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六篇十一章, 內容包括: 第一篇導論, 包含1-2章, 為管理和管理學概述、管理理論的演化; 第二篇為決策, 為第三章, 管理決策; 第三篇計劃, 包括4-5章, 為計劃概述及類型、計劃工作的方法; 第四篇組織, 包括6-7章, 為組織與組織設計、組織結構及組織變革; 第五篇領導與溝通, 包括8-9章, 為領導、溝通; 第六篇控制與創新, 包括10-11章, 為控制、管理創新。
《管理學》既涵蓋了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又介紹了管理學的發展趨勢和*新理論,章首提出教學目標、技能目標和案例導入,章末附有本章小結和習題,幫助學生掌握管理學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的同時,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全書共六篇十一章,內容豐富,重點圖書,適合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企業培訓使用。
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在人類歷史上,還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現和發展更為迅猛,對人類具有更為重大和更為激烈的影響。”回顧歷史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燦若繁星的重大實踐、雄偉工程以及卓越的發明幾乎都包含管理的貢獻。而現在,大到國家的管理、企業的運營,小到個人的行為、時間及精力都需要管理。管理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學好管理學對任何一個人都大有裨益。
如果我們將弗雷德里克·泰羅1911年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看作是管理走向科學的象征,那么管理科學的發展距今已有106年的歷史。管理學經過百年發展,已經積累了眾多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如何將管理工作中普遍適用的原理和方法介紹清楚,并為管理實踐提供有力的指導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書是在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管理學素質、能力和知識結構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本書適應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對管理學知識的要求,適應社會對管理人才的需要。本書的特色如下。
一是內容體系的創新。本書按導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體系編寫,既涵蓋了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又兼顧了管理學的新進展和發展趨勢,特別在內容的編寫中融入了最新的管理理論,注重學科的先進性,實現了內容體系的創新。
二是考慮了實用性。在內容的組織上考慮了學生的易接受性,在內容的敘述上深入淺出、重點突出;在環節的安排上考慮了教師的需要,在每章之前提出了教學目標、技能目標,每章之后附有本章小結,指出本章應該掌握的重點,方便教師進行教學。
三是突出了實踐性。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書在每章節前設置了案例導入、技能目標,引起學生對章節內容的興趣,并對即將學習的章節注重培養哪些管理技能有初步的認識;在每章后設置了本章習題,幫助學生在系統掌握管理學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的同時,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全書共計六篇十一章:六篇為導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與溝通、控制與創新;十一章為管理和管理學概述、管理理論的演化、管理決策、計劃概述及類型、計劃工作的方法、組織設計、組織結構及組織變革、領導、溝通、控制、管理創新。通過這些篇章的論述,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并融入了最新的管理理論和研究成果,為有志于學習管理的學生和從事管理的人員提供一本內容豐富的教材和實用參考書。
本書由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曾婧負責組織設計、編寫大綱以及全書的統稿、修改和定稿,并編寫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十章;王博編寫第三章;蔡曉娟編寫第四章和第十一章;張紅編寫第五章和第九章;劉玲編寫第八章。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的領導和老師給予了我大量的幫助,我的家人給予了我一如既往的無私幫助和支持,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回顧前人留下的精彩而深邃的管理學論述,我們撫卷沉思,贊嘆不已,展望管理學在新經濟形態下的發展和變革,我們要揚鞭奮蹄、不懈改進。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由于時間和水平的限制,盡管我們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書中難免有錯誤,在此真誠地懇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曾婧2017年5月
第三章管理決策
第三章管理決策我們應該把行動納入決策之中,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德魯克教學目標學完本章后,你應該能夠:
(1)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系統、管理決策的類型和特點;
(2)理解管理決策的理論;
(3)掌握管理決策的類型;
(4)掌握管理決策的理論與方法。技能目標如何分析決策的類型與特點、如何分析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如何采用合理的決策方法。
案例導入
案例一
1960年,愛奧庫卡升為美國福特公司副總裁兼總經理,他觀察到60年代一股以青年人為代表的社會革新力量正式形成,它將對美國社會、經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愛奧庫卡認為,設計新車型時,應該把青年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他精心組織下,經過多次改進,1962年年底這種新車最后定型。它看起來像一部運動車,“鼻子”長、尾部短,滿足了青年人喜歡運動和刺激的心理。更重要的是,這種車的售價相當便宜,只要2500美元左右,一般青年人都能買得起。最后這種車還取了一個令青年人產生遐想的名字——“野馬”。1964年4月紐約世界博覽會期間,“野馬”正式在市場上露面。在此之前,福特公司為此大造了一番輿論,掀起一股“野馬”熱。在第一年的銷售活動中,顧客買走了419萬輛“野馬”,創下全美汽車制造業的最高紀錄。“野馬”的問世和巨大成功顯示了愛奧庫卡杰出的經營決策才能。從此,他揚名美國企業界,并榮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
資料來源:五個企業經營決策案例給我們的啟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5):2528.此例說明,決策成功,可以擴大銷售額、降低成本、提高利潤,進而占領市場。
管理學第三章管理決策案例二
戰后初期,日本尼西奇公司僅有三十余名職工,生產雨衣、游泳帽、衛生帶、尿布等橡膠制品,訂貨不足,經營不穩,企業有朝不保夕之感。公司董事長多川博從人口普查中得知,日本每年大約出生250萬嬰兒,如果每個嬰兒用2條尿布,一年就需要500萬條,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市場。多川博決心放棄尿布以外的產品,把尼西奇公司變成生產尿布的專業公司,集中力量,創立名牌,成為“尿布大王”。其資本僅1億日元,年銷售額卻高達70億日元。
資料來源:五個企業經營決策案例給我們的啟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5):2528.經營決策成功,還可以使企業避免倒閉的危險,轉敗為勝。如果企業長期只靠一種產品打天下,潛藏停產倒閉的危險。因為市場是多變的,人們的需要也是多變的,這就要求企業家經常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而決策新產品的開發。這種決策一旦成功,會使處于“山窮水盡”的企業“柳暗花明”。
第一節決策概述
決策一詞的意思是為到達一定目標,采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從兩個以上的方案中選擇一個滿意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管理就是決策,是指通過分析、比較,在若干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定最優方案的過程。決策是計劃的核心或靈魂,它對管理具有決定意義。現代管理者,只有善于在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決策,才能達到各自的管理目標。
一、決策的概念
“決策”一詞的英語為DecisionMaking,意思是作出決定或選擇。時至今日,對決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種,但未形成統一的看法。歸納諸多界定,基本有以下三種理解。
(1)把決策看作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確立目標、設計和選擇方案的過程,這是廣義的理解。
(2)把決策看作是從幾種備選的行動方案中作出最終抉擇,是決策者的拍板定案,這是狹義的理解。
(3)認為決策是對不確定條件下發生的偶發事件所作的處理決定。這類事件既無先例,又沒有可遵循的規律,作出選擇要冒一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只有冒一定的風險的選擇才是決策,這是對決策概念最狹義的理解。
以上對決策概念的解釋是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學地理解決策概念,有必要考察決策專家赫伯特·西蒙在決策理論中對決策內涵的看法。
一般理解,決策就是作出決定,即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作出決定。按漢語習慣,“決策”一詞被理解為“決定政策”,主要是對國家大政方針作出決定。但事實上,決策不僅指高層領導作出決定,也包括人們對日常問題作出決定。如某企業要開發一個新產品或引進一條生產線,某人選購一種商品或選擇一種職業,都帶有決策的性質。可見,決策活動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正確理解決策的概念,應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決策要有明確的目標
決策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或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確定目標是決策過程第一步。決策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十分明確,所要達到的目標必須十分具體。沒有明確的目標,決策將是盲目的。
2.決策要有兩個以上備選方案
決策實質上是選擇行動方案的過程。如果只有一個備選方案,就不存在決策。因而,至少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方案,才能進行比較,最后選擇一個滿意方案作為行動方案。
3.選擇后的行動方案必須付諸實施
將選擇的方案束之高閣,不付諸實施,決策等于沒有決策。決策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也是一個行動過程。
決策是人類社會自古就有的活動,決策科學化是在20世紀初開始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決策研究在吸收行為科學、系統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實踐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決策實踐,到20世紀60年代形成了一門專門研究和探索人們作出正確決策規律的科學——決策學。決策學研究決策的范疇、概念、結構、決策原則、決策程序、決策方法、決策組織等,并探索這些理論與方法的應用規律。隨著決策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深入與發展,決策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尤其是應用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出現了經營管理決策。
二、決策的原則
管理者在決策時離不開信息。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決策水平。這要求管理者在決策之前以及決策過程中盡可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但這并不是說管理者要不計成本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管理者在決定收集什么樣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從何處收集信息等問題時,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在收集的信息帶來的收益(因決策水平提高而給組織帶來的利益)超過因此而付出的成本時,才應該收集信息。
決策的基本原則如下。
(一)差距、緊迫和力及原則(在確定決策目標時運用)
(1)差距即現實與需要之間的差距問題。
(2)緊迫即決策目標不但是需要解決的差距性問題,并且具有緊迫性,是影響工作的主要矛盾。
(3)力及即解決是力所能及的,主客觀條件允許的,有解決的可實現性。
(二)瞄準和差異原則(準備備選方案時運用)
(1)瞄準即方案必須瞄準決策目標。
(2)差異即備選方案所采取的路線、途徑和實施必須是互不相同的。
(三)“兩最”、預后和時機原則(方案選優時運用)
(1)“兩最”即利益最大,弊失最小和可靠性最大,風險最小。
(2)預后即有應變性的預防措施,對可能出現的威脅的預測和對策。
(3)時機即決策應該在信息充分或根據充足的時機作出。
(四)跟蹤和反饋原則(在決策實施過程中運用)
(1)跟蹤即決策實施后要隨時檢驗查證。
(2)反饋即決策與客觀情況一旦有不適應,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調整。
(五)外腦和經濟原則(在決策的全過程必須運用)
(1)外腦即在決策過程中必須重視利用參謀、顧問、智囊團等。發揮集體智慧,防止個人專斷,把決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2)經濟即決策全過程要求節約人、財、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