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城市產業社區的未來圖景》把特色小鎮看作一個經濟社會主體自組織并通過學習來適應外部環境從而獲得成長性的復雜系統——城市產業社區,探究特色小鎮集成城市平臺、產業平臺和創新平臺功能的機制,通過特色小鎮代表性案例回顧總結特色小鎮制度化、組織化、市場化的創建歷程和經驗成效,深入詮釋特色小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舉。
《特色小鎮:城市產業社區的未來圖景》選取長三角區域若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的特色小鎮展開案例分析,突出特色小鎮建設為所在區域帶來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變化,分析特色小鎮在有限空間內營造城市產業社區“三生融合”的創業創新環境舉措,以及城市產業社區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相應成效。
《特色小鎮:城市產業社區的未來圖景》的特色小鎮建設案例,有助于研究者從理論中把握全球化、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產業升級的規律和新型產業空間組織的特點,有助于小鎮規劃建設者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的城市區位、產業要素、生態資源、文化積淀等稟賦,使特色小鎮真正成為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有生命力的創新創業新空間。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作為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強調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融合,對新常態下探索經濟轉型升級、建設新型城鎮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國內的特色小鎮緣起于浙江省,浙江省把建設特色小鎮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徑,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新樣板,樹立了新標桿。自2015年底以來,隨著中央領導對特色小鎮建設的系列批示、指示,以及國家各部委頂層設計的推進,特色小鎮與小城鎮建設得到了全面發展,并從浙江省走向全國。
我在浙江工作的18年間,曾擔任過浙江省樂清縣委書記、金華市委書記等職務,1999~2001年還曾擔任過杭州市市長。特色小鎮就是在那一時期發端的,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從“小鎮+‘一村一品”’的1.0版,升級到“小鎮+企業集群”的2.0版,再到“小鎮+旅游休閑”的3.0版,目前已經進入“小鎮+新經濟體(并進入城市)”的4.0版。
具體來說,特色小鎮的1.0版就是小鎮服務于周邊的農村、農民、農業,服務于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這種小鎮模式跟農耕文明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積極投入經濟發展的浪潮,克服重重困難和條件的限制,特色小鎮應運而生,并升級為2.0版.鄉鎮企業“家家點火、村村冒煙”,小鎮里所有的人都進行了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相互之間構成一個高效率的生產體系,形成“塊狀經濟”。“塊狀經濟”的所在地就是一個特色小鎮。這些小鎮既是特色產業的生產基地,也是特色產業的專業市場,即同類產品“生產+市場”的集合體,產業集群內部既有產業內分工,也有產業間分工,融產業有序整合和空間集聚于一體。到20世紀90年代末,沒有被“塊狀經濟”所覆蓋的小鎮,保留了明清時代獨一無二的建筑風貌,其獨特的文化、建筑和地形和諧相融,就成了旅游資源,由此發展成為3.0版的特色小鎮。
而浙江省的特色小鎮4.0版,在發展特色經濟的同時,主動融入城市,接受城市輻射,向城市經濟轉型。小鎮有效發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功能,極大地增強了城市活力。從演化經濟學的角度來看,4.0版特色小鎮的新產品、新結構、新業態等“特色”的形成,是企業家,包括農民企業家、外來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城市中各種各樣“正外部性”(源自大學、金融機構、孵化器、各行業技術人員等)的涌現、疊加的結果。所以4.0版的特色小鎮必須源于城市、服務城市,它跟農村工業化時期的一、二、三代特色小鎮完全不一樣了。
特色小鎮既不是可以規劃出來的,也不是依據概念的設想,而是立足浙江及全國各地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并在長期的升級演進中,從原有的模式中脫穎而出的,所以,這也給理論研究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如果硬套主流經濟學的企業理論、消費者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等解釋,甚至用來指導特色小鎮建設,那就偏離特色小鎮的自組織、涌現和演進的特點了。這也是全國很多地方一陣風、一個模式復制特色小鎮的原因之一。利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CAS),我們對特色小鎮可以做全新的解讀。經濟組織具有各種復雜性,是因為它是由不同異質主體的變異性、主動的適應性和相互作用共同涌現形成的。在特色小鎮里,產業和空間的活力源于其個體的自適應性所形成的自組織性,所以建設特色小鎮需要眾多企業力量的涌動來推動特色小鎮的誕生和發展。
從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視角,我們可以得出評價特色小鎮的一些標準。一是自組織。好的特色小鎮是由下而上生成的空間和產業組織,差的特色小鎮往往是人為規劃的。二是共生性。好的特色小鎮和周邊是共生、共贏的關系,差的特色小鎮與周邊是兩張皮、相互競爭的關系。三是多樣化。小鎮特色的種類多樣化,利于形成多樣化的空間和多樣化的產業模式,能夠完善創業生態鏈,產生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四是強聯結。
白小虎,1974年3月生于江蘇常州武進,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博士,教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現任職于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研究方向為制度與區域發展、區域與城市經濟,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城市群非均衡演化的機制與路徑”,出版專著《市場義烏——從雞毛換糖到國際商貿》、《當代浙商與專業市場制度——傳統與變遷》(獲第十七屆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在《經濟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財貿經濟》、《中國軟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張日波,男,1982年生于山東青島平度。201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經濟思想史專業,獲得博士學位。現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和區域經濟學。出版《報酬遞增思想的演進:以馬歇爾為中心的考察》等著作。在《經濟學動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發表論文20多篇。獲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
第一章特色小鎮的實踐探索
一特色小鎮的建設背景003
二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008
三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保障012
第二章城市產業社區視角下的特色小鎮
一特色小鎮的理論探究022
二產城人文融合的城市產業社區028
三城市產業社區的新供給機制035
第三章夢想小鎮:成就夢想的創業創新生態圈
一夢想小鎮舊貌換新顏046
二夢想小鎮緣何換新顏050
三“引進來+走出去”尋更大的夢想059
第四章云棲小鎮:與未來同行
一云棲小鎮蝶變066
二開發區的華麗變身069
三云棲小鎮的科技創新生態077
第五章昆山智谷小鎮:陽澄湖畔的創新極核
一昆山智谷小鎮前世今生086
二昆山智谷小鎮奏響創新“協作曲”090
三“智”存高遠打造創新“強磁場”095
第六章石墨烯小鎮:西太湖畔的未來碳谷
一石墨烯小鎮緣起102
二石墨烯產業生態進化107
三領創烯時代共創碳未來115
第七章山南基金小鎮:山中飛出金鳳凰
一山南基金小鎮的發展歷程124
二山南基金小鎮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128
三山南基金小鎮的創建做法132
第八章藝尚小鎮:未來設計之都
一衣裳到藝尚140
二走向設計之路142
三將杭州設計帶向世界151
第九章襪藝小鎮:再亮“國際襪都”新航標
一破立之間迸發轉型發展新活力158
二重構襪業,重塑大唐161
三“國際襪都”新航標169
第十章東方美谷:專注美麗健康產業
一“東方美谷”到底是什么176
二“東方美谷”行動策略與體系構建181
三“東方美谷”的未來187
第十一章蘇繡小鎮:秀出發展新空間
一蘇繡小鎮的歷史與今生192
二“秀出”“四高”建設標準195
三“秀出”特色經驗201
第十二章三瓜公社:構筑城鄉融合的支點
一三瓜公社關于文化、村落和扶貧的故事212
二以產業融合促鄉村再造的“三瓜”實踐217
三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支點的幾點啟示222
第十三章特色小鎮建設的總結與展望
一特色小鎮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228
二未來展望233
附錄
附錄一浙江特色小鎮提升發展的對策思路240
附錄二關于特色小鎮與高端裝備產業同步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245
附錄三舊金山灣交通模式對杭州灣經濟區交通與城鎮產業布局的啟示250
后記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