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對家庭教育進行理論的闡釋和實踐的指導。主要介紹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論觀點,家庭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以及各類型家庭教育的特點,各階段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最后對家庭——學校——社區合作的問題及家庭教育中所關心的親子關系進行了論述。本書注重理論闡釋與實踐指導相結合,體現了現實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特點。本書可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專業課教材,也可作為廣大家長的育兒參考書。
在我國經濟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也帶來了許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傳統家庭教育理論的批判與繼承問題、現實生活中家庭教育的價值導向與家庭教育的科學化問題、如何把家庭教育的理論與孩子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等。
撰寫《家庭教育學》,旨在面對我國家庭教育實際,分析和總結家庭教育的歷史經驗,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對家庭教育的規律進行探討,力求通俗易懂、求實求新,以服務于當前的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內容的通俗性
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力求兼顧語言的通俗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可讀性。每章都以大量成功或失敗的案例作為切入點,力求將嶄新的觀念、原則、方法帶到教育“現場”呈現給讀者。
2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
大量案例的解讀與評析是本書的一個特點。案例是從生活中精選出來的事件,有調查、新聞報道,還有經典的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研究。這些生動、有趣的教育案例能使讀者深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了解孩子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而切實有效地把家庭教育的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去,使家庭教育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
3方法和技巧的可操作性
為了能夠更好地增加教材的實用性,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專門開辟了能力訓練模塊,幫助學習者把學到的方法和技巧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去。試圖搭建一座教育理論與實踐操作的“智慧之橋”。
總之,本書以全新的視角透視家庭教育,在保證家庭教育理論科學性的同時,兼顧家庭教育的可讀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
本書由石家莊學院的何俊華以及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馬東平任主編,具體章節分工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由馬麗雯、馬東平共同執筆,第五章、第七章、第十章由何俊華執筆,第六章、第八章由陳宏執筆,第九章由趙芳芳、馬東平執筆。全書由何俊華整理和統稿。
鑒于編者水平和能力所限,書中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和專家不吝指教。另外,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許多文獻,雖然我們盡可能寫明各種引用資料的出處,但恐有所疏漏,在此一并對有關人士和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何俊華2017年1月
第三章影響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
第一節家長的教育素養與家庭教育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教育當中,家長是教育的執行者,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往往通過潛移默化與主動教育來實現。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說過:“你要記住,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成為獨立的成人,這過程正是在與家長的朝夕相處中不斷地耳濡目染,漸漸形成了自己個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家長對子女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無處不在的,滲透于家長的一言一行當中。因此,父母良好的品行、積極的人生態度,完善的人格等將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關心家長的教育素養,任何教學和教育任務,都不可能解決。”家長的教育素養如何,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質量,也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成敗。家長的教育素養包含的范圍很廣,本節將重點討論三個方面: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知識與教育能力。
一、家長的教育觀念
有一對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女兒的學習態度,從女兒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對女兒的作業質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必須工整、正確。父母每天認認真真地檢查女兒的作業,做錯的必須重做,寫得不整齊的地方必須重寫。為了讓孩子認真完成作業,母親制定孩子每天犯錯的規定數,父親還為此動手打過孩子。在父母的嚴厲管理下,孩子的作業不但整齊而且一點錯誤都沒有,滿篇的紅色對鉤。為了按要求完成作業,孩子在寫作業時非常認真,寫得很慢,一個小時的作業能寫兩個小時,使得孩子沒有時間玩耍和閱讀。
孩子上初中后,作業量增加、難度增大,但孩子已經習慣了只關注作業是否整潔,而不習慣多動腦思考,所以當面對一些較復雜的作業時,孩子不知所措沒有應對能力。孩子做作業經常到晚上十二點之后,心理上越來越焦慮,只要發現作業有錯,孩子就難以接受,甚至表現出恐慌。最后,到初三時,功課壓力太大,女兒徹底崩潰了,無法再回到學校。(改編自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分析案例可以看出,這對父母的教育觀念出現了偏差,過于注重自己熱衷的目標——培養孩子在學習上認真的好習慣,而毫不在意其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忽視了孩子的痛苦和承受能力。同時,這對父母沒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是一味地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書寫作業,雖然其出發點是希望孩子養成認真學習、工整書寫的好習慣,但本質上體現了其父母不正確的兒童觀和親子觀,沒有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不成熟的個體,沒有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在學習上對孩子的要求過于嚴格且急于求成,反而事與愿違、功虧一簣。所以,案例中的孩子雖然取得了一個短暫的、表面看來令人滿意的效果,卻永久地損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長的教育觀念通常是指家長在培養子女的過程中,在孩子發展、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觀點,是家長教育行為的先導。家長的教育觀念不但制約著家長對教育知識、能力的運用,也直接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以及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時間、精力與物質經濟的投入等。針對當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國內諸多學者的研究,家長的教育觀念的核心要素為:兒童觀、人才觀、親子觀。
1兒童觀
兒童觀主要是指家長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家長的兒童觀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兒童的教育方式和行為,也直接關系到兒童能否健康成長。家長怎樣看待兒童直接決定著他們會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長必須要樹立的兒童觀有以下兩點。
(1)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雖然由父母生養,可他們依然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與父母不同的人格特征,也有與父母不同的愿望與需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態度應當是把他看作是和自己一樣平等的人,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需要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并給他選擇的權利。這樣就能夠養成兒童獨立的個性,為兒童形成創造能力和開拓進取的心理品質打下良好基礎。
(2)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兒童是未成年人,依然處在成長過程中,其心理狀態、思維方式都還不成熟,與成年人也不一樣。家長要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呈現的不同心理狀態,允許孩子嘗試、犯錯,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急切地將自己的想法、做法強加給孩子,替代孩子的成長。
2人才觀
人才觀是指家長對人才價值的理解,它影響著家長對子女成才的價值取向和對子女的期望。進入21世紀后,經濟發展迅速,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興行業,片面的人才觀念已經不適合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家長應當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更加全面、科學的人才觀。
(1)人人能成才。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都有進步的愿望和自己獨特的優勢,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成功、成才。樹立這樣的信念,將有助于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樹立信心,始終相信孩子,這將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2)行行出狀元。家長要認識到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成才的途徑也是多樣的。孩子正在面對的世界十分豐富多彩,未來甚至有可能在家長根本想象不到的行業做出一番成就。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不同,盡可能地鼓勵而不是打壓孩子的天賦和優勢面。只要未來他能夠在自己選擇的社會角色上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就是成才。
(3)成才需要終身學習。成長和成才并不是在離開學校的那一刻便完成了,它更需要一個人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錘煉、打磨自己,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一朝學習,受用終生”的觀念早已過時,家長在實施教育時應及早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意識。
3親子觀
親子觀是指家長對親子關系的看法和認識,包括自己的教養動機。不同的親子觀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養方式。
科學的親子觀首先應當看到孩子與自己的親情關系。父母與孩子是通過血緣聯系在一起的。父母對孩子有天然的愛護、支持和關心。同時,父母需認識到自己與孩子是教育與受教育的關系,即對未成年的子女,父母有教育、引導的義務,不能因為血緣親情而放縱溺愛孩子。如有沖突發生,便是雙方成長的契機和動力,不要演變成對抗。再者,家長需要認識到孩子的社會屬性。未成年子女總有一天要長成獨立的社會人,需要承擔責任和義務,在某一個位置上發揮自己的能力,對社會做出貢獻。家長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不能隨心所欲,要遵循社會的道德和法律規范,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培養子女朝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
二、家長的教育知識
1心理學知識
安慕正在讀初三,父母認為他不好好學習,每天時間安排得亂七八糟,所以父母給他制訂了很多計劃,學習、運動、練琴……父母認為這些計劃內容豐富,動靜結合,非常適合安幕。安幕為了應付父母,口頭向父母承諾保證完成,可是實際上卻是一天都沒有執行。
案例分析:安慕正處于青春期,隨著身體的成長、知識的增多、經驗的豐富以及獨立思維和批判思維能力的發展,青春期的孩子會產生“成人心理”,即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希望得到更多的獨立、自主權,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心理學家又將其稱為“心理斷乳”。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安慕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還把安慕看成學習不能自理的小孩子,給孩子制訂計劃,這樣對孩子凡事大包大攬,容易使孩子喪失積極進取的勇氣,孩子的內心會產生更多的逆反情緒和無力感。同時,這樣的教育期望是盲目的,對孩子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也容易讓家長產生急躁情緒,喪失耐心,最終與孩子在情感上產生矛盾沖突,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展一般規律和年齡特征的科學。父母應熟悉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給予其科學的引導,以保障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
2教育學知識
教育學知識是指結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對兒童進行全面、科學教育的知識,父母只有學習、掌握了教育學方面的知識,了解并能靈活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才能夠科學地教育孩子。
吳強小時候好動,精神無法高度集中很長時間。吳強的爸爸非常著急,通過在網上查資料,和教育行業的老師交流,去和正規的補習班老師聊天、學習,最后終于自己總結出了應對孩子問題的方法。吳強的爸爸通過積木、小游戲,去野外游玩的方法等延長小孩精力集中的時間,還帶著孩子各國游,增強小孩的見識。當然不是那種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旅游,基本都是自助游,有的時候爸爸還故意不帶夠錢,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搜狐教育)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吳強的父親及時關注孩子的成長,當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時,積極地找原因、想辦法,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和了解增強孩子注意力方面的知識。通過游戲、旅游等孩子喜歡的事情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父親非常重視運用教育學中的方法,首先找到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指責孩子、教訓孩子。其次,其父親的教育態度非常積極,從多方面了解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聽取教師的意見。最后,這位父親運用學習到的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3優生優育知識
目前,我國新生兒畸形率為56%。除了部分進行性發展的心臟、中樞神經病變和微小結構畸形外,其中90%以上的嚴重結構畸形,其實可以由產前超聲檢查篩查出來。“相對于血清學檢查、核磁共振等產前診斷方式,超聲檢查更安全、更靈活,可反復操作,因而超聲檢查成為整個孕期胎兒畸形篩查的主要手段。”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產前超聲指南專家組組長、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市立醫院超聲主任鄧學東說。在妊娠全程280天中,超聲檢查可以觀察胎兒大部分宮內變化過程,觀察胎兒主要臟器形態結構有無異常,了解胎兒附屬結構有無異常,并且還可測量胎兒大小,判斷胎兒的生長狀況。“要想有效預防出生缺陷,全面了解孕期胎兒的變化和生長狀況,孕婦就需要在妊娠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產前超聲檢查。”鄧學東教授提醒。(浙江在線健康網)
優生優育知識是指關于如何生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的知識。優生優育不但可以減輕社會的經濟負擔,還有助于消除家長的后顧之憂。備孕是優生優育的關鍵前提,準備懷孕前,備孕夫妻可進行相關的孕前檢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調節,為生一個健康的寶寶做好準備。
三、家長的教育能力
田田今年三歲半了,很愛吃糖。媽媽害怕她吃太多糖會有齲齒,也擔心會發胖,所以嚴格控制數量,規定孩子每天只能吃兩塊,并把糖盒子放在高處,不讓孩子夠著。可是有一天,媽媽發現糖盒里的糖迅速減少,并且糖盒柜子下面多了一個小凳子,心里明白了原因。這個發現讓媽媽吃了一驚,本想讓孩子少吃糖,學會自我控制,可這樣看來,孩子不僅沒少吃糖,還多吃了,自控力沒有培養出來,反而添了壞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