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是一門如何處理人類與其家園關系的學問。當我們遇到形形色色的環境挑戰時,本質是我們自己沒有處理好這種關系,責任不在家園,而在我們自身。家園是客觀存在。雪山大漠風光壯麗,但其承載力極低且生態脆弱;喀斯特和丹霞地貌雄奇壯觀,對農業卻很不利;江南水網溫柔秀麗,但環境自凈能力卻因此不足。然而無論如何,這是我們的家園,值得我們全身心的愛護。
這本小冊子是關于生態保護的。筆者的想法是盡可能從理性的立場出發,討論一些生態或環境保護中的關鍵節點,大約二三十個。目的并非介紹環境知識或解決種種環境問題的方法,而是如何觀察和思考我們看到的并擔憂的問題。
通俗地講,生態保護就是一門如何處理人類與其家園關系的學問。當我們遇到形形色色的環境挑戰時,本質是我們自己沒有處理好這種關系,責任不在家園,而在于我們自身。家園是客觀存在的。雪山大漠風光壯麗,,但其承載力極低且生態脆弱;喀斯特和丹霞地貌雄奇壯觀,對農業卻很不利;江南水網溫柔秀麗,但環境自凈能力卻因此不足。但無論如何,這是我們的家園,值得我們全身心的愛護。
之所以強調理性,自然是因為環境保護領域存在著不理性。例如,環境保護需要奉獻精神,但不能強調過度,否則就成了宗教。絕對化未必對環境保護有利。最典型的是“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有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否則,如果我們將混在垃圾中的廢紙收集起來,清洗,脫油墨,再重新制成紙漿,這一過程造成的污染和資源消耗要遠超過所得。又如,開發商一方面鼓吹自己的產品如何綠色節能,另一方面又吹噓自己開發的住宅如何豪華奢侈,甚至能提供“帝王式的生活”。試想,這兩者能兼容嗎?
總之,在環境生態領域有著太多的現象值得我們去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了我們的家園更為美好。需要指出,討論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的場合多了,也許會使人眼前產生灰蒙蒙的感覺,但這只是一種錯覺。我們更多地談論環境,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大家對此有了更高的要求。經過了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幾年的發展,我們固然積累了很多問題,但社會也積累起來了解決問題的前所未有的強大能力。我國成功地使六億多人民擺脫了貧困,這是任何社會都未曾做到的。上海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靠近了84歲,這已經是世界的頂尖水平。所有這一切使我們自豪,也讓我們擁有足夠的信心,去建設更為富饒美好的家園。
查看全部↓
1.盤點家國生態
2.黑河—騰沖線的含義
3.人類與資源危機
4.世界無末日
5.生態補償
6.為大自然留一口水
7.更多的農田,更多的自然用地
8.應對農村的空心化
9.生態價值的實現
10.懷念那螢火蟲飛舞的夜晚
11.掃描宜居城市
12.公地的悲劇
13.有一種危害叫外部性
14.排放的權利
15.源頭與末端
16.熱島與氣候變暖
17.當氣候遭遇發展
18.低碳經濟的價格
19.中國碳排放的面面觀
20.城市交通,通向何方
21.談脫鉤
22.奢侈者沒有談論綠色的資格
23.剖析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24.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
25.國際大都市是低碳的
26.霧霾治理與發展轉型
27.漫談綠色GDP
28.新產業革命的環境效應
29.公民的環境權益與社會公平
30.我們怎樣避免鄰避問題的麻煩
結語:走向生態文明
查看全部↓
《國家大事叢書:家園的治理》:
胡煥庸線最重大的價值,在于揭示了我國國土東西部極為懸殊的差別。其東南側以占全國43.1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壓倒性地顯示出高密度的經濟、社會功能。而西北半壁則地廣人稀,生態系統對人口經濟的承載能力很弱。這就意味著,人口密度的平均數對于我國而言意義不大。龐大的人口規模及其經濟活動產生的壓力主要落在東南半壁。
即便是東南半壁,還有一個平原面積較小的問題。我國的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共計約85萬平方公里,加上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以及其他零星小塊平原,我國平原的總面積大致為90萬平方公里,約占東南半壁的22%。換言之,即便是東南半壁,大部分也是丘陵山區。其中含義若與印度相比也許更為清晰。印度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看似顯著小于我國東南半壁,但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占25%。而且其南部的德干高原海拔也不超過1000米。于是,其低緩地形反而占據了全國總面積的75%。加上熱帶季風氣候、肥沃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土壤條件,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自然條件遠較我國東南半壁更為優越。
可以說,我國90萬平方公里的平原是承載力強大的菁華地區。歷史上,黃淮平原是唐朝以前中國的主要農業區。而自宋朝以后,長江中下游平原漸成國家經濟的命脈。長三角太倉和常熟這樣的地名顧名思義就足以令人理解其重要性。蘇、松、常與杭、嘉、湖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擔當著封建王朝米袋子和稅源的角色。“兩湖熟,天下足”指的則是湖北的江漢平原和湖南的洞庭湖平原。但還是要指出,我國平原地區中有的區域存在明顯的短板。例如,東北大平原熱資源不足,因此農業只能一年一熟;華北平原則是嚴重缺水的地區。
更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來,平原地區又是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心所在。當前,城市化又進一步向城市群方向發展。其中的少數地區,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稟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城鎮體系完整,科教文化發達,對全國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典型的就是長三角的核心區域太湖流域,珠三角中的“小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地區。
太湖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里,包括江蘇省蘇南地區,浙江省的嘉興、湖州兩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以及上海市。“小珠三角”面積為2.4萬平方公里,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京津唐都市經濟圈,是指北京、天津和唐山之間三角地帶,4.2萬平方公里。以常住人口計,這三個地區的人口規模分別約7千萬、5千萬和4千萬。大致上,這三個地區合起來,以不足1%的土地,承載了我國超過10%的人口,約30%的經濟產出。此外,其他各省也在分別推動形成自己的城市群,典型的如川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等。絕大多數城市群都坐落于平原地區。
大致上,城市群的發展意味著全國人口會向那些具有全國意義的中心城市群,也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集聚,而一省的人口則向區域性的城市群集聚。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極為重大的,意味著寶貴的發展機遇,也意味著新的挑戰。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