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 前言, 導論, 工作分析與任職資管體系構建, 招聘管理, 員工培訓與人才開發, 薪酬管理, 績效管理, 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主要特色: 基礎內容更加精煉, 實操內容更加充實, 研究視角更加開闊, 理論探討更加深入。全書共計繪制或引用圖40張、表46張, 本書還摘編了七個較為詳細的大案例, 其中既包括華為、騰訊、IBM、安利等世界著名公司, 也包括一些正處于改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 案例的內容完全與每章所討論的內容緊密契合。
本書摘編了七個較為詳細的大案例,其中既包括華為、騰訊、IBM、安利等著名公司,也包括一些正處于改制轉型期的中小企業,案例的摘編完全與正文緊密契合。同時,本書在正文中還引入了30個左右生動活潑、內容貼切的小案例。全書共計繪制或引用圖40張、表46張,內容詳實、豐富,很多東西可以供讀者在實際工作中直接參考。
本書努力避免為了弄清一個“不證自明”的詞匯而廣征博引、反復討論的寫作套路,更多的是直接介紹相對成熟的理論觀點,以便使讀者迅速切入到后面的實質內容中去。同時,作者希望通過本書與讀者進行“雙向溝通”,使大家不僅能夠“知其然”,更能在“知其所以然”的道路上展開進一步探索。
主要特點:力求基礎內容更加精煉、實操內容更加充實、研究視角更加開闊、理論探討更加深入。雖然不一定能夠做到,但不能沒有這個追求。
本書對應的電子課件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網站免費下載。
一、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2003年,我開始系統講授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授課班次,既有從本科到博士的全日制教育,也有在職研究生、MBA、EMBA乃至享譽國內的著名學府舉辦的總裁班。至今授課已達2000余學時,所參考的教材20多本。
各種版本的國內外教材,體例各有不同,內容精彩紛呈,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教學與實踐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似乎仍有些許遺憾令人難以釋懷。比如:國外教材普遍采用歐美人的敘事手法,內容豐富但條理性不強,國內學生讀起來普遍感覺有點“繞”,抓不住重點。相對來說,國內教材更符合大家的閱讀習慣:先介紹概念、定義,再分析作用、意義,然后再推出方法、流程,*后再做一個相對全面的總結。給人的總體印象,國內的一些教材在概念、定義、作用、意義、原則等內容上普遍帶有羅列和堆砌之嫌,特別是對于某些概念的起源,必追至先秦諸子而后快。而對于實操部分的介紹又普遍薄弱,使人感覺學不到多少真東西。
二、為什么是“高級教程”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被引入到中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人力資源管理》在很多高校是被當作“概論”來講的,時間基本為一學期(36~48學時),其內容也相對比較淺顯。同時,工作分析、招聘、培訓、薪酬、績效等內容被拆分成若干獨立的課程,內容雖然較深,但對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并沒有開設。
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企業內外環境的持續發展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在職人士普遍具備了大本以上的教育背景,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已有了一定了解,但他們再就讀更高水平的學位時卻沒有合適的教材。
可以說,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就學人員素質的提高,使得人力資源管理“高級教程”的編寫已經具備了充分和必要條件。
三、本書有什么不同之處
相對于面向本科生的人力資源管理概論來說,本書有以下不同的追求。
1. 基礎內容更加精煉
本書主要針對的是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層次的高學歷人士。其中的一個基本假設是,讀者已經對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有一定實踐經驗上的積累。因此,本書努力避免為了弄清一個“不證自明”的詞匯而窮追不舍、廣征博引、反復討論的寫作套路,而更多的是直接介紹被普遍接受的理論、觀點和思路,以便使讀者能夠迅速切入到后面的實質內容中去。如果用“包子”來比喻,就是努力追求“皮薄餡大”。
2. 實操內容更加充實
總的來說,本書在每章的第二節即快速進入到實操、實務階段。相對于*節,本節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在流程上更加清晰,在思路上更加流暢,在操作上更加具體。同時也增加了本人及合作團隊在企業咨詢過程中所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技巧性的東西。應該說,這部分內容是本書的重點、難點之所在。但如果讀者能夠耐下心來認真讀懂、讀透,就基本可以掌握開展實操工作所必備的工具和技巧。
除此之外,本書還摘編了七個較為詳細的大案例,其中既包括華為、騰訊、IBM、安利等世界著名公司,也包括一些正處于改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案例的內容完全與每章所討論的內容緊密契合。其目的,一方面是使讀者增加一些感性認識、積累一些實操經驗,同時也可以引發讀者對每章理論內容的思考。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再到理論(即使讀者能夠形成一些理論思考),是本書對案例分析環節的基本追求。
除了上述七個大案例,本書在正文中還因地制宜引入了30個左右生動活潑、內容貼切的小案例。全書共計繪制或引用圖40張、表46張,內容詳實、豐富,很多東西可以供讀者在實際工作中直接參考。
3. 研究視角更加開闊
由于授課對象的學識積累不夠,更由于授課時間上的限制,大多數面向本科生的人力資源管理教材基本是以“就事論事”的方式編寫的。而面向高學歷、高水平人才的教材如果還是以這種方式展開,就顯得過于狹隘。
因此,本書引進了勞動經濟、戰略管理、市場營銷、決策論、博弈論、應用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方面的理論與知識,希望與讀者一起,從多角度分析和看待同一問題,進而為其晉升到人力資源總監(HRD)乃至更高級別的職位做一些素質和能力(competency requirements)上的準備。
4. 理論探討更加深入
由于主要是面向高學歷、高水平人才,因此本書試圖避免“自編自演”“把事情說明白”的敘事風格,而是希望與讀者進行“雙向溝通”“共同探討”,使大家不僅能夠“知其然”,更能在“知其所以然”的道路上展開進一步探索。
此外,本書還增加了許多傳統教材所沒有的“能力素質模型”“任職資格體系”“高端招聘實訓”“培訓體系建設”“人才測評與開發”“戰略性薪酬管理”“戰略性績效管理”等較為實用的高端(相對于本科層次的教學)內容,以及關于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思路、內容、流程與相關工具的探討。
四、本書的寫作團隊
1. 無形的團隊
本書的寫作,是以有關專著、教材、期刊文章為基礎,結合作者十多年來的咨詢經驗和教學積累編寫而成。其中有前輩研究的理論成果,也有MBA、EMBA等脫產或在職專業碩士以及高級研修班、總裁班等許多人士的貢獻(筆者在案例研討中所獲得的啟發)。可以說,他們構成了本書寫作的無形團隊。
2. 有形的團隊
許愛君、李亞楠、陶佳、陳雪、高燕等參與了主要章節的起草工作;高凡、王思珺、周赫然(本科)參與了部分案例的編輯與整理工作;謝偉、任會青、馮海龍、王穎、吳云(蒙古國)、魏丁、牛麗濤、舒小莉等參與了部分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
赫淑彬老師對全書的編輯和校對做出了巨大貢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的馮喜良院長(教授、博導)、童玉芬副院長(教授、博導)、范圍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
謹對上述人士有形和無形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3. 作者的心聲
雖然對本書的寫作有一些較高的追求,但由于作者本人(不包括上述成員)學識有限,書中難免有許多不當甚至是謬誤之處,歡迎大家來電、來函批評指正,同時也歡迎同行們(任課教師、業界人士)索要相關資料(PPT課件、參考答案等)、開展深入探討。
五、本書的適用對象
本書主要適用于以下人群:
(1) 全日制碩士或博士研究生。
(2) 專業碩士或在職碩士生。包括在職研究生(企業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MBA、EMBA等。
(3) 有著較高個人追求的高年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本科生。
作 者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