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把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八大制度之一。全國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方式、路徑和相關的政策法規,涌現出豐富多樣的生態補償案例、政策、地方法規。本書是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我國第一部生態補償進展報告,系統回顧了中國生態補償領域的政策法規、實踐案例和學術研究,并分領域總結了流域、水源地、森林、草原、重點生態功能區、大氣、農業等生態補償領域的政策和實踐,收集了重要的生態補償法規政策和案例,可以作為記述中國生態補償發展歷程和*新進展的集大成著作。
靳樂山,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生態補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2004-2006年與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合作開展中國生態補償的診斷研究,并于2007年著《生態補償機制:市場與政府的作用》(中文版和英文版)。2010-2013年參與國家發改委生態補償立法調研,合著《流域生態補償與生態補償立法研究》(2011年)和《生態補償立法:路在前方》(2013年)。2014-2016年作為全球環境基金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項目首席技術顧問,參與設計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