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興論壇演講者在鄉村建設中擔任的角色考慮,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五章。第一章為“鄉村·政府”, 涵蓋了從縣長到村書記, 以及旅游、文化、規劃等不同職能部門干部扎根鄉土, 身體力行的感悟與經驗總結; 第二章為“鄉村·NGO”, 通過扶貧、健康促進、農婦培訓、生態保護等不同角度看公益組織如何切入鄉村建設; 第三章為“鄉村·文化”; 第四章為“鄉村·設計”; 第五章為“鄉村·文創”。
序
羅德胤:永續與共享——2016年中國(新縣)鄉村復興論壇述評
第一章.鄉村.政府 / 1
一、鄉村復興——安靜、尊敬、干凈、路徑.呂旅 / 2
二、以鄉宿守護鄉愁——淺論鄉村復興的路徑選擇.帥建筑 / 12
三、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成功發展之道.龍秀林 / 20
四、怎樣建設美麗鄉村.閔洪艷 / 26
五、桃源村項目的艱辛與收獲.華運鵬 / 33
第二章.鄉村. NGO / 43
一、我心中的中國.孫君 / 44
二、合作共生,美麗鄉村發展之道.劉文奎 / 53
三、有健康才能小康.翁永凱 / 60
四、“農婦”是一種生活.鄒莉莎 / 67
五、鄉建恨晚·貴州中關村的鄉建實踐.洪金聰 / 73
第三章.鄉村.文化 / 81
一、村落文化景觀的變與不變.杜曉帆 / 82
二、生態博物館的中國時代.潘守永 / 91
三、從鄉村管理走向鄉村治理.鄶艷麗 / 96
四、鄉村性的挖掘與傳承——以河南新縣毛鋪村為例.林祖銳 / 102
第四章.鄉村.設計 / 109
一、農村民居低端改造探索
——一幢哈尼族蘑菇房的內部改造實驗.朱良文 / 110
二、土木山林風水:建筑與敘事的村落空間.王維仁 / 117
三、鄉村,建筑師的新舞臺.何崴 / 128
四、創新模式下的鄉村資產開發運營.朱勝萱 / 134
五、鄉建與園冶.宋微建 / 141
第五章.鄉村.文創 / 149
一、遺產旅游基本要素.Patrick McMillan / 150
二、從鄉村旅游的定義談鄉村旅游產品的打造.德村志成 / 155
三、民宿帶動鄉村旅游發展——以臺灣為例.李青松 / 165
四、構建以鄉村為主體的商業模型.陳長春 / 171
五、從莫干山到松陽,只是一個開始.夏雨清 / 180
六、民宿聚落生態.王旭 / 186
七、鄉建恨早.吳海飛 / 193
后記 / 199
鄉村.政府
第一章
在路上——中國鄉村復興論壇年度紀實(一)
2
一
鄉村復興——安靜、尊敬、干凈、路徑
呂旅
中共河南省新縣縣委書記(時任新縣縣長)
三年前,我們會同北京綠十字、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發起了“英雄夢·新縣夢”規劃設計公益行活動。記得當時和北京綠十字的孫君老師商談活動主題時,我提出了“故園夢”,孫君老師指出“故園夢”其實就是“新縣夢”的一部分。那么,我們為什么把這次活動的主題最終確定為“英雄夢·新縣夢”,主要有這樣一些考慮:新縣是一個革命老區,是堅持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中心地,革命戰爭年代,不足10萬人的新縣,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5萬5千名優秀兒女的生命,可以說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這些先烈和英雄們的夢想,就是要讓人民翻身得解放,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新縣也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三年前,全縣有73個貧困村、4.16萬貧困人口,到目前為止還有42個貧困村、2.37萬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大部分都是因病、因災、因事故致貧或返貧以及無法外出的留守老人、
第一章鄉村.政府
3
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其中有近1萬人是需要政府兜底的特殊困難群體。讓這些人早日脫貧,共同步入小康,是老區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夢想,也是縣委、縣政府的政治責任和政治擔當。正因如此,我們把這次活動主題定為“英雄夢·新縣夢”規劃設計公益行。活動開展三年來,1000多個日日夜夜,500多名設計師、專家和志愿者,80多家公益組織,帶著對英雄的崇敬與懷念,帶著對老區新縣的關懷和關愛,圍繞“一城三線”(“一城”就是新縣縣城,“三線”就是紅色歷史、綠色生態、古色鄉村三條旅游精品線路),足跡遍布新縣山山水水,把一大批精品力作留在了新縣大地上。到目前為止,我們縣共有6個村入選中國景觀村落、8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23個村入選河南省傳統村落。
所以,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三年來和各位專家、志愿者、公益組織在一起參與公益活動的一些感受和收獲,同時也是代表西河村的父老鄉親,以西河村名譽村長的角度,從安靜、尊敬、干凈、路徑四個方面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01“英雄夢·新縣夢”規劃設計公益行啟動.JPG
“英雄夢·新縣夢”規劃設計公益行啟動
(來源:新縣人民政府)
在路上——中國鄉村復興論壇年度紀實(一)
安靜——鄉村復興“熱話題”下的“冷思考”
從1931年梁漱溟先生倡導實施鄉村建設到現在,將近一百年,鄉村建設一直是一個很時髦的話題,特別是黨中央提出要讓村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后,在全國又掀起了新一輪的鄉村復興熱潮,但在喧囂熱鬧的背后,我覺得有幾個問題,應該冷靜的去面對。
第一個是如何看待“鄉愁”與“愁鄉”。2016年春節,“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新聞火爆網絡,這一方面說明很多人在關注著農村、擔憂著農村,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鄉愁;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真正關注這些負面新聞的,大多是城里人,農民反而很少,所以說這份“鄉愁”更多的是城里人的“愁鄉”。那么,作為推動鄉村復興的我們,到底如何看待當前的鄉村現狀,到底如何在城鎮化的大趨勢下看待當前農村的現狀?從城鎮化的大趨勢來講,一方面大批農村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就業和創業,正所謂“70后”不想種地,“80后”不愿種地,“90后”不會種地,這種現狀我們必須要客觀面對;另外一方面,即使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90%,依然還會有近2億人生活在農村,這才是鄉村復興面對的大趨勢和農村現狀。世外桃源式、田園牧歌式的農村,只能是記憶中的鄉愁,而絕不是我們所面對的現實。
第二個是如何看待“被復興”和“自復興”。現在,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工商資本、鄉村能人都在關注鄉村復興,成為鄉村復興的主要推動力量。這些人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和資金的決定權,往往根據自己的認識和觀點來推進鄉村復興,真正的村民反而成了“被代表”的一方。我們是否應該冷靜地反思一下,就像袁家村支書說的一句話,“鄉村建設完全靠政府靠不住”。而且我覺得鄉村復興單純靠資本也不一定會永久可持續。那么對專家來講,即使我們成長在農村,我們了解自己的父母,但真正了解現在的農村和農民嗎?如果鄉村復興一直走“被復興”的路子,而不是基于農村和農民的“自復興”,那么這種鄉村復興的熱潮,最終可能只
是一陣風。
第三個是如何看待“保護”和“開發”。我覺得保護和開發并不矛盾,如果只談保護不談開發,讓群眾餓著肚子來保護學者和專家眼里的傳統村落,完全是一廂情愿。如果鄉村復興只是為了留住城里人的鄉愁,而不考慮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脫貧致富,那么現在僅存的一點記憶中的鄉愁終究也會消失。不開發只保護是一句空話,而一味強調開發不注重保護,無疑是本末倒置,最終開發也會落空。
1-2西河:文化傳承與融合.jpg
西河:文化傳承與融合
(來源:新縣人民政府)
尊敬——鄉村復興的底線思維與紅線意識
所謂底線思維,就是要保護文化遺產,留住歷史文脈;所謂紅線意識,就是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主要是做到三個尊敬。
一是尊敬歷史風貌。現在留存下來的一些傳統村落,表面上看,橫不平豎不直,雜亂無章,但從整體上看卻是一幅非常美麗的畫卷。在這個歷史風貌之下,蘊含的建筑風格、建筑元素,是民間工匠在融于自然、
在路上——中國鄉村復興論壇年度紀實(一)
尊重自然前提下的創造和協作。大家看新縣傳統的建筑,包括中國很多地方的古民居,都是土墻灰瓦、青磚黛瓦。但最近十幾年,由學院的建筑師們設計的農村的屋頂卻是五顏六色。我曾經專門和孫君老師交流過農村屋頂設計的問題,孫君老師說,黃色的屋頂過去多用于皇宮或寺廟,藍色在陵墓比較常見。而現在這些五顏六色的屋頂,恰恰都是一些學院培養出來的建筑師們設計的。所以說尊重歷史風貌不是一句空話,鄉村的規劃、設計、建設,必須植根于鄉村、植根于歷史。
二是尊敬自然生態。鄉村之美,決不單單是村落之美、民居之美,更重要的是環境之美、生態之美,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融合。在鄉村建設中,我們一定要尊敬自然生態,人定勝天的事還是盡量避免,少做為好。所以我們不僅在鄉村建設方面,而是在全縣都倡樹視山如父、視水如母、視林如子的生態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截斷河流、不取直道路,堅決不讓村莊變成孤零零的村莊,堅決不讓村莊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
三是尊敬村民意愿。村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延續者,也是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和主體。尊重村民意愿就是要激活人心,政府不能當“獨裁者”,專家不能當“呼喊派”,社會資本不能唱“獨角戲”,最終我們都是群眾演員,群眾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我們確定的原則是為民做主不替民做主,強力推進不強迫推進。當政府部門、專家意見和群眾意見不一致時,我們堅持以群眾意見為主;當大多數群眾意見和個別農戶意見不一致時,我們還是盡可能尊重個別農戶意見。只有充分尊重群眾意見,鄉村建設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才能體現出來,群眾才能真正有歸屬感、自豪感、榮譽感、幸福感。
03尊敬歷史風貌.JPG
尊敬歷史風貌
(來源:新縣人民政府)
干凈——鄉村復興的“硬環境”和“軟實力”
“硬環境”,就是打造鄉村的美麗顏值;“軟實力”,就是提升鄉村的內在氣質。
一方面是潔凈。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村莊凋敝讓每一個回歸鄉村的人都感到痛心和敗興,這既有環境整治的問題,也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配套的問題。所以這三年來,我們一直著力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村莊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上下功夫。在環境綜合整治上,我們提出干凈就是美,持續就是好,要求鄉村兩級掃干凈、擺整齊、配設施、保常態;在基礎設施配套上,實施了供排水、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河道治理、村組公路建設;在公共服務配套上,做到每一個村都有一個標準化的村衛生室、一個村小學和一個圖書室。不管是整治還是配套的過程中,
在路上——中國鄉村復興論壇年度紀實(一)
我們都堅持修舊如舊,在保持歷史風貌的前提下,植入一些現代的生活元素和生活方式,讓古風古韻也可以很現代。比如西河,現在有咖啡館、有集裝箱、有帳篷酒店,這恰恰把反差變成了一種和諧,讓村民和所有來到這里的人,在古風古韻的鄉村環境下享受現代生活。通過這些措施,最終實現村舍古韻、村莊美麗、村民幸福。
另一方面是純凈。中國傳統的民風民俗和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根和魂,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讓民風民俗正本清源,鄉風文明弘揚傳承。所以我們鼓勵每一個有條件的村,建祠堂、續家譜,培養一批鄉村賢人,涵養鄉賢文化、重塑宗親文化、展示農耕文化。同時把傳統的民風民俗和現代的鄉風文明結合在一起,樹立一批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婦、好婆婆典型,影響和帶動新風尚、新習慣的自覺形成。所以說,在新縣不僅能看得見鄉愁,更能通過村民的質樸、厚道、熱情,體會到看不見的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