于良知學的《孝經》觀
一、“本心之良”與“孝弟之實”
二、《孝經》為六經之總會
第三節 “孝弟為良知之實”——羅汝芳的“孝弟慈”之學與《孝經宗旨》
一、以“求仁”為宗,以“孝弟慈”為實
二、從《大學》的“孝弟慈”之學到《孝經》學
三、《孝經宗旨》
第四節 良知學化的《孝經》學典范——晚明居士虞淳熙的《孝經邇言》
一、太虛、氣化與鬼神——對張載“形潰反原”理論的借用
二、天心與仁心——對羅汝芳思想的接納
三、“萬物一體”義與齋戒工夫
四、孝即良知——以“孝”詮釋良知
第五章 三教融匯思潮影響下的晚明《孝經》學
第一節 以孝弟、禮儀為中心看晚明的三教融合
第二節 云棲襪宏的“孝戒為一”論及其影響
一、孝名為戒
二、孝名念佛
第三節 楊起元三教合一論域下的《誦孝經觀》
一、楊起元三教合一的孝論
二、融合三教修養工夫的《誦孝經觀》
第四節 楊起元的“戒自孝生”論
第五節 孝、禮結合——虞淳熙的《齋戒之目》
第六節 三教皆孕于孝——虞淳熙的《全孝圖》
一、“太虛”與“孝”二元結構的宇宙生成一本體論
二、釋、道二教亦在孝中
三、“忠孝一理”的《孝經》宗旨
第七節 晚明勸善運動與《孝經》學
第六章 余論:晚明《孝經》學的其他面向
第一節 晚明《孝經》學的道統觀
一、傳道即傳孝:以“孝”為判準建構道統
二、學術與社會:晚明《孝經》學士人道統建構之二重原因
三、典范轉移:與朱熹、王陽明之道統觀的比較
第二節 和會朱陸、兼采漢宋的晚明《孝經》學
第三節 晚明《孝經》學與明代政治
第四節 從東亞的視角看晚明《孝經》學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