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借母親寫給女兒的信,告訴讀者什么是科學的育兒之道,以及如何處理好母女關系。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行為和心理發展規律。而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當然有他們的兒童心理及行為發展規律,尊重規律是個大原則,也是我們的父母*容易犯錯誤的地方,你會發現,從0歲到20歲用一樣觀念養育的父母,通常是辛苦而失敗的。做到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前提是尊重他們的成長變化。
從心理學專業水平上教會父母與孩子融洽相處之道,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尊重兒童行為和心理發展規律,用科學的方法與孩子溝通學會判斷對孩子的培養是否正確教你如何經營好家庭以及家庭教育
2006 年 6 月 18 日,我的女兒降生。當年已經31 歲的我在歷經波折后擁有了她。我為她取名貝殼兒,意為期待她未來如腹藏珍珠的貝殼一樣,有其內涵。出生后兩個多月,向來不喜哭鬧的她用不吃奶來抗拒我對她的忽視,也由此將我引上了重視心理健康和個性化教育之途。今天若在此方面有略微認知和建樹,完全是她的功勞她是我生命當中的導師之一,我確信!到 2017 年,女兒將進入 12 歲,這是一個我所在地區的人們都會給孩子圓鎖的年齡。于是我把這十幾年我們一起走過來的些許經歷和感悟寫下來送給她,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日禮物,來慶賀和迎接她更加美好的豆蔻年華。我亦同時把這些感悟和分享給你我的朋友。無論你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愿我的分享能帶給你正能量的啟發,愿每個家庭更幸福,愿每個人更快樂!孫述宣注解修改:在北方地區,民俗認為:小孩子出生以后在未成年期間魂魄不全,所以要用面做的生肖鎖鎖命(也稱面圈);當孩子長到十二歲魂魄齊全的時候,要舉行開鎖儀式,這也就是為什么本地會把小孩子的12 歲生日稱為圓鎖(又稱開鎖迷魂鎖圓羊)。那是大人們對孩子即將步入少年時代的一個祝福,是一種普遍的風俗習慣。從心理學來講,開鎖儀式,與其說是要給那些即將成人的孩子打開智慧的鎖鏈,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從幼年的蒙昧中解脫出來,踏進少年的里程,向著聰明才智的方向發展,向著成人成才的方向發展,不如說是要讓孩子感到自己已經脫離童年,產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來,擺脫依賴心理。彭索蘭格繪
孫述宣,心理學碩士,主攻兒童行為發展與教育專業,早年供職于金融業,有較豐富的經濟、金融和趨勢研究的工作經歷,在企業管理、經濟及趨勢研判和教育方面都有充分實踐性的探索和獨特看法。近年來,致力于家庭教育及父母素質提升課堂、特殊兒童教育等領域,主持開發多類課程,解決了目前家庭教育及應試化教育背景下的少兒教育問題,獲得廣泛性認可。
第一份禮物
苦與難,是生命最好的導師1
第二份禮物
母親,是你所有人際關系的源頭39
第三份禮物
孩子,你亦是我的良師51
第四份禮物
把自理還給你61
第五份禮物
一個逗逼的爸爸73
第六份禮物
愛情是個動詞83
第七份禮物
盡量給你未PS的社交和世界99
第八份禮物
給你看世界的格局113
第九份禮物
老師(學校)不會永遠都對125
第十份禮物
從你的生活里逐漸撤退137
第十一份禮物
信任你,哪怕我是唯一151
第十二份禮物
你擁有美麗的權力和能力161
孫述宣:其實,當媽媽根本用不著那么辛苦173
后記183